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帖最后由 呆瓜 于 2013-4-30 18:11 编辑

城市规划专业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规划原理是规划的基础书籍,顾结合个人下载的对于规划原理总结的资料,做整理……           
          1.什么叫“城市”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以下简 称《规划术语》中 2.0.2 解释:“以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 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这是《辞源》对“城市”的注释。 另外有一个通俗的解释:人口特别多、车子特别多、房子特别多的地方,就是城市。说得略为详尽一点:人分男女老少、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因此,有诸多不同的需 求;车子可分大车、小车,此外还有客车、货车以及消防车,除外还有自行车、双轮车、摩 托车,因此需要道路、停车场地;房子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此外还有不同用途, 如机关、银行、学校、医院、办公、体育、餐饮、娱乐等。这三方面的内容合到一起,形成 了复杂的城市内涵和外延的诸多问题,需要妥善地在规划中安排和处理。
   1933 年《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此以后,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便作为城市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进 行合理分区和平衡布置,这是衡量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准则。
   2、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诞生在哪里?
   城市因人类聚居而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公元前 3200 年左右,建于尼罗河下 游最南端的孟斐斯城。它是古代埃及历史上第一王朝时期美尼斯国王经过长期战争统一全国 之后确定的首都。因城市的城墙是白色的故当时名为白城。到了第三王朝国王裘萨统治时期,特聘他的顾问、建筑师霍德甫重新规划设计了孟斐斯城由于古王国后期战争频仍,直到十二王朝的国王重新统一埃及,建首都于伊套伊,使 农业和工商业均有较好的发展,城市才日趋繁荣。但是古埃及最有名的城市是卡洪,建于十二王朝时期(公元前 2000 多年)。城市平面 为 380M*260M 坐北朝南的长方形,用砖砌的城墙包围。城内又用厚厚的砖墙分为东西两 部分。西区为奴隶居住区,内有一条 8-9 米宽的南北向街道和 10 条东西向的大街划成南北两大块。路北为贵族区,布置了下几个大庄园,其中西北一块用围墙包围的是显贵的住所, 60m*45m;路南为商人、手工业者和小官吏等中产阶层的居住区,并有大集市;城市中心有 神庙;城东南角为大型墓地。贵族住宅都朝北来凉风方向建设,劳动人民不能享受。
   直到新王朝时期,即公元前 1370 年前后,皇帝阿克亨纳顿在阿玛纳建立首都,此城三 面环山,一面临水,无城墙,用十年时间建成。平面上是带形的,沿尼罗河布置,长 3.7m, 宽 1.4m。城市分南、北和中三大区。其南为高级官吏们的居住区,中部为皇城中心,其北 为劳动人民居住区。以三条南北向道路联系三大区,道路系统比较灵活、自然。明确的分区 和城市中心区的凸显,是这座城市的创举。
   3、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 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 体免受河流泛滥之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 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 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 2Km 长的中轴线布局,两 边设立约 1000 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 法。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始于何时?有哪几座著名都城?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商代,距今 3500 年左右,在郑州市区地下。南北 2000m,东 西 1700m。古时候城象征着国家,“国”者“城”也,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 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期的律令不沿用了,各地可以按需要建城,于是出现“千丈之城,万 家之邑”相望”(《战国策·赵策》)的繁荣局面。但有都城营造制度,即战国间流传的《周礼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其意可释为:都城占地九里见方,每边设三城门,城内纵横道路各九条,南北道路宽九轨(相当于现在的 18m),城东设祖庙,城西设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 居住区。秦统一中国之后,取消封侯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也便成为中央、府、 县统治机构的所在地。此后二千多年来,这个体制沿袭至今基本没变。 下面介绍向个中国古代著名城都规划:
