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ch001 发表于 2022-1-11 10:00:05

建筑师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狠狠的动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凡人想以复杂的手法掩饰某件事时,
往往因复杂而自掘坟墓,可是天才不会这样做。
他们会选用极为单纯,
但常人想象不到也绝不会选择的方法,
将问题一口气复杂化。
《嫌疑人X的献身》



拆房:翟飞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懒是一个很好的托辞,
说的好像你勤奋了就能干成大事一样。
甲方也是一个很好的托辞,
说的好像没有甲方你就能做好设计一样。

虽然甲方确实扼杀摧残歪曲了很多好设计,但同时,那些在甲方扼杀摧残歪曲的夹缝中依然倔强茁壮生长出来的好设计,

只会比好更好。

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劝退。
也更绝望。



这个世界上,
聪明的人会用简单的方法搞定复杂的事,
幸福的人只会搞定简单的事。
而建筑师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所以,
做建筑师的都既不聪明又不幸福。



除非,你能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再用简单的方法搞定复杂。

俗称,复杂了个寂寞~

李白大大讲: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F.S.One是韩国的一个小公司,最近打算建个办公楼,位置就选在了韩国清州市市中心书原区附近的一个丁字路口的街角,马路对面有大面积的城市景观公园,身后两边都是商业与住宅。



基地除西侧紧邻一个商业建筑外,其余三面均临街;红线范围内用地面积约550㎡。



F公司真的是一个小公司,估计比我们这个全球倒数第二大的小工作室也大不了多少。因为整个公司所需的办公面积连这块550平米的地都用不了。

准确的说,
他们只要求了一个约270㎡的办公空间。
然后打算在办公室下面开个餐厅搞兼职。
???



不管怎样,反正整个建筑总建筑面积不到1000㎡,退完红线两层体量就能摆的下。



然鹅,接到委托的韩国
IDMM事务所
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狠狠的动了……

上面办公下面餐厅,
确定这不是个食堂?这么简单的设计怎么能降低建筑师的幸福感呢?

不要忘了,
介年头全世界的方案都有同一个名字
——综!合!体!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体量仅仅两层的小建筑咋做综合体?

啥叫综合?
至少也得三个以上功能才叫综合吧~
俩功能,撑死只能结合。何况还是干饭和干活俩八竿子挨不着的功能。

没关系,挨不着就想个辙挨着。
干饭干活都是干,
干什么不是干。
重点是:干!

复杂的说法就是行为综合。
不管你有多少功能,只有行为综合了才能更加有活力更加开放。



行为综合说白了还是要多找点儿事来干,
再说白了,就是加功能。
功能越多事儿就越多。

那么,问题来了:功能怎么加?
天马行空的加还是走马观花的加?

当然都不是!
要加就得一马平川的加。
意思就是说要让功能连续。

现在只有餐饮和办公两种功能,如果让他们共处一室,势必相互影响。这边在热火朝天的在干饭划拳,那边在冥思苦想地干活划水,合在一起就是大写的尴尬。



所以功能连续就是在二者之间加入其他的功能进行过渡,也就是把行为尴尬过渡掉了。



比如将餐厅过渡到咖啡厅,办公过渡到展览,而展厅和咖啡厅二者之间几乎已经和谐了。像成语接龙一样和谐。



因此,将咖啡厅、展厅等过渡功能加入到餐厅与办公之间,形成一条过渡的功能链。



可是现在总面积也就这么点,这些过渡作用的空间势必也不能占用太多的空间。所以,餐厅可以划分部分面积给咖啡厅、展厅(展厅可以结合入口门厅做);这样建筑里总共要容纳四个部分。



注意:我们增加功能是为了行为过渡产生综合效应,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增加功能。
也就是说,
四个部分是连续空间而不是强限定空间。

具体到操作上,
我们需要在功能与功能之间加平台,
而不是加隔断。

由于面积的关系,行为撑死也就只能搞这么多。但是如果四个部分屋顶都能利用起来,那就又多了能容纳更多自发行为的室外空间。

因此,将四个部分分化成四个管子空间,管子内部是室内功能,管子上皮是外部平台。管子空间的出现,不仅分化出了室外活动平台,而且均质了内部的不同开放度的功能,进一步模糊了内部的功能。





由于各个部分要用室外平台串,所以将各部分错位摆放,将开放度更高的餐厅系列功能放在下面,办公放在顶部。建筑变成了四层(本地建筑限高五层),错位摆放保证了每层都能形成外部空间。



现在管子的错位会出现室内--室外--室内--室外的联通,但是总不能去一个管子走一下室外吧,所以在大骨架下管子内部也是需要联通的。



可以把管子变成两层,形成左右的咬合。
但是!
变成两层进行左右咬合后,
会发现平台都没了!
管子也看不出来了~





功能与功能的循环还是需要用平台实现的,现在为了室内的联通导致平台没了也不行。

抬升办公所在的管子,并且把办公管子切成两个短管,继续向上错位叠加;保证平台和管子的数量。





调整好管子关系,我们会发现为了保证平台的数量,办公和餐饮两大块之间其实是没有实现室内联通的。那咱这个大循环是不是就破功了?就不算一个功能链儿了?

