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ch003 发表于 2020-10-20 11:00:01

地缘建筑|人类世下的新探索



建筑学人The Architect  
Vol.01

【摘要】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成为了这个星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生物,这种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的城市化是否已经超越了自然对其地质活动本身的影响。

通过考察人类活动对于地质影响的过程,并针对其中某一特定地区——巴以冲突中的加沙地带,以建筑的视角回应关于材料的提取与地质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


/ 课题序言 /
Preface

你可否想过:当摩天大楼从迪拜的沙漠之中矗立起来时,马尔代夫的岛屿面积会因此而随之变小。一方面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但另一方面,这里的沙子被大量开采,用以制造性能良好的混凝土。

假使人们用当地的砂石建造摩天楼,岛屿的面积便会随之缩小,建筑的绝对高度也会远远超过海平面。

这个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筑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从而使建造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建造活动对于地表结构的影响:建筑材料从地壳中被开采,以建筑的形式再次放置于地壳之上。例如,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开采卡拉拉(Carrara)和帕罗斯岛(Paros)的大理石进行加工和使用。这是否也意味着建筑与材料本身一样古老?

其实不然,全球市场中持续不断地材料供给,让某一特定的地点变得全球化,当这些原材料被加工成为建筑材料的那一刻,便失去了它所包含的原有特征。

虽然这种频繁的物质交换所带来的生态后果早已为人熟知,但其在经济上的推动作用让人们忽视了这样的后果。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切入点:在设计中如何将不完善的草图变得切实可行,同时又要避免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从地质学家和气候学家的角度来看,在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影响地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跨越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建筑师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塑造者,其拓宽了全球化的视野,换句话说:建筑师意识到自身也是影响地质层面的因素之一。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物本身,与其相关的,这些建筑材料的原产地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筑的外在形式不仅改变了地表形态,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美学与社会文化形式。


/ 主题思考 /
Opinion

Human recognize its impact not only on space of settlement but also on the scale of geological time. The building materials mixed into soil create a clear geographical and even architectural specificity to soil. The Soil and the city are mirror image of each other.

——Architecture in the Anthropocene
Etienne Turpin

●本书封面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生存与繁衍的基本属性,这也是其社会行为的最初来源。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产生了合作与斗争这两大社会行为。再借由宗教、派别和国家将个体统一起来,使人类共同发展,以此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将地球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世。而一百年后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的科技水平再次得到空前的提升。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数据的应用使生产更加机械化、自动化。

人类的一次次科技创新都在改变当下的自然。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的影响。从表面来看,人类不断塑造着地球的样貌,事实是,导致地质改变的这些人类行为,其实是人类在向地球不断进行索取。人类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人类在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埋下了危机。

1948年以来,巴以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城市满目疮痍;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后,人类便不得不撤出自己居住的家园;2013年,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竞争力不足,以汽车业为支柱产业的底特律宣布破产,而后城市大量的房屋被闲置......种种事件说明,人类利用科技将自然拉向自身的同时,自然也通过一次次危机提醒人们重新思考与其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与材料转化

人类活动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变化与转移,前者是起因,后者是结果。不论是发展中的新型城市,还是面临生存威胁的地区,物质交流的频繁程度都反映出人类活动的强弱,两者呈现正相关的特性。

因此,物质的获取可以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 区域聚焦 /
Focus on a region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将聚焦关键的时间节点来详细阐述这种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物质变化过程。




●以色列国土面积变化

巴以冲突的根源来自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其旨在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故土。

从19世纪末期开始,先后有几万名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定居。然而由于宗教问题,当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始终没有停止过。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以问题的分治决议,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随后就受到了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猛烈攻击,至今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导致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加沙位置示意图

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2014年,以色列和加沙地带持续七周的冲突共造成220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加沙人。同年8月26日,在埃及的斡旋下加沙与以色列实施无限期停火。


●加沙地带重建状况

加沙走廊,一个现代版的飞地。

由于持续的冲突,当地民众的房屋遭到严重损毁,大街小巷都是裸露的钢筋水泥,整座城市宛如“死城”一般,急需大量物资用于重建活动。但在以色列的高墙与铁丝网围困之下,加沙仿佛一座“监狱”,几乎得不到任何援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显得非常无助,在坑坑洼洼的废墟上行走,已成为当地民众的常态。这严重影响了加沙的经济,同时也使得加沙的医疗情况持续恶化。据统计,百分之七十的当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加沙当地人民的生活

加沙地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外界支持:在能源方面,主要依靠从以色列输送的电力或燃料;行政管理资金大多来自外部援助;教育和粮食供应由联合国组织直接提供。