   汉长安城即今之咸阳,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时建为正式都城的。到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对咸阳进行了大扩建,除了渭北有咸阳宫之外,又把六国 的宫殿仿建于渭北高地上,然后在渭南的上林苑,建了宗庙、兴乐宫、信宫、甘泉前殿和阿 房宫等,把长安建设推向鼎盛时期。到汉高祖时,建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汉惠帝五年修建城墙。汉武帝时在长安进一步大兴土木,扩建宫殿、苑囿、明堂、坛庙等。 长安城的道路系统是为严整的方格网,有南北大街 11 条,东西大街 14 条。其中宫前的横 街实测宽为 220m、朱雀大街 150m,其气势极大,其他的东西向道路宽 40-75m,南北向道路 47-68m,居住区道路 15-30m。当时里坊制度也极为严格,全城划分为 108 个坊。里坊像现在的街区。其中朱雀大街西之万 年县和东之长安县各 54 个坊。东、西市场两个,面积分别为 1000m×924m、1031m×927m。 其中西市住了很多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市内河道与城外水系全部联通。 隋文帝杨坚夺取后周后利用汉长安旧址建城,但发觉此地屡为战场,残旧不堪,宫殿狭小, 再加地下水有盐碱,不宜饮用,所以后来就决定在旧城东南的龙首山南扩建新都,筑罗城, 定名大兴城。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规划设计。占地为东西 18 里 115 步,南北 15 里 175 步(实测为 9721m×8651m,与记载完全一致)。城东有曲江,地形变化丰富,宇文恺将此 设计为芙蓉园景区。为了都城物品运输和用不保障,特凿渠三百里,引渭水入城,名广通渠。
   北魏洛阳  洛阳是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之一,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等朝均建都于此。北魏洛 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址上重建的,东西 20 里,南北 15 里,有 220 个里坊,整个市区分 外廓、京城、宫城三个圈层。洛阳北倚邙山,南界洛水,地势较为平坦,自北而南有坡度向 下。京城居外廓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社稷坛、永宁寺、九层木塔等,均布置在宫城前 街道两侧。城南设有灵台、明堂、太学,市坊集中于城东、城西,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廓门 外的四通市,此处有接街外国人的夷馆区。整个洛阳记载当时总人口为六、七十万以上(《洛 阳伽蓝记》)。城内绿化很好,登高可望“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其谷水两岸,多值柳树。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由杨素、宇文恺负责规划营造。距洛阳城西 8 公里,地势较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不大,是新建的陪都。
   宋东京  宋东京即汴州,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在此建都,商业特繁荣,建筑密度很大。宋赵匡胤夺后周政权后在汴梁建都。宋神宗间重修外城,宋徽宗政和六年南扩里许。 城墙周长 50 里 165 步,面积约 50km2 ,人口约百万以上。商店、酒楼、饭馆、布行、浴室、 医铺、妓院、瓦子等满各处,并以大相国寺等处最为热闹,夜市贸易,通宵达旦。城内有五 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运输极为方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开封 木作虹桥区段的繁华。另外加之艮岳、琼林苑、金明池、东御苑、玉津园、撷景园等苑囿, 所以城市特别富有迷人的魅力。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位置。战国时建国都。辽代为陪都。金时向东、南扩三里,又建都城,称中都。据记载,金中都仿汴京而建,但豪华程度超过汴京。 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今之北海建新宫殿,逐成首都大都城。即所谓元大都。
   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方格网的道路,很规整。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 胡同都是东西向的,两条相距约 50 步(55~57m),中间安排住宅,与唐以前一里见方的 里坊,是不同的处理。
   明灭元之后,大都改称北平,又称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于此。城市规划在元大都基 础上改建。外城东西长 6635 米,南北 7400 米。内外城四面各有若干城门,城墙四角建有角 楼,四周为护城河。城中心乃是皇城——此禁城。然后按宗法礼制在宫城前配建有太庙(东)、 社稷坛(西),并于内城外四面建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天 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院等衙署。中轴线全长约 7.5 公里,贯穿南北。南起永定门,经内 城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端门及紫禁城内的午门,然后再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经景 山中峰而北止于鼓楼和钟楼。其空间层次变化丰富,建筑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而辉煌。从城 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处处强调了封建帝王的至尊至上。道路由街道系统与两条南北间干道 联系一起。市肆共 132 行,相对集中于皇城四侧,成为四个商业中心,即城北鼓楼、东单、 西单和南正阳门外。用巨大的引水工程从西北郊引进很多溪流解决都市饮用水问题。
   5、除了著名都城,中国古代还有哪几座出名的城市?
