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在国情有差异的大前提下谈论这个问题,我很是诚惶诚恐。很多人认为在国情有差异的前提下谈论这个话题意义不大。不过事实证明就是存在差距,我们需要坦然面对,并且需要努力去缩小这些差距。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大家交流探讨一下。
1.       思维方式的不同
    说到思维方式,我就想说扎哈,我个人认为她的前期作品的思维来自于哲学上的解构以及绘画上的抽象,以及对于未来趋势的一种判断。我个人认为她的概念和抽象能力真的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我们普遍是国内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思维习惯受到很大的束缚,正是因为思维习惯,我们很多年轻建筑师(也包括自己在内)纯粹地为了建筑而建筑,很难发散到其他领域;譬如哲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绘画、美学、人文、历史等等。这其中跟教育制度有关系,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现在还提不出更好的教育制度,只能慢慢完善。我们很多人不是从小就学习绘画、人文、等等一些知识,都是后期再补的,而且后期补的也不是很扎实;这导致抽象能力不足,概念设计能力不足。国内外教育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教育差距太大,我们在基础的阶段就落后了,我们可以做的是后期去补充这些知识。
2.       心态的差距
    说到心态,这个因素太复杂。在追求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心态没有保持好,这情有可原,也可以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不过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现在很多年轻建筑师一直都是急急急、浮躁的心态,譬如刚刚出来的大学生以及年轻的建筑工作者会出现攀比心理,总想干点大事情,做大项目,他们忽视了细节,积累也不够,却总想一下子吃成一个大胖子,总想什么类型都做,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类型做得多而不精。国外年轻建筑师刚开始都是基本的打杂的,譬如前期概念资料收集和调研分析,收集图纸,做点图纸细化工作,学习建筑表达方式,练习动手能力等等,都是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的。我们开始的小事情积累不够导致了很多人的华而不实,很多基本功没有国外建筑师扎实。
3.       对于审美、艺术、绘画、比例、尺度、色彩的理解不够
我和一个国外建筑师经常一起讨论一起做方案,也和很多其他国内的建筑工作者一起讨论一起做方案,我发现国外建筑师对于概念设计、审美、艺术、绘画、比例、尺度、色彩的理解比很多人国内年轻建筑师都深刻,手头表达的功夫比我们很多人都强。这只是个人的感觉,具体是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因为层次还不够。
4.       建筑内外结合度不够
    建筑外表皮造型是建筑的重要表现部分,起到视觉引导作用;建筑空间是重要接触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感官的东西。现在国内建筑师经常说的是我的造型如何如何,很多时候忽视了空间感。这一点非常可惜。自己看过了几个好的作品,譬如贝聿铭的中国银行总部,个人认为这个实例内外结合的很不错。国外的很多很普通的作品,室内外都结合的很好,国内这点确实做得不够好。
5.       技术控制度的差距
    关于技术控制,国外很多建筑师对于技术节点和材料技术掌握度比国内建筑师要好。他们很擅长手绘表达技术节点,对于材料也很重视。这一点我也是在之前的项目中遇见的问题,当初没有注意,后来跟国外建筑师交流多了才意识到的。国内设计院和事务所目前也在做技术控制方面的努力,譬如做控制手册等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好的设计没有在好的技术控制力下实施,出来的效果肯定和方案阶段差距甚远。关于技术控制力,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也不一定做的全部都好,比如扎哈的广州歌剧院,方案阶段很有力度感流线感,不过一到现场,看见弧线都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三角形的石材拼接起来的,而且还看得见缝隙,有一种伤心、心痛、惋惜的感觉,可能是她的方案太超前的缘故吧。由此可见,对于当前技术和材料的了解和控制是相当的重要,这点我很欣赏贝氏事务所对于项目的技术控制。
6.       方案和技术的衔接差距
国内的设计院和事务所很多时候方案和扩初、施工图是分开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做方案的不了解技术,做的方案只要细化就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做技术的做不了方案,思维方式放不开;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我们知识系统的不全面,当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自身很少有人私底下去做努力。现在的很多情况就是做方案的人一定程度上不管技术人员的死活,技术人员觉得方案做的不合理需要改,这期间两者的心态就有了小小的变化,各自都向自己最方便的方向走,导致合作不是很愉快。国外方案人员和技术人员合作比国内愉快。久而久之,微小的差距就成了巨大的落后。
