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ch001 发表于 2024-12-13 13:37:45

小小鸡舍,大大改变,成为孩子们的自然课堂

台湾省苗栗县的南合国小是一所实验小学,五年前开始转型,积极推动食农教育。学校邀请了 studio whispace + architects 建筑设计事务所,对原本简陋的鸡舍和堆肥区进行了改造。学校原来的鸡舍位于校园一角的临时围墙内,周围被废弃的混凝土结构和随意堆放的堆肥包围,环境杂乱不堪。尽管附近有一棵壮观的雨树,但学生们仍对鸡舍充满嫌弃,都不愿意进入。



改造前的鸡舍

设计团队希望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学的食农教学场所,让师生们能在校园的雨树下分享知识与思想。他们首先清理了杂物,将鸡舍从封闭的角落移至开阔区域,并调换了鸡舍和堆肥区的位置,将可能产生异味的堆肥区移至内侧。整个活动场地向内收缩,扩大了与校舍之间的距离,缓解了空间的逼仄感。









利用流畅的曲线和白色金属围篱,设计团队在雨树下打造了一个内凹的 Ω 形空间,形象地称为“奥姆 Ω 蛋计划”。这个设计不仅串联起大树、食农花园和堆肥区,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亲切舒适的自然学习环境,围篱的内凹结构,还为母鸡们提供了来回穿梭的通道,也让师生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鸡群和互动。









鸡舍位于围篱的最里侧,设计时更注重母鸡的舒适度和学生维护的便利性,内部为母鸡们配备了由水管制成的喂食器、水盆、产蛋孵蛋的鸡窝和供其蹦跳的平台等一系列设施。开放的活动空间与隐蔽的角落相结合,既满足了母鸡们的活动需求,又提供了安心下蛋的环境。这些细节的设计,确保了母鸡们的生活质量。鸡舍还融入了鸡名牌、蛋架、留言板和喂食器等互动设施,增加了孩子们的参与和互动意愿。























新的堆肥区设置在鸡舍后方,堆肥桶被分为四个隔间,分别用于不同的堆肥阶段,并设有供学生监测的观察孔。设计团队将堆肥区视为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行动—观察—体验—记录”的教学流程,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堆肥过程,从落叶堆肥到植物种植,了解生态循环的概念,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植物种植区位于校舍和实践区之间,主要种植迷迭香、鼠尾草、薰衣草和菊花等可食用的植物。这些植物用于食农教育的同时,作为美化校园的景观也为校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鸡舍,大大改变,成为孩子们的自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