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宋玮
网名:楼梯 国籍:中国 学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研究生 学校: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高级建筑技术学院(ETSA.B) 职业:2weistudio主持建筑师 工作经历 时 间 2008.02-2009.02 职 位 建筑师 工作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地 点 中国,上海市,四平路1239
参与项目 上海嘉定东云界小展馆
杭州南宋御街改造
武汉东湖宾馆等 时 间 2009.09-2010.03 职 位 建筑师 工作单位 Penelas architects office
地 点 Avda.M 40,19, Madrid, Spain(西班牙) 参与项目 韩国首尔博物馆竞标
西班牙某私人博物馆
Zoco商业中心改造等
教育经历
时 间 2003.09-2008.07. 学校及其专业 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 时 间 2010.09-2011.07. 学校及其专业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 时 间 2011.09-现在 学校及其专业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
作品集
作品集是09年申请学校的东西,现在看来略微有些惨不忍睹。由于时间原因,作品集的几乎就是曾经作品的原版呈现,也没有毕业后进行大量的加工。由于个人喜好,本作品集里并没有太多对于个人设计想法的阐述,多是一些最终成果展示。改编一下像钱钟书先生的话,如果你觉得鸡蛋不错,何必认识鸡怎么下蛋的呢。
作品集当年译跨界文化为题,现在看来这个题目实在是大的可怕。封皮是一个上海地图与欧洲地图的混合。我想通过这种方式传达这个作品集的基本想法:整个作品集所入选的作品多是有文化碰撞的一面。
世博会中国馆设计 基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课程设计。场地建于上海世博园区。设计通过一个基于中国山体等高线图变化而来,针对上海当地气候进行了具体的植物搭配的研究,并通过一种外挂植物的方式加以实现,以保证建筑一年四季都以一种绿色建筑的形态加以呈现。
大声展参展项目
原展于上海大声展,隶属于一砖一瓦造亚洲。设计基于一种类型学的想法,通过让小朋友一起搭建东方明珠的方式探讨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在诸多层面上的表现可能型。
东云街美术馆设计
实习时候参加的项目。建于上海郊区的公园内。建筑希望在体量上能与周边的公园氛围相融合,在内部通过两种门的设计实现室内外的全面联通。
上海与园林 工作时参加的项目,原展于德国德累斯顿。上海地图的基础上从新设计了一个中国园林和一个西方园林。通过一种忽略尺度的方式,展示了园林对于中国设计的可能性的反思。
中山路改造 工作时参加的项目,属于整个南宋御街改造项目中的一部分。设计分为对于原有建筑的修复,加建建筑的改造和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的植入。整个设计试图在保留部分传统元素和旧建筑的前提下,在高密度街区的防火等诸多限制下进行一次商业化的改造。众多设计手法皆是出于以上目的。
留学收获及总结 我的第二个建筑五年 对于大多数学习建筑学的人来说,第一个五年大都是在学校du过的。或是“读,或是渡”。每人虽彼此不同,轨迹却难逃相似。下面的文字说的却是自己的第二个五年。姑且算是对于第二个5年的悼词吧。
2008年是毕业年,跟很多大五学生一样,毕业年多是在半学习,半工作的状态中度过的。当年自己很傻很天真,对于用来找实习的作品集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认识,竟很“小清新”的把之前写的一些关于电影及其同建筑的延伸的文字放在了一起作为作品集。现在想来那时的心态或带着某些显摆与卖弄,或带着某些另辟蹊径的侥幸。这种幼稚竟让如今的自己觉得有点后怕。也是在这样的幼稚状态下,我开始在Lxn那里,进入了职业建筑世界。
