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作品 | 美秀美术馆
MIHO美秀美术馆坐落在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周围被森林环抱,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建筑整体约有80%埋设于地下,和群山与树木融为一体。但建筑空间并不是真的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开挖地下空间是个非常费时且造价昂贵的工程,并且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于是设计师就用了一个巧思解决:先把建筑建好再“回填”,并且种上和周围环境匹配的树木,就这样建筑自然融入环境。如贝聿铭所言,“我相信来访者都可以体会到这个与大自然一体化的建物,其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
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设计概念的入口隧道(挖掘隧道的土,就是美术馆建好后回填用的土),是美术馆的第一个亮点,隧道内壁采用可以吸收回声的材料,车辆开过,也不会打破的原有的宁静氛围,随着前进,渐渐看到出口的光线,正是应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隧道口后是一座现代式的悬吊桥,当走近的时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看见玻璃的屋顶的建筑物,恰似来到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展览馆入口的屋顶采用现代化的“入母屋造”即“歇山顶”设计,这也是古建筑屋顶的样式之一,设计师运用几何抽象化设计手法对这种古老的屋顶样式进行了重新诠释。展览馆入口的门样设计采用了“天圆地方”的概念,游客进入展览馆大厅,将直接面对在一大片落地玻璃后展现出的壮阔山景,同时看到的松树,颇有迎客松之意。
美术馆的内部设计也蕴藏着设计师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组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基架,配上以米白色的Magny Aore石灰石和染色混凝土等暖色调材料:从入口进入大厅,瞬间明亮的天窗和一幅壮观的山脉全景画展现在眼前,阳光透过顶部百叶窗板洒向宽敞的接待区,照亮了墙面的石灰石带来了一种温暖且柔和的光线,空间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埋没与浮出的反复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