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真正的意义,从忘掉意义开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生命是一出傻子写的戏剧,
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丝意义。
莎士比亚《麦克白》
拆房:陈天骄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在一个设计周期里,
最具有仪式感的环节就是——
方案汇报。
参加这个环节,
你不用买票不用穿貂,
兜里不用带小抄儿,
你只需要有一个设计方案
以及一个设计方案的演示方案,
俗称PPT。
而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方案基本没有任何有科学依据的联系。
众所周知,
设计方案是熬出来的;
设计说明是憋出来的。
熬只会熬秃了,而憋是真的会憋si的!
鬼知道为了让随手倒的圆角能够绽放出桃花荷花牡丹花我的脑洞开了多少花;鬼又知道为了让符合日照的布局能够走位成流星卫星北斗星我的眼冒了多少金星。
总之,我的建筑可以没意思,
但绝对不能没意义。
钱钟书先生说,
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
虽然这话多少有点儿凡尔赛吧,
但不要被意义绑架或许是所有创作者宿命的斗争。
至少,藤本壮介不想让意义成为他的建筑的枷锁。
藤本经常讲暧昧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暧昧空间?
说白了,就是有暧昧关系的空间。
这个暧昧关系和你想的那个暧昧关系没有什么不一样。
都是没有固定的或者达成共识的关系,也就是这个关系是自定义的。你以为渣男在追你,但渣男说我们只是普通朋友;你以为女神在考验你,但女神只是拿你当备胎。
所谓暧昧空间,就是没有固定关系、对人没有约束力、行为可以自定义的空间。
也就是说,藤本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义”空间以及人在其中的“无意义”行为。
而“意义”本身就是人赋予又因人而存在的。如果没有了人,那么这个世界的一切也都没有了所谓的意义。
这也就是藤本为什么总是会提到自然、森林、原始等词。因为在这些场景里,人都是不重要且可以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在没有人类文明的漫长时间里,原始森林没有被赋予存在的意义却依然活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自己就是存在的真理。
大自然是一个极其多变的空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认为建筑中蕴含的多样性远远无法与森林相提并论。自然中包含的丰富性是无法被超越的。(藤本壮介2021年采访)
藤本一直在尝试将这种“无意义”空间移植进建筑里。
但这里有个悖论。
意义是人赋予事物存在的价值。
如果你赋予一个空间“无意义”,那么“无意义”本身也就成了意义。
然而,藤本君明显非常擅长做选择题。
如果A、B、C都是错的,
那么D肯定就是对。
这就叫排除法。
划重点:
如果不能够赋予“无意义”,那么把所有不是“无意义”的空间剔除,剩下的就是“无意义”空间。
藤本常用的排除手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空间嵌套,剔除空间的界定。
主要是剔除空间“里”和“外”的界定,随之也就剔除了所有应该设定在“空间里”和“空间外”的功能。典型案例就是HOUSE N,它不光用嵌套空间模糊了内外的概念,还用屋顶和墙体的开洞模糊了人对于空间尺度的常规认知。
第二种手法是无目标的流线设计,用以消除“交通空间”的引导意义。
一般建筑中的交通系统都是为了连接两个明确的功能空间,这也就给交通空间赋予了目的性,为了到达此地或者彼岸。藤本一般会用看似毫无逻辑的楼梯或者坡道去消除交通空间的引导意义。典型案例就是Beton Hala滨水中心。
通常情况下,藤本都会双管齐下。
比如武藏野大学图书馆,既有空间嵌套,又有无目的的流线。
这是一片森林,只是恰巧被人类用来放了书。
然而,
比植树造林更困难的是退耕还林。
藤本这回遇到的就是一个
酒店改造项目。
这家酒店位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的市中心,南北两侧临街。南侧是相对较宽的国道,北侧是较窄的马场川路。
酒店建造在上世纪70年代,高4层,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50㎡。南侧直接对街面开门;场地北侧地势较低,相对南侧有3.5m的高差。因此在北侧被围出一个小院,直接用一部楼梯来消化高差。北侧的L形用地可以用来加建。
既然是改造项目,那么藤本君肯定要把他的“无意义空间”造到原有建筑中,不然还造作个啥?
原建筑主要就两个部分:
客房和框架结构。
客房肯定没办法暧昧了,
但框架结构可以啊!