这一年的记忆被一些事情肢解的略显片段化:做了一些小项目,到如今竟也陆陆续续的有建成的;近距离接触过一些优秀的建筑师,其中某人竟成为了得主;第一次接触城市设计,却被大尺度的思维方式搞的焦头烂额;同室友开了一家小的枪手公司,却在08年末的经济危机中关门大吉。然而最重要的事,是认识到自己5年里学的东西,并不足以应付职业建筑世界的种种困难:商业操作的模式如同一头巨兽,贪婪的把曾经自以为是的五年专业教育的成果在几个月的时间吸食的一干二净。仿若某少男在真正临门一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竟然勃起无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多,比如说长期做“枪手”。或者是面对的对象实在是有毁天灭地之能,又或是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完全。
于是,2008年底,我决定出国,继续学习建筑。
那时,我并不知道去哪里。Kirk建议我去西班牙看看,Lxn也建议我可以考虑西班牙。在当时并无他选和基于Campo Baeza和Rafael Moneo的浅薄认识的条件下选择西班牙,并于2009年初开始突击学习西班牙语。随后的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Lxn将我介绍给了Jose louis,一位在madrid工作的西班牙建筑师,后者答应给我一个在他的建筑工作室实习的机会。2009年6月,在3个月集中突击西班牙语与2个月准备各种材料的申请时间之后,我踏上了伊比利亚半岛,开始了西班牙的生活。我必须说,自2009年伊始,生活的重心就从建筑转移到了语言。这种转变对于过去5年一直晃荡在建筑这个小世界的自己来说,是不适应的:对于同非设计人士的交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障碍,并导致随后一段时间的生活混乱与迷失。当年之所以能义无反顾的决定去西班牙的原因一方面是因自己略有私交的老师共同推荐了西班牙这个地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那时的心态恍若深陷沼泽者,西班牙更像是垂在上空的一根树枝,我只求有什么东西能抓住不让自己继续下滑下去,却没有仔细考虑过这能不能承得了自己的重量。
混沌的状态直到7月的葡萄牙之旅,才让猛的被唤醒。9月,我开始了半天语言,半天工作的紧张生活。虽然单调,但那种熟悉的气息却让自己怡然自得。9月下旬,我认识了Lulu、zhouzhou等等一群在madrid求学的志同道合之人;10月merida的旅行,在Moneo的罗马文化博物馆中,方蓦然找回了沉睡已久的专业触觉,Moneo在自己的巅峰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确控制,举重若轻以及跳跳即可触及的可读性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随后我请了1个星期的假,开始去看那些本早就应该去看的建于madrid的房子。至此,我的西班牙建筑学习生活,才算正式开始。
2010年初经济危机在西班牙全面爆发,事务所在之前的做的实际项目全部停工,赢得的竞标也被暂且搁置,同事们中的两个相继的选择了离开,我也于2010年2月,结束了半年的实习。后因朋友的原因,先后在米兰和柏林各住了一个月;在5月回到madrid准备申请学校和作品集;7月初出结果,我被位于barcelona的ETSA.B录取
2010年9月,我从madrid搬去barcelona,开始了在barcelona的学习生活。自己对于离开madrid充满了种种不舍,大概是离开熟悉,重面未知的心态作祟。
如果当我知道我将要在西班牙待这么久,我应该会对离开madrid而来到barcelona这个面朝大海,四季不需要空调的城市表现出更多的欣喜。ETSA.B第一学期的课程是随后可供选择的四个硕士方向的前言,其目的就是让你了解这四个研究方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一方面08年工作的时候自己对于大尺度设计的无力感让自己深感自己在对于城市方面的教育和理解的确实,同时也因为barcelona自身城市设计的优良传统,我在2010年末的方向选择上,选择了城市设计。
2011年初的寒假,在自己的欧洲生活的一年半之后,才第一次自己(之前的旅行,似乎我都只管跟着…)有目的的计划一个大于一星期的出行:罗马和热那亚。出发前之前,读完了诺伯格.舒尔茨的“巴洛克建筑”。看了部分的耶鲁大学《古罗马建筑》的公开课;旅行回来又针对性的阅读了一定的
关于热那亚的palazzo和理性主义建筑师Albini的东西。偶然的方式竟然随后渐成为一种个人习惯,旅行前后的功课时间甚至长于旅行本身,并衍生出对于出行次数的限制的后果。同时,这次旅行也带来了自己在豆瓣上的第一次爬格子。