   唐代 10 万户人口城市有十多个,其中最大的商业城市一是南方海港城市广州(古名番禺),一为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城市扬州(古名江都、广陵),一为南昌(古名洪都)。 到宋时 10 万户人口的城市增至 40 个,出名的有达百万人口之多的临安(杭州)、建康(南 京)、绍兴和苏州、长沙、福州、吴兴、泉州及扬州等。明清时,有名的大城市三十多个, 除北京、南京外,有太原、开封、西安、杭州、济南、武昌、成都、福州、南昌、扬州、广 州、桂林、永州、宁波等。新兴的中小城市中,数景德镇、佛山出类拔萃。府州县城中,南 通、安阳、平遥、南翔(上海嘉定)等,颇有成就。现举数例如下:
   苏州 相传春秋时吴王命伍子胥建阖闾城,即今之苏州。南宋时叫平江,从吴国作为国都开始至宋,一直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府城之一。 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4 公里多,东西长为 3 公里多,设 5 个城门。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内方格网道路,南北向较宽,东西向多为巷道。城内河道“三横四直”。许多小河与 街道平行,且多为人式开挖而成。府治所在称子城,设六区,有府院、厅司、兵营、住宅、 库房和后花园。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有市与行。此外有一百多个寺观,佛、道两教盛行。园 林独具风貌,名传海内外。图是南宋绍定二年(公元 1229 年)刻制在石碑上的,是我国乃 至世界上最早最详细的城市规划平面图。
   成都 成都古称益州,位于四川川西盆地中心,自秦代李父子兴修都江堰后,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手工业和商业随之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古时国内著名的工商业中心。 明清时为府治城市。
   明洪武初,在旧城址重建城墙,周 22 公里,基本上成正方形,与流经城市的锦江顺 直,所以道路也随之而成为东北、西南方向,与其他城市不同。明代藩王建王城,强调正南 正北,因此与原有的道路出现了许多角度。城之东南为商业繁华区,因临水陆交通线,可经岷江转长江。手工业多达 99 种,极 发达。有专门的打金街、棉花街、纱帽街、染纺街、盐市口等。住宅多为平房院落式。整个 城市分属两个县衙管辖,但毕竟是州府,故有府治衙门、府学、书院等建筑。
   6、中国近代史上有哪几座著名城市?
   近代史上中国的城市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输入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的城市。前者如青岛(德国和日本)、广州(法国)、哈尔滨(帝俄)、旅大(帝俄及日本)等;后者有上海、 天津、汉口和唐山、焦作等。因现代化交通——铁路的兴建,使郑州、徐州、石家庄、蚌埠 等城市得以较大发展。
   第二类是原来的封建城市,在大形势下发生了局部的变化。如北京、西安、成都、太 原、南昌、长沙、兰州等。由于沿海一些城市辟为商埠或设租界,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势头, 如南京、上海、福州、厦门、宁波、重庆、烟台等。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城市。
   上海位长江入海外南岸,因为黄浦江深水航道而成为天然良港。南宋时形成市镇,明 末时商业、手工业已相当发达。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 1843 年辟为开放性的商埠, 帝国主义纷至沓来,从此使一个小城镇迅速地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全世界闻名的 “冒险家的乐园”。1880 年人口 100 万,1930 年增至 300 万,1945 年日本投降,人口猛增至 600 万。此时出台了“大上海都市计划草案”,但没实现。那时候工业分布极不合理,工厂与 住宅混朵。由此盲目性带来市内交通严重的不合理。对外交通也如此,由于帝国主义的万吨 以上大轮船可以进港停泊,并建有他们的船坞、码头人、仓库、多如牛毛,而港口与铁路之 间又缺少直接的联系。因此存在问题极其严重。洋人和资本家们占了好地方,人口密度每公 顷仅 80 人,而市民居住条件不堪言状,人口密度高达每公顷 7000 人左右。
