iarch003 发表于 2020-9-8 10:30:00

从几何到拓扑 - 对全球6大城市的想象性解读



前言
   
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城市是通过一些方式不断进行拼贴,组成的一个大聚合物”。我们一直试图通过激进拼贴的形式,在现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创作一个“大聚合物”。

“拼贴”这个词在建筑以及城市学界有着广泛的含义,在做这个项目之前,通过前期研究,我们收集了大量后现代以来可以通过“拼贴”来解读的著名建筑作品,并将它们归类,来探讨建筑师在具体设计中,用了什么方式来生成建筑空间。这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蒙太奇”“二元并列”“片段化”“碰撞”“暗喻”“移植”“嫁接”等。这些前期研究启发了我们对城市的激进再造。
   
我们从全球选取了六个空间各具特色的城市,并圈选了城市中最具特征的区域。然后基于原有的城市肌理,选取此范围内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单体,用了特定的拼贴手法,对六个城市做了再造。他们与现存的真实城市具有某种拓扑意义上的联系。本文主要是我们对六个城市改造成果的展示。


从“几何”到“拓扑”
   
《从几何到拓扑》是对六个现存城市的想象性解读。这六个城市是:开罗,罗马,北京,巴黎,纽约和圣保罗。我们首先分析了这六个城市的形态以及建筑特点,然后利用“拓扑”和“借用”两个主要手段,来转译这六个城市。



拓扑:
   
我们在建模中,大量应用了多种设计手法:片段化,碰撞,移植,嫁接,疏离等,来消解原有的比例和尺度等物质状态。在极端化的情形下,我们得到了对城市空间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重点关注了城市横向和竖向之间的拓扑状态。也就是说,一个相同的城市,既可以被人从现有的,可以看得见的状态解读。也可以被人从一种变型的,或具有任何视觉可能的状态去解读。


借用:
   
与帕拉迪奥把万神殿的柱廊变换后利用在他的圆厅别墅上类似。这种“借用”的转换行为它本身意味着变异和矛盾。项目里的这六个城市每个城市都用了特定的方式来呈现,经典的某建筑单体被主观处理后不断地复制重复。根据现有城市肌理衍生出的肌理,以及图底关系,把它们应用在新的城市模型上。

    这些经典的单体建筑有开罗的Mogamma大楼,贝尼尼在罗马的作品圣安德里亚·阿尔·奎里纳莱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的立面,北京紫禁城的轮廓,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纽约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丽娜·博巴迪在巴西圣保罗的美术馆(Museum of Art in São Paulo)。这些结构一旦应用在模糊的城市轮廓上,就不再是一个建筑物,而是变成了一种标志,或者一种变型后的图案。他们不再只具有历史关联性,而是变成了一种衍生物。

以下是利用特殊手法“拼贴”后的六个城市:

开罗 Cairo




开罗轴测图


开罗城市近景1


开罗城市近景2


开罗城市近景3


罗马 Rome




罗马轴测图


罗马城市近景1


罗马城市近景2


罗马城市近景3


巴黎 Paris




巴黎轴测图


巴黎城市近景1


巴黎城市近景2


巴黎城市近景3


北京 Beijing




北京轴测图


北京城市近景1


北京城市近景2


北京城市近景3


纽约 New York




纽约轴测图


纽约城市近景1


纽约城市近景2


纽约城市近景3


圣保罗 Sao Paulo




圣保罗轴测图


圣保罗城市近景1


圣保罗城市近景2


圣保罗城市近景3

结语:

在处处可见庞大之物(Hyperobjects)的时代,通过“拓扑”和“借用”,城市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聚合物,组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实体,引用一句Manuel DeLanda的话,“除了人之外,(这种庞大之物)包括了容纳人的建筑物以及各种标志性的人造物,也包括在办公室、工厂、厨房里应用的无数工具和机械。还有各种各样的食物,水和电等资源。”


Stefano Corbo
刘乾钰





Stefano Corbo (1981)

意大利建筑师,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研究生项目主管。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建筑学硕士。2012年创办SCSTUDIO建筑事务所。曾在南京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多所学术机构任教,并在爱丁堡大学、迈阿密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刘乾钰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助教、研究助理。毕业于中央美院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国家公派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获旧建筑改造硕士学位。


来源:本文由Stefano Corbo & 刘乾钰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Stefano Corbo & 刘乾钰所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从几何到拓扑 - 对全球6大城市的想象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