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天、能入地,还能下海,未来城市“无所不能”?!
由专筑网曹逸希编辑城市发展史就是人类对未来城市持续追求的历史,为应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人们在城市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探索着“未来城市”,那将是一个充满科技和创新的智能化低碳世界。许多知名的设计师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很多有关未来城市的畅想,这期间不乏有放到如今仍非常新颖的观点及想法,包含有矶崎新的“空中城市”、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彼得库克的“插件城市”、罗恩·赫伦的“行走城市”等。
矶崎新的“空中城市”
矶崎新“空中城市”的核心理念在于城市并非不断创造新的建筑,以乌托邦的方式不断地发展,而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从建成到毁灭,从毁灭再到重建,废墟则是城市的未来,而未来就是废墟本身。
“空中城市”是一个个单元组成的复合体,通过核心筒相互连接,进行互动,核心筒承载着市民的基础设施,它们共同组成了建筑的“树干”。在天空中,水平的“枝”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具有城市规模的网络。它还可以作为新城市被架空放置于已有的城市中,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城市密度。
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
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拥有一套自己的内部秩序系统,资源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有垃圾处理系统。包含五个概念,即浮动的柱身、浮动的网络、浮动的地基、浮动的平台、浮动的建筑,他将同心圆作为空间结构,内侧以一圈高层单元组成中心区域,外侧用海洋展览会会场的空间包围。人们可以自由的在海上迁徙,以应对海平面上升。
彼得库克的“插件城市”
彼得库克的“插件城市”为线性的,它可以不断地建造和重建自己,大部分城市中的元素是可消耗的,并可以在未来被替换。“插件城市”是通过应用包含通路和基础服务的大规模网络结构来建立的,网络可以适应任何地形,其中的单元也可以满足任何需要。这些单元可被淘汰,可以移动,不同的单元有不同的使用期限。该提案则是对传统静态城市结构的挑战。
罗恩·赫伦的“行走城市”
罗恩·赫伦的“行走城市”设计核心理念为城市由静态的、固定的转变为动态的、可移动的。它可以自行步行到各个区域,也可以与其他步行舱结合,形成更大的社区,或者,它甚至可以加入一个更大的城市;该理念着重于强调建筑不应被限制于单一的资源中。
作为21世纪的今天,各种矛盾对立与冲突频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认识,可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着未来,设计师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关于未来城市的设想计划已悄然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各式各样的智慧城市涌现出来,有镜面之城、天空之城、漂浮之城、森林城市、零碳城市等。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以及能否在其中找到上个世纪设计师关于未来城市畅想的“影子”吧。
一、“The line”镜面之城 / NEOM
“The Line”镜面之城长1.7km,宽200米。拟建包括一系列无汽车无道路的可步行社区,可供100万人居住。城市的基本生活设施定位均在住宅的五分钟生活圈内。未来这座超级城市将完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通过消除汽车、马路等碳密集型基础设施,成为零碳排放城市,同时也将在包括工业运营等的城市运营方面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城市外侧由镜面幕墙包裹,内部构筑各种建筑、公园、学校、住宅及工作场所等,镜面感使其“消隐”于自然环境之中,更微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
图片来源:NEOM
图片来源:NEOM
图片来源:NEOM
图片来源:NEOM
图片来源:NEOM
图片来源:NEOM
二、天空之城 / 藤本壮介
“天空之城”旨在探索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可能性,其以“塔”为设计理念,打造具有雕塑般美感与轻盈的动态建筑,塔高268米,由99个独立的塔状元素组成,中央配备一个观景平台,同时作为三维展览空间,配套布置一间餐厅兼咖啡厅。99座塔在上部透过一个圆环连接成强大的水平面,可以通过上升和下降来不断调整高度,随着海平面上升也可逐步“消失”。该提案同时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屋顶设置蓄水池以收集雨水、过滤后用于灌溉和道路清洁,外墙独特的材质和布局则能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天空之城”既是一座倒立的金字塔,也是多个塔的集合,传递出设计师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同时也象征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图片来源:藤本壮介
图片来源:藤本壮介
图片来源:藤本壮介
图片来源:藤本壮介
图片来源:藤本壮介
三、漂浮之城 / BIG
漂浮之城旨在打造一个弹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主要由六边形的模块化单元重复组合而成,可无限拓展,容纳多达10万名居民。设计将能源、水源、食物与废弃物循环流动,通过整合零废物回收系统、闭环水系统、食品、净零能源、创新流动性和沿海栖息地再生区等互联系统,使其运行的能量全部来源于单元内自发产生的,以实现能源、食品和淡水的自给自足。
图片来源:BIG
图片来源:BIG
图片来源:BIG
图片来源:BIG
图片来源:BIG
图片来源:BIG
图片来源:BIG
四、森林城市 / Sasaki
森林城市以弹性理念作为核心设计原则,海岸边界的设计能够消减日益增大的风暴影响,台阶式的地形不仅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还可以容纳上升的海水,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规划方案致力于在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中建立一种和平共生关系。
森林城市利用了海草保护区,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个拥有互补性滨水景观的邻近网络,模仿沿海生态系统,在创建海洋栖息地的同时支持渔业的发展。设计同时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统来打造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高密度和公共使用的功能被安排在交通中心周围,以确保开发区内80%以上的范围都能在10分钟内步行到达公共交通设施。连续的屋顶景观不仅将所有的发展地块串联在一起,亦可容纳雨水、重建栖息地、过滤雨水径流等,空中花园和建筑群连接为一个整体,使人与自然和谐融合。
图片来源:Sasaki
图片来源:Sasaki
图片来源:Sasaki
图片来源:Sasaki
图片来源:Sasaki
五、零碳城市 / URB
零碳城市旨在促进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即高标准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的生活方式。其总体规划通过优化密度、绿地率和设施分布,创建绿色交通系统和专用自行车道,以创造出适宜步行的城市。
该城市旨在打造可修复景观,提供野生动物栖息、雨水收集和蓄滞洪水的场地,通过整合各种环境,使城市恢复韧性。同时提倡循环经济,结合多种耕作方法,如社区花园、生物穹顶、鱼菜共生、垂直农场和生物碱农业等,为居民提供食品和能源安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数字工具进行优化,缓解气温上升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效率,塑造“零碳城市”。
图片来源:URB
图片来源:URB
图片来源:URB
图片来源:URB
图片来源:U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