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网红建筑” | 重构乡村美学认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微设计,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美丽乡村是当下被广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乡村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是人们对生态宜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新时代的乡村,经过设计师们的巧妙创意规划,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土味十足”,一座座传统村居转身成为具有现代审美体系的亮点建筑。重构了我们对乡村美学的认知,新旧建筑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成为吸引人们前往乡村的驱动力之一。
8 个不错的乡村网红建筑
01.
守望者茶馆,山东
设计: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院孔祥伟工作室
巨峰镇的朝元山,是日照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朝元山前为丘陵地带,大面积茶田顺南北山势铺陈而来。在东部空旷的茶田里有一处残破的民居,是一栋有着五十年历史的石头院落,为了向麦田守望者致敬,在房子东部的残破处,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建筑,建筑有一个高高的,白色的尖顶,在尖顶下,可以俯瞰整个茶园,设计师把它称为白色灯塔,面向东方,清早,可以看田野日出,入夜之后,灯光亮起,则成为黑夜里的灯塔,为夜行人点灯。
02.
贺兰山下美贺之塔,银川
设计:继景室内设计工作室
贺兰山脚下大自然雄伟壮观,因为消防规范的要求需要在离酒庄建筑不远处建一栋水塔,来解决酒庄消防用水的压力问题。从贺兰山脉到葡萄园到灌溉水池到酒庄的建筑再到水塔,由此展开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于是设计师找到了答案——让水塔参与整个生态体系,让灌溉水池和水塔互为景观。
03.
日照岚山“一叶茶亭”,山东
设计:孔祥伟工作室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是一个北方茶乡,在乡镇北部的朝元山南麓,一条彩虹公路沿着山腰蜿蜒而过,从路上,可仰望青山松翠,亦可俯瞰层层茶园。在山间小湖的转折之处,风景绝佳,可做驻留之所,拟作景观小亭。
当地盛产绿茶,上世纪60年代,克服困难,将生于南方的嘉木,成功在北方种植,为了向历史致敬,尝试将一片茶叶的形态,引入亭子的设计中,叶片微卷,北部连接地面,在在面向风景的南向,将视线打开。
04.
山顶的消防瞭望台,南京
设计:东大院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建筑的外形遵循了结构的特性,上结构圆环的“镜池”屋面结构被包裹在一个“漂浮”的圆盘造型之中,圆盘的四周用简洁的竹木格栅覆盖,并向天空延伸,形成两层起伏的帷幔,游客从山顶的入口平台通过钢结构栈桥走向“镜池”时,帷幔像一道屏风吸引着人去一探究竟,在画卷般的“牛首烟岚”景象面前,塔、峰、宫、天空倒映入池,充满象征性,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05.
山水柴院,四川
设计:米思建筑
四川宜宾安石村,一个普通乡村,背靠碾盘山。村落阡陌相通,田塘错落,屋树交织,是典型的川西林盘。柴院居于村中竹林与水塘之间,基地隐秘,景观通透。屋面挑檐低矮深远,充足的檐下空间保证通风、遮蔽风雨。因地制宜的自然生长模式也使其形成独特的建筑聚落形态。建筑外墙就地取材,多以竹编夹泥墙套白,下部常用红砂岩石块砌于砖石基础之上。墙体被深远的屋檐保护,经久耐用。
06.
龙门·柒村艺术设计中心,四川
设计:时地建筑工作室
艺术中心位于小石村村庄入口,两山一河的夹角,北侧是山体和村庄主干道,南侧紧邻河流,地势自西向东缓缓降低,建筑的平面顺应场地,设计为接近三角的自然曲线形状,使建筑以柔和的姿态栖息于场地,呈最大的拥抱姿态,靠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村民,同时彬彬有礼的迎接入村的游客。
07.
江小白的一亩三分地,重庆
设计:未见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这里是典型的西南地区丘陵地带农村,距离江小白酒厂约15分钟车程,是江小白酒业生产的原材料种植基地,项目现场有一条小溪汇入一条主河流,周边地势相对平缓,若干个半岛随水系蜿蜒错落有致,规划选择将建筑及功能体验区分布在这些半岛上,采用“跳岛”的方式营造体验动线,既能丰富不同场景之间切换的独特体验感,又能满足各个不同功能板块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08.
龙门山 · 卧云台,四川
设计:小隐建筑
“卧云台”位于龙门山镇小鱼洞大桥桥头,是进出龙门山镇的必经之地,也是龙门山镇践行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建筑底层整体架空,白色的“竹林”由地面生长至穹顶,规整的结构柱网消隐在“竹林”中,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多功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