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重庆海疆博物馆
背景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既以江城、雾都、桥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他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红岩精神”起源地,
在本次规划目标中提出:要将“两江四岸”规划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成为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人文之美的国际一流滨江带,为重庆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美好的滨水生活体验。
而本次项目基地地理位置便位于为城市生态走廊景观风貌窗口,急需打造具有未来感的军舰博物馆来提升滨江风光带的品质,我将积极响应“两江四岸”规划建设,致力于打造出一个生态友好型滨江风光带。
项目概览
建川海疆博物馆积极响应“两江四岸”的建设,总建筑面积2756平方米,首层1175平方米。
建筑整体造型从现代科技前沿的航空、航天、航母造型中,以及科幻电影小说中获得灵感,并加以艺术上的提升改造,用极富流动感的曲线来定义未来军舰。新的军舰中只有探索宇宙奥秘和星辰大海的飞碟和雷达,体现出我国海军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与码头停靠的退役的166号珠海舰产生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流线型的外观也极大地丰富了室内观展空间,为室内展出设计留有想象发挥余地,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设计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将原本的涵洞改造成大平台,既满足室外展览的需要,又可用作安全疏散平台。四部外挂楼梯在空间上将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观展游客可通过楼梯登上军舰博物馆的甲板,极目远眺。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将原有建筑188米的标高拔高至194米,有效避免洪水侵袭,利用地形优势打造生态化建筑环境。地形优势打造生态化建筑环境。
考虑到地块狭长的特征,以及布展功能需要,海军博物馆的一层平面较为狭长,二层、三层逐层缩小,减小体量,同时减少对周边住宅、过往火车的压迫感。退台形成的大片平台,使观展者如同登上甲板,眺望江景,更进一步完善观展体验。
而在长江边的九建码头停泊着退役珠海号驱逐舰,他象征过去中国海上舰队的辉煌。两艘“军舰”并肩而驱,分别代表着历史和未来,本案便立足过去,展望未来,以当今中国“走向蓝水”的海洋建设战略为初衷,意在打造一艘象征未来的军舰,以展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美好未来,以及对未来的探索。
博物馆建筑置于无边水池上,使游客进入博物馆如同海军战士从甲板进入军舰,水幕烘托了海洋上惊涛骇浪的氛围,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博物馆整体如同停泊在港湾的军舰,朝着未来蓄势待发。
游客可登上退台形成的多重甲板,饱览海上舰队的真实缩影。博物馆的展出在多个空间与维度上得以扩充,为未来展览的延伸设计创造更多可能性。
本案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概念,不仅满足历史文物的展出,提供丰富的人文互动,更致力于成为沟通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这里,历史与未来齐驱并进。
细部空间
军舰博物馆整体落在水面上,背后设置水幕,在节日期间配合光影、射灯,打造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使观展游客仿若置身海洋,和军舰一起乘风破浪。
技术图纸
体块分析
地块处于高架桥与轻轨之间的长条形坡地上,从而限制了建筑形体的发挥。
退台式的处理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
巧妙利用高差,四部楼梯给游客带来一种登上甲板的感觉,另外为了突出博物馆主题,整体转化为流线型,加强了建筑的动态感与科技感,同时也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
顶部引入了飞船和雷达元素,展现出了博物馆的未来感与科技感
流线分析
竖向分析
为了预防水位线的上升,将地块整体再提高,同时也削弱了高架桥所带来的压抑感。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立面图
轴测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重庆建川海疆博物馆
业主: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和建川博物馆
建筑师:美国LXD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要设计人:柳翔,王蕾,李阳
竣工年份:2022年1月
建筑面积:2756平方米
施工图设计单位: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
李志波,谢军,梁川
来源:本文由美国LXD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美国LXD建筑设计事务所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