7.       演讲和沟通的差距
    我们很多都是年轻的建筑工作者,很是缺乏演讲和沟通的能力,我们很注重埋头实干,你画了很好的图但讲不好沟通不好,人家可能不理解,如果你讲得好沟通得好跟你做得好一配合就是事半功倍。沟通这一点在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事务所很容易见到,有的人不善于表达,一些事情老是说不清楚,这影响到了工作效率。很明显这点国内和国外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国外从小时候开始就很注重演讲,注重怎样表达自己,注重怎么样去和别人沟通。
个人思考的应对策略:
1.    思维方式方面。积累一些关于哲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绘画、美学、人文、历史等等的知识,加强对其的理解,并锻炼挖掘其深层次含义的能力;找一些概念和抽象的案例学习,练习概念和抽象能力,练习非建筑化的思维和方法。
2.    心态方面。要保持沉稳的心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积累,积跬步以至千里。刚刚开始千万不要什么都沾,先做精一部分然后再去向其他方面拓展,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明确,一定程度上,所谓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    审美、艺术、绘画、比例、尺度、色彩方面。关于这些,我没有资格说细致,只能说个大概。我个人建议多看、多实地考察、多思考、多练习、多对比。
4.    建筑内外结合度方面。关于建筑造型,我比较欣赏迈耶和扎哈;关于建筑空间,我比较欣赏康和贝聿铭。我个人认为可以先从一些经典的案例着手,先学习一些方法,自己总结一下,再慢慢把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5.    技术控制度方面。我个人觉得需要学习一些关于技术节点和材料的知识,并要锻炼手绘节点的能力,并且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尝试着去这样做。
6.    方案和技术的衔接方面。我个人觉得做前期的也需要找时间去做做后期,做后期的人也需要找时间去做做前期;这样合作起来会顺畅很多。
7.    演讲和沟通方面。首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的时候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再争取多去参与汇报,参与沟通。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lqqjo
  • 2013.07.03 13:31
    个人觉得中国的设计和外国的设计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灵气,建筑既然属于艺术,就不单单是砖石土木,而看它能否抵达心灵,胡兰成说礼可伪,乐不可伪,如果每个建筑师都可以造出让使用者很舒服的建筑,那么我觉得,不管他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或是丹麦的,做的建筑再小,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师,中国自诩很厉害的建筑师们往往光在乎一个外皮,与实际使用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真的算是建筑师吗,我看不过是画图员罢了。我们对于创意的最大诚意,也不过做一个苹果的高仿品,500块还是2000块又能怎么样,终究超不过原版的好。
    哲学艺术绘画这些东西,不是外在的书可以解决的,最重要的是要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底蕴的东西才是真的。不然它依旧还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

    lz讲的很坦诚,也好,但个人认为,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寻找症结,以此才能做出自己喜欢大家都喜欢的建筑
    • 3
  • 爱冒险的朵拉
  • 2013.07.02 21:08
    很好的帖子,很赞同作者的想法。这样思考的设计师肯定会做出好的作品
    • 1
  • 胖猫哈哈
  • 2013.07.03 10:35
    很好的思考!大家忙忙碌碌中似乎已经忘记了去思考这些问题,认真读完,我也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 1
  • Mr.屎黑猫
  • 2014.02.09 19:54
    楼主你在思维方面提到非建筑化思维和方法。。。具体要怎么理解和锻炼呢
    • 0
  • cw136180545
  • 2014.01.30 21:04
    说的很在理,启发性很强,学习了
    • 0
  • 青云草轩
  • 2013.07.03 16:48
    确实不错,前行的路上值得借鉴。好贴
    • 0
  • ellipse
  • 2013.07.03 15:22
    写的挺好的,学习了
    • 0
  • on_the_way
  • 2013.07.03 13:36
    看完很有收获,谢谢
    • 0
  • nevermind36
  • 2013.07.03 13:27
    有道理,值得思考
    • 0
  • 二丈和尚
  • 2013.07.03 13:22
    喜欢设计的加油吧!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设计 (1739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