不完全填充空间的情况下,框架结构中的梁和柱这种虚的空间划分就会自然地形成嵌套空间。
而且部分客房可以转移到新用地中,所以藤本直接把老楼中的客房以及后勤用房全部拆除,只留下框架结构。
然后处理北侧的3.5m高差。
人类处理高差才用楼梯;没有人类之前,所谓高差不就是个坡吗?
藤本直接用一个大坡地覆盖新场地,并把新楼的客房、商铺以及后勤空间都藏到斜坡下面,也就是把“有意义”的部分盖住!
进酒店的过程直接从“爬楼梯”变成“爬山”。
在斜坡上设置曲线楼梯连接老楼的一层以及街道,主楼东侧让出一跨的宽度作为内街,贯穿南北流线。
然后在斜坡上放置几个独立展示仓,来展示艺术家宫岛达男的作品。(这里明显不设置展厅才更原始,这是个bug,后面统一会讲。)
既然要“爬山”,就要考虑到山路的坡度问题,而坡度也就直接限制了新楼的高度。经过计算,在保障路径通行的前提下,新楼部分最高可以做到4层,除去首层商铺,剩下3层大概可以容纳8间客房。
至此,新楼布置完毕。
剩下的17间客房需要放在老楼里,把它们分成两组布置在采光条件稍好的南北两端,剩下的部分就是“无意义空间”。
嵌套的空间已经有了,下面来做一组无目的的交通系统。
基本原则就是要消除联系,消除秩序。
具体来说,藤本一共搞了三种楼梯:
1.把整组的楼梯打散。
2.消除楼梯的统一形式,进一步打消秩序感。
3.相邻楼梯朝向要各不相同。
带着这些无厘头楼梯回到无意义空间。
首先细化布置首层的公共空间。
由于主楼西北角室外有设备堆放,因此将厨房、封闭餐厅、后勤用房布置在北侧,休息区、咖啡厅等公共空间布置在南侧临街处。
在休息区设置一部旋转楼梯,让人能从不同的高度和视角总览整个中庭空间。
二层的平台和走廊分东西两段设置,创造人能与首层的公共空间产生视线互动的机会。
但是只创造机会,而不去引导或强调视线落点。
之前的旋转楼梯是顺时针旋转,那么2层到3层的楼梯就逆时针旋转喽。遵循前面的原则,楼梯的形式改变一下,变成90°的旋转楼梯与直梯段组合的形式,创造更多视点。
3层平台增设一个斜向通道,让人有更多的视角观察周围。
通往4层的楼梯再次变换形态和方向,设置一组简单的东西向的直梯段。同时4层的平台再次回归正交形态并靠东侧布置,提供更多样的观察视点,消除目的性。
至此,楼梯系统设置完毕。
后来藤本又邀请Leandro Erlich设计不同以往的条形照明灯,邀请安藤洋子设计遮光帘,安装在主楼保留下的框架结构上。
这些设计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设计了和没设计一样。为的就是进一步强调空间的无目的性。
最后,在“无意义”中庭上方设置天窗,打完收工。
这就是
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
设计的
群马县前桥市SHIROIYA酒店改造方案。
已于去年建成营业。
最后来回顾一下完整过程:
或许是觉得把人家酒店搞得过于无欲无求,一副得道升天的样子也不太好。毕竟要是真的倒闭了,设计费也就没着落了。
所以,藤本君又邀请了三位艺术家,加上自己4个人分别设计了一间特色客房,帮助甲方爸爸打造网红酒店。
再邀请艺术家劳伦斯·韦纳,将他的作品印在南侧外墙上。
这难道真的不是心虚?
生命好在无意义,
才容得下各色人生活出意义。
空间也好在无意义,
才容得下各自行为创造意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图片来源:
本文图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7484/house-n-sou-fujimoto
图、图来源于
http://archgo.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183:sou-fujimoto-paris-school-oxo-architectes-learning-centre-ecole-polytechnique-04-03-2015&catid=78:university&Itemid=100
图、图改自
https://www.archdaily.com/7484/house-n-sou-fujimoto
图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286381/beton-hala-waterfront-center-sou-fujimoto-architects
图改自
https://www.archdaily.com/286381/beton-hala-waterfront-center-sou-fujimoto-architects
图改自
https://www.archdaily.com/145789/musashino-art-university-museum-library-sou-fujimoto?ad_medium=office_landing&ad_name=article
图~图、图、图、图来源于《Shinkenchiku》杂志2021年1月刊P100-111
图、图~图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951093/shiroiya-hotel-sou-fujimoto-architects?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projects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