   1929 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规划,道路采用西方城市的小方格与 放射性相结合的形式。1947 年 5 月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第二稿。一些从欧美回来 的建筑师,在规划中把“卫星城”、“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高架路”等世界 上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注入了二稿,并提出 50 年后上海人口增至 1500 万的大胆设想。当时 许多人讥之为胡思乱想,但想不到 50 年后的上海,真正达到了这个人口规模。1949 年上海 解放前夕完成了三稿。三稿除了肯定新理论的可行之处,又针对实际问题作了许多调整。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之胶州湾东口。明中叶设千户所,1891  年清政府设总镇衙门。1897 年德帝国派兵强占。1910 年编制城市规划图,并按图进行建设。1914 年人口 16.5 万,1922 年增至 29 万,1937 年达 38.5 万。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企图成立大青岛市,将胶州、即墨两县划入,管辖面积达 8500 平方公里,人口 180 万。 虽然几次规划都在极不光彩的情况下由外国入侵者组织编制,但其成果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经验。一是做了规划分区;二是道路采用不规划与方格网结合,且较多的考虑到地形 关系和对景效果;三是注重了造林绿化和市政设施配套,四是建筑布局时也注意立体轮廓及 借景,此外还讲究建筑色彩与山体绿地的对比。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1)选择市位置特别重视水文地理条件。春秋时吴王命伍子胥建阖闾城(今苏州), 是经过“相土尝水”法选定的。因为用水对于几下万乃至上百万人口的都城来说,是极为重要 的。隋文帝就因为长安故城地下水咸卤不宜饮用而另建新城。齐桓台问管仲:“度地形为国 都,其何如而可?”管仲答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之肥铙者,乡山左右, 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可见城市土地、河流之重要。因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 脉之通流者也” (《管子·水利》第三十九)。此外还有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保证京城粮食 和物资供应畅通问题,所以视漕运为历代京都的生命线。古代城市之所以选址于有江河处, 其道理便在其中。
   (2)中国古代城市上至京都,下至州府县城,绝大多数城市平面为方形,其道路采用 方格网结构,,一则建筑布置规则,可以节约土地,二则有利于街道界面与市井氛围的形成, 三则“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四则市政配套费用较省。尽管方格网道路存在着一些呆板、单调 感觉,但数千年下来直至今日,仍是常常采用的一种道路结构形式。
   (3)中国古代城市,在《考工记》中便可看出有功能分区的规定。后来汉、魏、隋、 唐,功能分区实践更趋明显合理,这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大创举。
   (4)在汉长安城的规划中,可以看到主城长安周边还有 7 座小城(陵邑、长陵、安陵、 霸陵、平陵、杜陵、阳陵),颇象现在的卫星城,是当今城市一体化规划、区域规划和大城 市地区规划思维的最早范例。
   (5)从周朝开始,此后每个朝代的都城规划,都是“王室居中”布置,坐北朝南,然后 有一条很宽的御街。这居中的“王室”,是整个城市的空间聚集点,建筑高潮,至高无上;这 “御街”,是中央景观带,是城市的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布置。当今北京城市规模比明清时 期扩大了好几倍,但中轴线至今保留着,谁也不敢去动它、破坏它。因为这中轴线定得科学、 合理,是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的经典做法。
   (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当中,已考虑到防洪、防涝、防火等城市防灾规划问题。管子说: “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人乃终身无患而孝慈焉”。什么是“五害”?管仲对曰:“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厉指病)也,虫一害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 害已除,人乃可治。”
   (7)有史可查,我国古代城市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现列举世界古代十座城市面积,比较如下: 汉长安(内城)35.00km2, 建于公元前 202 年;北魏洛阳约 73.00km2, 建于公元 493 年; 隋大兴(唐长安)84.10km2, 建于公元 583 年; 隋唐洛阳 45.2km2, 建于公元 605 年;元大都 50.00km2, 建于公元 1267 年; 明南京 43.00km2, 建于公元 1366 年;明清北京 62.00km2, 建于公元 1421~1553 年; 罗马 13.68km2, 建于公元 300 年;拜占庭 11.99km2, 建于公元 447 年; 巴格达 30.44km2, 建于公元前 800 年;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