●加沙地带社会状况

2007年哈马斯接管加沙后,以色列出于安全方面考虑,对向加沙进口的商品实施严格管制。自2010年以来,以色列禁止了可能具有民用和军用“双重”用途的材料,这些违禁品包括水泥、砾石和钢筋等基本建筑材料,以及和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


●加沙地带建筑物受损情况


/ 项目设计 /
Design

  01 / 分析

从地质层面的角度来看,建筑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而是物质转化过程的反映,即从自然界中的原料、加工后的材料再到建筑本身,又或是建筑成为废墟最后回归到自然。而在加沙,这些都不再是过程的终点,持续的轰炸加之物资封锁,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利用身边这些已经成为废墟的建筑。如此一来,建筑材料的反复利用就成为当前的主要议题,也成为一种极其特殊的建造方式。可以这样说,加沙地带处于材料、建筑、废墟,这三者相互循环的状态,因此对于建筑师来说,材料的重复使用将主导设计的方向。废墟在这里不仅是终点,也是起点,废墟之上是新的建筑与新的城市。

材料的回收与加工是复杂的过程,但并非毫无先例可循,它早已成熟地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首先,大量的建筑废料被运至特定的加工厂,经由一系列机械粉碎和筛选形成可以二次利用的建筑原料,然后就地储存,最后按需转送至各个建筑工地。


●材料回收过程

虽说现有的回收流程已十分高效,但建筑师并非工程师,不能单纯地将一个机械化流程简单地置于设计场地之上,而应利用独特的建筑语言将机械装置重新加以表达。

既然大部分的加沙建筑在炮火下都化为废墟亟待重建,那么从地理位置上将废墟、加工厂与建筑工地区分开似乎没有必要。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一个整合的个体更有利于该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机械装置轴测图


02 / 设计

设计伊始,一方面是机械装置的重构,另一方面是材料的全过程整合:材料的收集、运输与交易。作为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得不提到一种极具本地色彩的建筑与文化形式——巴扎(Bazaar)。


●巴扎/©Alamy

巴扎一词来自波斯语,表示人们在封闭的集市或街道上进行商品贸易。它起源于中东,最早出现在古老的商队贸易路线上,众多的贸易大篷车在城市外围聚集,形成最初的露天市场,商人在其中出售各式商品。这些沿贸易路线分布的巴扎将主要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贸易网络。巴扎不仅提供商品交易,还能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或社会活动,也可以作为社交场所供人们聚会。

项目将现有的运输、加工与储存环节,与当地的巴扎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利用上下两层,将各种功能以建筑的形式再现出来。


请旋转手机,横屏查看图片




●剖透视图


A / 建筑废墟到建筑材料


●轴测图——由机械装置组成的屋面

机械个体以建筑的尺度进行放大,使其形成屋面。随后建筑废料通过支撑在底部的巨型提升器输送至上层机械加工区,经过一系列的破碎和分筛加工后,这些原料将被运送至中央的巨型储存罐中。


请旋转手机,横屏查看图片




●各机械展示


B / 热闹的巴扎


请旋转手机,横屏查看图片




●首层平面图

不同于常见的集市,这里的巴扎除了普通的商业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为材料的运输和交易提供一处绝佳的场所。人们通过卡车、马车,甚至是手推车便将生产出的建筑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周边的建筑工地。


●建筑材料的加工与运送

除此之外,它还兼做社交场所并举行各种文化与社会活动。我们希望借由这些巴扎所构成的网络,能进一步为联合国人道救援组织的援建行动提供支持。


●文化与社会活动区域


参考文献:
Gustav Düsing, Martin Peschken. Material, displaced, 2017
Prof. Volker Staab, Gustav Düsing, Raoul Kunz, Entwurf Macro Metamorphism, Institut IAD, TU Braunschweig, 2017
Etienne Turpin, Architecture in the Anthropocene, 2003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 Intensified restrictions on the entry of building materials delay the completion of housing projects in Gaza, 2016

数据来源: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for Palestine Refugees in the Near East (UNRWA)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


LXL·有话聊  

200年前,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enkel)在柏林的河心岛上设计建造了老博物馆(Altes Museum),对面是皇家宫殿。通过这座建筑,建筑师试图将公众生活提升到与特权阶级同等高度。

当今社会,建筑师的任务往往不止是建造一座房子这么简单。正如本文所提到的,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具有政治与文化属性。基于此,建筑师们便开始对其建筑不断地探索与解读,并试图通过一种概念将建筑整合起来。


来源:本文由Atelier LXL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Atelier LXL所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地缘建筑|人类世下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