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死”社恐,只需一个建筑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我想做一件事,
不是因为我真的想做这件事,
而是因为我想逃避。
王勉《社恐之歌》
拆房:宋晓彤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社恐人社恐魂,
社恐人就做不了人上人。
原因:对人过敏。
据非科学随便统计,
当代90%的年轻人是社恐。
如果你二十多岁了,身边一个社恐都没有
——恭喜你,你本人大概就是个社恐。
社恐们的人生已经很艰难了。
电梯里总有熟人,食堂里总要拼桌;
上班开会点名发言,下班回家碰巧顺路。
明明可以打电话,为什么非得约见面?
明明可以发微信,为什么非得打电话?
目光相交就是一次心灵重创,
避无可避那就绝不抬头。
出门在外,
口罩就是结界,耳机负责隐身。
就算已然活的如此卑微,
还有人不愿放过他们。
我说的就是唯恐天下不social的
建。筑。师。
也不知道是社交咖都去学了建筑,
还是学建筑容易触发社交点,
反正这年头的建筑设计全靠社交续命。
随时随地都要偶遇,
无时无刻都在邂逅,
正是——
无社交,不设计。
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打算新建一座公共教学楼。
学校四周公园遍布,环境很是不错。基地就位于学校北区,规规矩矩的矩形地块约50m×90m。
新教学楼主要承载着三大功能:计算机和数学科学系2180m2(主要是行政和研究);学生服务1670m2(包括卫生与健康、无障碍服务、学术咨询及就业中心、学生福利中心四个部门)以及教学中心6065m2(主要是各类教室)。
虽说是包含三大功能,但无论从使用人数还是面积占比上,教室都占大头儿。
教学楼嘛,就是要紧抓教育,搞好学习。
然后在学习之余,有个地儿放放风唠唠嗑也就算劳逸结合了。
还能要什么自行车?
自行车当然不要了,
现在都骑共享单车。
意思就是说你想自己呆着是不行的,都起来携手共进的嗨!
建筑师为了帮助当代青年克服社交障碍,想(丧)方(心)设(病)法(狂)的要把大家留在教学楼里搞社交,甚至非常科学严谨的进行了量化计算
——也就是尽可能的延长你在这栋建筑里的停留时间,通过无所不在的informal空间,提供适合在课前课后停留的舒适环境。
只要你留在这里的时间变长了,
总会有学(社)习(交)的可能性。
啥样的环境能把人留住呢?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总有一个不会出错
——大自然。
纯粹的自然美景还是对社恐们比较友好的,毕竟花花草草多了也就看不见人了。所以建筑师摸着活蹦乱跳的良心,聪明的智商再次占领高地创造性的搞了一个——
学习景观
Learning Landscape。
也就是将informal功能结合景观设计,形成贯穿建筑整体的学习景观体系,来容纳各种课前课后的学习行为,功能上也是现有教育功能的延伸和补充。
总之,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热闹人间
——刺不刺激?
想要贯穿全部功能空间,
先看看有具体哪些功能。
功能够多也够细,我们光说景观贯穿建筑功能,但问题是到底想通过景观把什么功能串联起来?
