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McClendon, The Origins of Medieval Architecture,有关公元300-900年间西方建筑的演变,前罗曼“黑暗”时代的建筑怎样衔接古代罗马与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的建筑,其间有何创新,(这段历史在以前的建筑史著作中基本为空白,本书为第一本全面论述之作)。个人读书笔记,【】中内容为本人随想,非书中内容,可能有错。)
到受难教堂为止,圆厅形式仍然只被用在教堂中的纪念性部分(Martyria),【这部分都还只在尽头巴西利卡的端头】,但从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起,拜占庭的教堂把纪念性的供朝拜的部分扩充成了集会场所,成为教堂主体,中心平面的教堂产生了。(今天看起来是中心平面的索菲亚大教堂在建造的时候是一个前庭有廊柱的、长的巴西利卡)。
中心平面的形制后来也反攻了西方,不过进入罗马的教堂建筑时间较晚(S. Stefano Rotundo),约到五世纪中(晚了一百多年),且一直非主流,主流仍是长形的巴西利卡。但罗马之外,特里尔和米兰都有重要的发展。米兰的S. Lorenzo教堂尤其重要。【可与一千一百多年后的巴洛克中心平面教堂对照看。】
4. 另外,米兰地区一个重要的建筑进展是,(独立的)洗礼堂从四世纪起开始呈现出八角形式,(而这正好是皇家陵墓(mausoleum)在米兰地区的形式)。【(独立的洗礼堂传统在意大利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本身具有符号性质。保罗在致罗马人书(《罗马书》6:3-4)中说:“We are buried with Christ by baptism into his death; as Christ was raised from the dead by the glory of the Father so we too walk in the newness of life." Ambrosius则在其著作中不断重复洗礼作为模仿基督死亡和复活的仪式,指出洗礼所用的水盆”像一个坟墓“,他本人指令在米兰(当时的)主教堂的洗礼堂刻字以表明八角的各种象征意义。洗礼堂采用皇家陵墓的八角形式不是巧合,而位于伯利恒的耶稣诞生教堂中耶诞圣室亦呈八角形,一死一生(且必先经历死才能经历再生)在基督教中的符号意义在建筑中也如此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