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光年城——中央公园城市生活体验中心
从设计构思到建造 △
实景航拍照片 △
设计
背景
本案位于中国·光年城(天津)规划中央公园内,属潮白河,永定河水系,临湖而筑。中央公园区别于过度人工化的城市公园,承载着观光旅居、吸引投资置业的功能属性,更强调自然生态与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中国·光年城(天津)规划中央公园区位 △
中国·光年城(天津)规划中央公园区位 △
中央公园规划设计 △
建筑最初的思考也正是希望能够融入于自然和谐的外部环境,实现生态人文的和谐共洽。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我们希望能够呈现一副美好的图景: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几块雕塑般的石头隐匿在密林之中。
湖岸建筑组群效果图 △
人之于建筑,游走于无界的内外空间、感受立体层面的对话,建立人在建筑与环境的情感共鸣;建筑之于环境,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形体上简单的几何处理,增添几分人文色彩,营造一个似是而非,亦真亦假的“石群”。
冬日雪景效果图 △
实景航拍照片 △
记忆场所
的营造
董源山水画 △
业主提出要建设有“记忆点”的场所空间,我们有幸从多方案比选开始介入项目,最先舍弃的就是建造一座城市化、风格化的庞大建筑物的想法。以石为意,通过建筑的语言将“水-景-石“的意向抽象地表达出来,形成如画境一般和谐自然的场域。
感受场域空间内的湖水、田园、丛林,空间需融入真实的环境和生活,我们更希望建筑成为有气息的、生动的真实存在。“石”作为建筑的最基本的原生表征,完成了建筑与自然充分的对话。
工作模型 △
设计尽可能利用和保护场地现有地形,通过建筑形体退让、架空、穿插、扭转,使建筑让与景观和场地,像是生长在树木的缝隙里,实现人行为与自然的深度交流。强化公众对建筑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造公众对于公园内建筑情感的物体化和空间化的记忆。
规划鸟瞰效果图 △
实景航拍照片 △
沿湖建筑组群实景照片 △
主展厅入口实景照片 △
主展厅湖面方向实景照片 △
主展厅、多功能厅、餐厅沿湖布局,由餐厅向湖边景观栈道一直延伸到湖中央,形成一种仪式感和代入感,以水为镜,水岸礼堂成为湖面的视觉中心,将建筑和空间的场所感、以及人的行为延展到湖中心。
湖中央的水岸礼堂 △
水岸礼堂入口 △
水岸礼堂内部 △
融入环境是实现记忆场所的第一步,水岸礼堂独特的文化符号输出,强化了公众对于建筑群体新的空间认知。
日出时分的水岸礼堂 △
公共性
的探索
人文精神的延续以及文化符号的强化,树立了建筑形象记忆感。建筑的“公共性”表现,是公众之于建筑、环境的情感共鸣,实现建筑的公众归属感,是这个建筑创作中另一着力考虑的问题。
在环境中形成的建筑形体关系 △
随着对建筑的形体的抽象化推演,建筑体量、高度、形态恰当地延伸,最低限度的介入环境的同时,几何化的处理使其保留有自身独有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形象。建筑的间隙形成内外视觉交互,景观渗透,公众对于空间的认同在建筑的看与被看之间实现。
形体拆分 △
建筑体量感被“消隐”到最低限度,建筑边界的被模糊处理,公众在游览行走的过程中弱化建筑的存在感。最大化建筑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空间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被延伸,建筑的环境特征被放大,观者的情感共鸣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空间的归属感。
功能组合 △
建筑外部实景照片组合 △
建筑内部实景照片组合 △
建筑在景观中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通过对场所文化气质的回应,追求自然、质朴的设计表达,寻求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积极呼应的建筑空间形态。公众通过走近建筑、体验建筑,参与到建筑的活动中,实现建筑的“公共性”。由此,资源分配、价值取向上都强调建筑服务于公众生活,公众对其产生亲和力和归属感。
以简
制胜
面对公园自然环境的先天优势,设计上一直努力实现建筑最原真、质朴的形态去掉繁琐冗杂,应简尽简。以几何空间的极致表达深刻的建筑主题,利用公园环境达到人工创造不可比及的优势, 借力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上,通过简洁的形体线条勾勒出建筑的神韵特征。
方案与建成效果对比 ▼
技术
表达
结语
我们希望强化公共性,利用一种积极的设计策略,在建筑与环境的外部空间关系营造中,注重挖掘、提升场所中的公共属性,以开放的姿态融合文化主题和人文精神,无论是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还是外部公共空间,延续建筑的文化内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姿态融入周边的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更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态度,积极地将建筑的文化气质与整个城市以及周边的环境紧密融合,展现建筑的当下魅力,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态度。
建造过程与现场服务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中国·光年城城市展示中心
项目位置:天津市未来科技城
建筑设计:PTA上海柏涛北京事业部 · 设计三部
设计主创:张翔 ,张宇
团队成员:刘婷婷,李涵哲,张静茹,白焕若,岳鹏,高雪,朱英鹏
业主单位:首创经中(天津)投资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张鹏,郑恺,张强,宋晓朋,杨慧,张云
施工图设计:上海原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奥雅设计L&A DESIGN
室内设计:赛拉维设计CLV.DESIGN
用地面积:66843.64㎡
建筑面积:3814.88㎡
建筑摄影:王宁、项目设计团队
室内摄影:孙冠军
来源:本文由PTA上海柏涛北京事业部 · 设计三部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PTA上海柏涛北京事业部 · 设计三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