还是从需求入手。
十几年应试教育已经产生条件反射,一进教室就心悸心慌、四肢僵硬、昏昏欲睡;做这个学习景观,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除常规教室带来的心理限定。不然好像不上课、不自习、不正经搞学习就不能来教学楼了。
所以学习景观其实就是把这些不上课也能来,不是老师学生也能来的目标空间串成一个整体。
目标空间的功能主要包括三种:
休闲交流区(咖啡、庭院、大厅等);
非正式学习区(碎片化学习空间、阅读空间等);
个别合作教室(平时不作为授课使用的)。
接着上文拉好的体块,确定四周主入口方向,并临近设置交通核及卫生间、储藏间等辅助空间。
负一层主要容纳两个大型报告厅(1#和2#)以及目标功能——200座的大型协作室:内设豪华卡座,开放性与私密性共存,小组讨论合作的好去处。协作室设置在两报告厅中间,靠近弹性空间方便到时候连接景观体系。
首层目标功能更多,包括各个入口门厅以及咖啡厅等非正式学习空间。报告厅(3#)这种无需采光的盒子就放在中间,周边空余地方设置我们的目标功能。
二层同样是报告厅设在中间,需要采光的设在周边。
二层大多为规模不同的授课教室,合作教室较少。这时候休闲交流的目标功能就又有用武之地了。
利用交通核后方不便于用作授课教室的部分设置非正式学习空间,均匀分散在二层教室区,方便服务于临近的普通授课教室及报告厅。
简直是课前补作业,课间聊八卦,课后对答案的好去处。
三层与二层布局类似,交通核后的空间既可以做开放的交流区也可做合作室(不作为授课使用),这些均作为我们的目标空间。
四层五层布局类似,各种办公室研究室码的整整齐齐,所以目标休闲空间往中间放,下一步还可以做成中庭或庭院解决周围房间的采光问题。
至此,目标功能和其他功能都设置完毕。
我们把其他房间隐去,仅保留目标空间,这样更能看清他们在空间中的位置。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用一条景观线把这些空间串起来。
然后原则上我们就会得到这样一簇的在垂直水平方向都贯穿建筑的景观线。
光有原则没用,得把原则变成原貌。
也就是说把景观线要扩充成景观空间。
首层先沿着景观线走向把门厅咖啡厅等转化为虚盒子。
入口处堆叠着2#、4#两个报告厅,顺应内部座椅抬升的走势,一个削去顶面,一个削去底面,裂出一条景观隧道。
下方坡面进一步细化成正常尺度的通行台阶结合可以坐人的大台阶和用坡道连接的平台,并在上面设置多种多样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能上来还要能下去。
另一侧同样设置两种尺度的台阶,实现景观贯通。坡下空间也别浪费,足够设置一个私密性比较好的24座小研讨室。
中部报告厅3#变形,采用六边形平面;同样也顺应座椅削去底面,自然限定出下方空间,作为首层的学生服务咨询台。
依靠中部交通核裂开中庭连通地下层。剖面上也形成连续的斜向隧道式空间体验。
报告厅1#顶部空间身处报告厅3#背后且自带高差限定,形成一片相对安静的休闲自习空间,非常适合抱着电脑来写写论文。
首层整体进行一次扭转形变,模拟岩石形态,自然的造型也能或多或少吸引同学们前往。
二层抠掉弹性空间成为中庭。景观线与二层相交后将中庭两侧的休闲交流空间连接起来。
接下来景观线依附报告厅3#向上爬,报告厅削去顶部一角裂出楼梯,到达三层标高。
三层同样抠掉弹性空间作为中庭,以报告厅3#顶面为出发点连接目标功能。
报告厅3#顶面自然作为三层中庭的连接体,上方可设置一些矮书柜形成一个小型阅览区。
景观线斜向上连接四楼,采用两种尺度的楼梯形式,可供人通行和停留。
四层两侧休闲空间做成露天花园并设置通往花园的室内休闲过渡区。景观线跨越中庭的部分形成连接体,容纳咖啡等社交空间。
五层也采用四层类似的布局。
至此,就形成了一个连续完整贯穿全局的学习景观体系。
划重点:
所谓学习景观,说白了就是用设置景观的方法设置informal空间。
换句话说,你在这个空间体系里全部种上树,整个建筑也依然成立。
最后设置立面,底层采用玻璃维护营造出悬浮之感,加上屋顶机房。
打完收工。
这就是
CEBRA和ZAS Architects
共同设计并中标的
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学生中心。
学习景观( learning landscape)这词儿估计就这俩哥们儿硬造的。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别人骂你一句,你骂他一句,
这叫吵架。
别人赞美你一句,你赞美他一句,
这叫社交。
社交之所以累,
是因为大家都想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来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
而建筑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他们只不过想让你多说说话罢了。
图片来源:
图-图来源于
https://cebraarchitecture.dk/project/utsc-instructional-centre/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