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ch001 发表于 2024-5-4 11:00:01

超级荷兰:那些自成一派的荷兰建筑师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超级荷兰
那些自成一派的荷兰建筑师们
从贝尔拉格和阿姆斯特丹学派,到风格派、新建造运动,到凡·艾克、赫兹伯格、库哈斯,以及MVRDV、UNSdudio......

荷兰国土面积虽小,却输出了足以影响世界的建筑思潮。自二十世纪起,荷兰持续而高效地产出了大量优秀的建筑师与建筑思想。

荷兰建筑师们先锋、理性、张扬批判而勇于创新,浓墨重彩地在世界建筑中展现自己的影响力,荷兰也因此被称为“超级荷兰”。

本文为大家分享荷兰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及创作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01
现代探索:阿姆斯特丹学派与风格派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新文化新艺术需求,现代建筑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在现代主义的探索过程中,荷兰先锋派以多元分化的新艺术观念出发:阿姆斯特丹带有浓郁的表现主义风格,而风格派则是非常激进的要素分离主义。



船公寓(Het Schip)

20世纪初,由荷兰现代建筑之父贝尔拉格所带领的“阿姆斯特丹学派”,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成功发展了阿姆斯特丹西南部的住宅区及经典的工人住宅“船公寓”(Het Schip)。其设计者为米歇尔·德·克拉克。


▲船公寓

阿姆斯特丹学派的建筑特点是砖砌结构,具有圆形或有机外观,相对传统的体量,复杂的砖石结构,以及兼具内部和外部建筑元素的精心制作方案。
船公寓中可见红砖立面组合成的几何造型、具有装饰性的现代窗、尖耸向上的屋顶,超越传统组成了如“船”的现代建筑造型。


▲船公寓

“船”的意象除了影响建筑外观,也包含有“对抗风雨的独立居所”的意义,这也正是其社会主义思想内核的外在体现。
建筑师在平面的配置上讲究人居空间的基本尺寸,室内的采光及通风也非常讲究。
同时室内既有现代主义的功能和空间,也有表现主义的贴面饰砖,与外部红砖的质感对话。


▲室内空间

施罗德住宅(Rietveld Schröder House)

施罗德住宅由建筑师里德维尔德设计,是著名的“风格派”运动在建筑领域唯一建成的作品。


▲施罗德住宅

风格派代表新的建筑艺术精神,建筑作品中各种功能空间离心式地展开,以四维时空展现普遍开放的新几何塑形。
施罗德住宅的独特个性正来源于此。

建筑由板片、杆件交错构成,红黄蓝三原色大胆的点缀在白色的建筑主体上。


▲反立方体图示

抽象的要素被重新构成,打破盒子的时候空间开始出现。
风格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建筑的一种空间图示:反立方体。
相对于以多米诺住宅单元为代表的立方体拼接,反立方体对建筑学的影响更为隐晦,更多体现在空间的流动和要素的错动与分离。


▲施罗德住宅

施罗德住宅的立面的设计忠实于风格派的绘画,每一个构件都有它们自己的位置、形状及颜色。
颜色被用来区分立面系统:白色在最外层,灰色表示阴影,黑色的门窗框以及一系列色彩明丽的线性构件作为装饰。


▲窗口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户主希望空间可以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建筑师设计了一套滑动隔墙系统,可以为不同的功能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


▲滑动隔墙系统

在这一阶段,荷兰建筑师们在时代的大潮下积极参与着现代主义的探索。


02
现代主义反思: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欧洲自1940年代后期开始战后重建,以柯布西耶为首的现代主义大师将建筑与城市视为机器,CIAM简单的功能主义导向将城市划分成工作、居住、交通、游憩。

这一现象引起了荷兰年轻建筑师的不满。他们提出应该关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的人文维度。自TeamX小组对雅典宪章和CIAM的宣战起,一股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与反思的思潮开始发展。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Amsterdam Orphanage)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是荷兰结构主义之父凡·艾克的代表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人文设计理想。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结构主义指的是通过基本的组成逻辑来塑成数种基础结构单元,再将单元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更具有复杂性、可塑性、小尺度的建筑空间。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这个方案非常大胆地被设计成一个“小城市”

设定3.6×3.6米的基本结构框架单元,房间按照孤儿的年龄段,分成10岁以上和10岁以下两个大的组团,每个组团中又按照年龄大小和性别分成四个小组团。

建筑师把每个小组团当成一个家庭,相对应的建筑空间由大、小两种尺寸的穹顶覆盖。小穹顶平面尺寸即为3.6×3.6米。


▲结构单元“之间”

“该建筑被设想为明确定义的中间场所的配置,这并不意味着在地点和场合方面的持续过渡或无休止的推迟。相反,它意味着与当代空间连续性概念的决裂,以及消除空间之间,即外部和内部之间,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的所有衔接的趋势。”
——凡·艾克

▲结构单元“之间”

本方案中建筑的“之间”体现为一种边界的模糊。一根柱子可以限定一个区域,而一根柱子加上屋顶的一角(如上图)就形成了一种空间的过渡。

开放-封闭、小尺度-大尺度、集中-分散等关系,赋予了建筑灵活的多重意义。

结构主义在当代有着多样化的发展,在新陈代谢派、模块化建筑、参数化建筑等方面都可以隐隐窥见它的身影。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逃离,或是自愿当建筑的囚徒(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在结构主义之后,1980年间兴起一个新的思潮——解构主义。

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和他的OMA正是其中的领军力量。荷兰一贯的城市主义思考在他这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记者出身又为他的思考增加了一份犀利的社会性,并勇敢地做出一次又一次的颠覆。