硕士课程的推进,激发了我对于巴塞罗那城市与建筑的全面兴趣。(借助豆瓣,自己也开始更多的介绍以巴塞罗那为中心的加泰罗尼亚建筑和城市发展状况。)伴随着对于西班牙的了解深入,越來越多的不知道相继浮出水面,我也渐渐萌生了继续读博士的心态。其目的只不过是希望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了解这里,寻找那些未知的答案。
2011年7月初,自己以同组最高分硕士答辩毕业,并以研究巴塞罗那当代建筑和城市关系的研究意象通过了博士申请。月末第一次以线状的旅行方式深入西班牙的各地去看建筑。这次旅行开始之前,我已经在西班牙呆了足足两年。这两年中,我住过madrid和barcelona,看过这两个地方及其周边的很多“知名”作品,也零星的去过一些西班牙的其他地方,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略有旅行和居住经历;这两年中有一年半的时间我是周1到周5慢慢的工作学习安排,国内一年的工作经历和随后在西班牙半年实习,让自己了解学院的象牙塔的局限性和自己在专业方面更需要深入了解的地方,最后也取得了一个我自己满意的成绩。然而在心里,仍深知自己并不了解西班牙的建筑,即便仅仅是当代建筑。我也不能回答“西班牙当代建筑在你眼里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最简单的问题。
2011年7月硕士毕业,在摆脱了固定的课程安排的束缚后我终于开始可以更自由的去阅读,去理解西班牙。当然,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一方面需要解决在相对年龄时需要面对的人生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在9月开始的博士研究。
博士的生活是很枯燥的。客观的时间渐渐失去了衡量的意义。你不再开始以博士N年级来衡量,更多的是通过各种不得不搞定的节点来作为描述方式。而最初的状态不过就是在为“你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你能对于这种兴趣做些什么?你想怎么做?”等等问题寻找种种自以为是的答案。这个过程充满了否定与自我否定,在无数并没有太大意义的阅读中寻找到一条羊肠小道,至于这条小路,是否能走通,却往往不甚明了。唯一的调剂就是旅行。实际上,旅行往往也是伴随着各种劳累,不同的是,在旅行中,你看到了就是看到了,即便是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对于信息的遗漏;而在博士的论文中,往往有时候,你看到了也跟没看一样…
时间就这样从2011年9月晃到现在。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了解了很多事,也搞定了很多事。在专业领域,最大所得为渐渐明白了理论,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和建筑设计之间勾三搭四的关系,努力在这些关系之间完成自己建筑知识的搭建并不被任何一极所完全的吸引过去。在欧洲,这些彼此之间的关系,每一条都足够诱人。直至这个月,我才彻底完成自己对于论文结构的搭建。我希望自己能用自己所理解的建筑博士论文的方式,用一种不同于当地人的方式,直面巴塞罗那的当代建筑。并希望在论文完成的时候,我能回答,在此时,此地,我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开始,庆幸的是,我已经在路上了。
所在留学学校介绍
西班牙有众多建筑系院校,最出名的有两所,建于1848年的ETSAM(中文翻译过来大概是马德里建筑与高级工程学校,马德里高工)与建筑1871年的ETSAB(翻译同上,巴塞罗那高工)。两个学校的建筑和教育风格都有着很多不同,习惯上将从ETSAM毕业的建筑师称为马德里学派,而从ETSAB毕业的称为巴塞罗那学派。后者大都以加泰罗尼亚省为主要的活动中心,这些年出名的RCR,EMBT皆属于巴塞罗那学派。(RCR,客观上讲,属于同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ETSAV)而马德里学派的建筑师活动范围则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马德里地区。如Campo Baeza和Mansilla+ Tuñon。当然,在西班牙的各个省还是有着大量的当地建筑师,并不属于两大豪门。比如自己非常喜欢的Manuel Gallego。
学校部分教师: Josep llinas, Carlos Ferrater, Eduard Bru, Benedetta Tagliabue, Josep Mias, Andreu Arriola&Carme Fiol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