莫慌。

因为管子挺长的,要想室内联通也可以在办公下面再加一块空间实现和餐饮的联通。



但是的但是,业主爸爸提意见了:
希望办公空间还是更私密一些。

这也就相当于从办公到餐饮可以联通,
从餐饮到办公需要被阻断。



所以说还是可以保持之前的基本关系,相当于办公和餐饮两部分之间只要形成室外平台连接即可,这样也保证了单向的联通。



接下来进行具体的联通。

现在上面两个管子是办公,下面两个管子需要容纳餐厅、咖啡厅及展厅。

按理说,展厅其实更有做公共门厅的气质,可以联通其余三个部分;但是由于办公部分私密性提高,现在相当于是独立出去了(只需要单向联通)。所以在前面大串联的基础上又分化出一个餐厅内部的小环线。而在这个小环线里,餐厅、咖啡厅、展厅中过渡作用最强的应该是咖啡厅了。



因此,最右侧的管子安排咖啡厅功能,左侧管子则是餐厅。



展厅安排到哪里呢?

现在底层左侧其实是一块入口灰空间。由于建筑三面环路,现在的灰空间其实照顾不到北侧的人流。因此在右侧长管上挖洞,形成道路的贯通。多挖掉的面积补到左侧管子下部,为了凸显上部的管子,补的体量向内退一退。



把展厅就放在这里,与入口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小型的入口展廊。剩余置换的面积变成内部的卫生间。



经过入口展廊就进入了过渡作用的咖啡厅里。咖啡厅需要联通二层的餐厅;而咖啡厅后边部分已经被切掉成底层灰空间了,所以顺势把咖啡厅所在的管子变成台阶状管子,座椅神马的统统布置在台阶上。适当加大咖啡厅开间保证台阶上可以通行及排布座椅。





咖啡厅管子上侧的屋顶也对应变成台阶状,随之管子也就占据了新的三层空间,管子上皮变成室外的休闲活动平台。



现在三层的屋顶平台就被之前的办公空间遮掉了,因此调整两层的办公管子的摆法,保证三层屋顶平台的存在。



咖啡厅、展厅有了着落,接下来是布置餐厅来了。

经过咖啡厅上到二层后,就进入了餐厅的主要空间;现在餐厅主要可以放在南侧的长管内以及西侧的二三层。将西侧二层布置厨房用于连接二层及三层的餐厅。



继续加台阶使得餐厅和屋顶连接。

从台阶咖啡厅上到二层餐厅入口后继续在这侧的管子里加楼梯连接到达三层的餐厅。



二层餐厅入口处垂直到达另一侧管子后,走到尽头就进入一层的室外平台。在二者的缝隙处加入台阶引导到达右侧屋顶。



二层餐厅不需要两层的高度,将管子后边部分高度下压形成二层平台。管子前端则保持高度不变的同时加入台阶与后侧连接。





至此,餐饮部分的管子形成了多个高度的观景平台且通过台阶全部串联了起来。



接着完善办公部分。

首先办公部分需要一个独立的垂直交通核,把它加在西南角并调整办公部分的管子到适当的宽度。



在五层办公的管子空间部分加入连廊与对面的管子屋顶连接,形成一个办公独享的室内外回路。



到了这一步,基本各个管子都有了室内外的联通,但是一层到二层还没有室外的联通;由于场地面积有限并且业主提到要经营管理问题,也就不再做地面的连接。

至此,从餐厅→办公及办公→餐厅的连续性功能链就完成了。



接着细化各层平面。

首层为各个出入口解决高差;灰空间广场中位于咖啡厅台阶下的低质量空间划分出部分可坐的等候休息空间,靠近办公入口的一侧设停车位。





二层餐厅管子尽头设置斜墙并开窗,分割出外部观景平台;在管子根部靠近交通核的位置做卫生间。



三层餐厅是短边方向,在靠近北侧道路的位置给餐厅开凹窗;在靠近交通核位置加卫生间,并在二层管子顶部对应的位置加入出口联通外部平台。



四层到了办公部分,办公空间的管子端部形成观景平台;交通核处开门到达三层屋顶平台。在屋顶平台处再加入一个小的突出阳台平台。



五层办公管子端头同样形成观景平台,由于管子较长,可以在北侧开窗。



至此,各层功能布局完成。

整体建筑使用混凝土材料,西北侧用混凝土墙体包起一二层不同的凹凸。



由于顶层办公悬挑较多,加入一根斜柱加强支撑。



最后的最后,在各个悬挑的管子底部挖出像素化的灯壁,削弱混凝土管子巨大而压迫的效果。



打完收工。



这就是IDMM事务所
设计的
韩国清州市商业综合体。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复杂的设计不一定比简单的设计好。
但复杂的设计过程一定比简单的设计过程
收的设计费高。

因为马克思说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成全别人,薅秃自己。
就是设计。



图片来源:

图-图来源于
http://www.a-xun.com/12513.html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建筑师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狠狠的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