“逃离,或是自愿当建筑的囚徒”正是他28岁时的毕业设计。在那个二战之后的时代,库哈斯从柏林墙中获得灵感。


▲逃离,或自愿当建筑的囚徒

作品选址于伦敦,他想象了一座被高墙筑起的线性城市,突兀地插入伦敦已有的城市肌理之中。
城市被一分为二,一半为“the Good Half”(好的一边),另一半是“the Bad Half”(坏的一边)。
墙既是空间的边界,更是强大的心理界限。位于围墙外面的人们觊觎着围墙里的世界。
墙外是被资本侵蚀而逐渐沦陷的伦敦旧城,而墙内则成为了自愿被囚禁的理想家园。


▲插入条带

建筑和细节由解构的元素组成,其中核心为条带,包含许多城市功能。
库哈斯在这份毕业设计中描述的是一座被高墙环绕的城市飞地,它将伦敦一分为二。墙外是逐渐败落的伦敦旧城。
他用重复的帝国大厦的建筑形象拼贴出墙外的世界,暗示着全球化背景下趋向单一的城市和社会环境。


▲拼贴图示

哲学化的内部空间解读和拼贴破碎的图示表达使得这一构想的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又象征着人类与城市等哲学概念。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荷兰建筑师们已经逐渐地走向了世界建筑舞台的前列。

03
当代数字化建筑与城市空间

当代荷兰诸多非同凡响的建筑理念和富有诗意的创作风格是整个建筑师群体的智慧结晶。

荷兰的建筑师群体们秉持发展了荷兰建筑师一贯的城市意识,充分结合新时代的数字技术,在国际视野中先锋独特而富有人文温度。



鹿特丹市集住宅(Markthal Rotterdam)

本方案位于鹿特丹核心历史街区。建筑的首层有 80 家店铺,拱形建筑部分是住宅,上层的拱形住宅覆盖着下方由餐馆、超市和地下停车场组成的市场。

MVRDV通过功能混合的方式应对荷兰城市密集的居住人口,并塑造丰富而日常的市民居住空间。


▲鹿特丹市集住宅

鹿特丹市集住宅是荷兰第一个有顶棚的食品集市,同时,也是第一个“市集住宅合一”的商住混合体。

MVRDV认识到市场可以成为为周边地区注入活力的催化剂。鹿特丹市集住宅打破传统住宅开发思路,突破性地利用美食市集的功能属性、文化调性赋能公寓住宅,并且将影响力延展至片区,打开都市生活的全新可能性。


▲从住宅中观看集市


▲穹顶之下的集市

MVRDV 崇尚激进的、探究性的空间研究,关注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及建筑对其居民和使用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国际化又街头气息浓郁的设计,正是MVRDV人文精神与大胆创意的体现。

十几年过去,MVRDV 的基本立场和设计方法并没有变化。

即城市是流动性和信息网络与社会需求和价值互动的领域;建筑和城市设计是实现现代城市生活价值的手段和工具 ;建筑和城市设计建立在数据(Data)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 ;类型和功能混合是其设计的基本手法。


▲目前已经成为鹿特丹的城市地标

杭州来福士广场

不同于 MVRDV 数据设计的手法,UNStudio 不会习惯于某种设计手法或风格,而是将“组织结构”作为核心问题,围绕其进行研究,最终生成建筑。

近年UNStudio 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健康与环境和技术的关系上。UNStudio 将这三个元素中的每一个都做成一个信息组或知识链应用于设计。


▲杭州来福士广场

在杭州来福士广场中,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未来新的公共交通枢纽,如何利用密集的多功能项目来推动绿色生活,并提高生活质量?

UNStudio 将其看作是城市中富有生机的垂直邻里空间,并且几乎在设计的所有层面都加入了对健康的关注,这也是他们对“超级生活”研究的一次践行。


▲杭州来福士广场

两座塔相对而立,每座塔都由一个“建筑立面”和一个水平的“景观立面”所构成。阶梯式广场将建筑物与绿意盎然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不同庭院的景色从四个方向通向内庭,形成了裙楼的主要通道和外庭。


▲水平庭院景观


▲连接城市交通

双层表皮的参数化应用实现了技术与功能的统一。UNStudio把幕墙分为表面、单位和面板,每个单元就像一格像素,拥有其独特特色及接合方法。

创新的结构形式打造出了流线型的建筑外形。双子塔的外框架采用使用了混凝土填充的管形柱子,这些柱子沿着塔体旋转向上。


▲参数化表皮




▲参数化技术图解

UNStudio透过定制及融合不同工具的功能,空间设计可以更深入,并集中于重点领域。

这些集成的非线性工作流程处理和吸收了更大数量的参数,达到一个简单有效且易于应用的设计方案。

它建立了建筑的标志性外壳以及一系列立面系统的组件,用作构成建筑物扭曲几何形状,有助克服环境和经济上的限制。


▲入口人视图

结语

从阿姆斯特丹学派到当代事务所,可以看到荷兰建筑师们之间独特的个性,更能看到随着历史和文脉自然而然地传承。

现代主义对于荷兰来说更像是一种民族性格,理性批判和创造的精神内核使得荷兰设计不断诞生出影响世界的先锋作品。

在建筑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建筑与城市的民族性、文化性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开的复杂命题。荷兰建筑师们成功将现代主义与当地文化结合,并对国际建筑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料引述:

1.《艺术风格的交响诗——荷兰现代建筑创作探析》
2.《“超级”之下是独立批判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丨荷兰合辑 》
3.《WikiArquitectura - 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百科全书》
4.《库哈斯28岁在AA的毕设:牢笼,抑或是建筑围墙内的天堂?》
5.《荷兰,低洼地国缘何能创造建筑奇迹?》
6.《城中之城:杭州来福士中心 / UNStudio》

编辑  蝉想
责编  李婧博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超级荷兰:那些自成一派的荷兰建筑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