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炸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前两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家热得快炸了!
开空调哇~
金霏陈曦相声《有话好好说》
拆房:娄严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作为一个建筑师,
我很讨厌过夏天。
加个班,晚上八点天还亮着
——怎么能让领导知道我加班?
不加班,晚上八点天还亮着
——怎么能让领导不知道我下班?
而且大热天连西北风都喝不着。
最重要,夏天特别不适合进行设计画图这项极具仪式感的活动。
众所周知,
好的设计都需要在夜深人静慢工出细活。
为了专心画两个小时的图,必须浪费六个小时来找(玩)素(手)材(机),才能拍到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发朋友圈。
然而,夏天的夜总共也没有六个小时。
何况天气炎热,
很难和甲方冷静礼貌的撕x——
一点就着,一着就炸,
一炸就容易让甲方把你给灰飞烟灭了。
所以,这里建议各位想原地爆炸的时候先把方案给炸了。说不定还能炸出个金花,赢了甲方呢~
丹麦法克瑟自治市打算新建一座小学。
基地选在了一片风景很好的社区旁。紧邻Vestre Ringvej路,西侧就是大片树林,东南侧则是一个叫做Vibeeng社区。
基地面积足有4.2万平米,甲方要求保留基地内直径大于64米的老树们和一个150平米的人工湖。
辣么大的地,又有古树湖水,
这得是一个多么有big的小学啊~
但事实上,
这个小学总共要求面积也才7300平米,功能也都是常规的的教室、活动室——
所以,这是打算给小学顶配一个公园了?
再卖一把先进的森林教学理念?
公园肯定是跑不了,但甲方觉得这么好的公园被封在校园里十分浪费,于是再次发扬五彩斑斓的黑色幽默:决定把4.2万平米的场地对城市空间完全开放,周边居民想怎么逛就怎么逛。
然后,这个设计任务就从一个宽敞开阔环境优美的校园变成了在城市开放公园里做一个不受打扰的学校——
还不能封闭还不能占公园太多地。
无论在公园里做个什么建筑,体量的置入都会以不同的形式限定场地,从而对开放程度产生影响。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场地的规划问题:使学校体量的置入能够最小程度地划分场地,最大程度地开放给城市空间。
传统学校一般都是“排排坐“布局,将教室体块分为高低年级排列进场地当中,在端部布置连廊和公共活动体块。
这样的规划形式通过半围合的建筑体量形成了外部学生活动院落,但场地被错落的建筑体量完全打断。对城市居民来讲,只有湖泊旁边能算是个公园,还是迷你型的;剩下的边角都是狭小的消极活动场地。
分散布置不行,常规布局还有回字型围合,将学生室外活动区域置于场地中央。
这样基本就是学校和公园二分天下了,还不如中间来道墙,各自圈地自萌来的自由。
你说甲方幼稚也好,天真也罢,
反正他就是打算最大程度的开放场地给城市居民和小学师生们同时使用。
至于校园安全问题——
或许在丹麦不算个问题?
不管怎样,反正现在设计上要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开放大场地中打开建筑边界,使其对场地影响最小的问题。
怎样才能影响最小呢?
显然线性和聚集式的布局形式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
炸!了!
炸个桃花朵朵开,还怎么影响?
以场地南侧中心为点,向外发散爆炸形成放射状的建筑体量。既将使用功能集中了起来,也没有打断大片的开放场地,同时在建筑边界外围形成的活动场地对整片场地的影响都不算大。
这样学生活动场地也自然过渡到城市开放空间当中,同时实现了城市开放空间和学生活动空间两者对整片场地的有效利用。
别问人流混杂的安全问题,
问就是我也不知道。
开放问题解决后,还需要针对学校的具体功能和空间需求进行调整。
将学校室内功能空间分为封闭教学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
然后将师生教学活动区根据0-3低年级,4-6高年级和体育活动区进行分类,分别布置在条状空间当中。
随后将条状空间按照设定的放射空间结构插入到场地当中,根据具体功能分区调整每个条状空间长度,完成教学空间的布置。
将具有社区活动开放功能的体育、展览等空间调整到放射状体块的外端,使之与外部活动场地能够更好的结合。
进一步设置室外的三角型活动场地,由于三角型的锐角空间具有较为强烈的向心性,使其开放程度受限。因此调整条状空间的间距,拉大高年级和低年级教学空间的距离,形成大于60度的外部锐角空间,更好地有效开放。
同时保持交叉位置的尖角状态,不做倒角处理,这样室外活动空间能够聚集在中心部分,方便日后管理。
但由于条状空间的交叉,内部教学空间在相互交叉点也形成了不好用的锐角空间,因此还需要对室内的锐角空间进行具体处理。
高年级条状空间交叉部分较小,将单层高年级教学区移位,外部锐角活动区扩大到建筑体量外侧。
将新增教学空间单廊交叉处扩大,设置没有空间形态需求的阶梯活动区和休息室等空间。
其次移动低年级的两个体块,使其交叉部分位于端部活动区附近。
然后去掉部分的双廊角部空间,在交叉部分形成中庭空间,增强中央活动空间丰富性的同时在竖向上打开封闭的锐角空间。
最后通过将低年级二层条状空间伸出,使锐角空间在中央融合生成钝角空间,形成中庭平台等活动空间,
至此,锐角空间处理完成。
然后布置建筑整体的线性交通,使线性空间与外部活动场地流线相通。
内部空间布置完成后,还要对外部学生的活动场进行调整。
虽然外部的三角型锐角空间的向心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学生活动场地,但锐角的活动空间仍旧不太好用,因此通过改变外部活动设施平台的形态来调整外部锐角活动空间。
随后再对整片开放场地进行规划,提供可供周边社区居民使用的体育、野外游戏和社交活动空间,布置线性的流线平台。
最后赋予建筑丹麦房屋典型的连续坡顶形象和鲜明的外立面材料,开设大小不一的门窗洞口满足教学空间的采光。
打完收工。
这就是
Arkitema Architects
设计的
丹麦HaslevVibeeng 学校。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U1S1,不知道你们怎么感觉,反正我觉得这个爆炸放射的玩意儿如果不是个小学,或者不是完全开放在公园里,看起来就顺眼了许多。
比如说,做个少年宫啥的就不错。
但如果真是做个少年宫,
可能又想不出来炸个花。
这大概就是设计好玩的地方。
不过对于我等凡人来说,
收了这朵花,想不出方案的时候拿出来炸一下才是正事儿。
图片来源:
图~来源于
http://new.rushi.net/Home/Works/detail/id/232182.html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