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粉墙记

老墙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张图片
       粉墙黛瓦一直是徽派建筑的特征,我们在创作中试图为这种传统做法赋予当代建筑的表现。徽州建筑的白墙其实并非纯白,那是一种近乎灰色和白色的混合体,由于常年的日晒雨淋,白灰墙与灰尘、水汽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包浆质感。博物馆外墙质感试图寻找一种与当地记忆相关的材料与色彩,通过当代材料与工艺,形成一种肌理,这种肌理不是完全照搬传统,而是通过这种介质让使用者在触摸当代材料时,获得一种历史存在感。这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传统做旧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3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4张图片
       “做旧”已经在徽州本地形成一种工艺,徽州工匠为了追求旧的效果,在白色涂料墙或石灰墙粉好以后,再用墨汁或者墨汁与稀释石灰浆混合物上墙再次粉刷,利用自制的一种扫帚,在墙上留下灰黑的痕迹,有点类似书法墨迹的感觉。徽州人一直保有在白墙上做画的习惯,题材从古至今,似乎白色的石灰墙做法就是如同画纸一般,给徽州工匠留下创作的空间,而徽州自古以来就多产书画界名人,也许与身处画纸一般的世界有点关系。

模仿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5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6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7张图片
       我们的工作就是模仿做旧开始的。首先我们认为做旧已经成为徽州本地一种很成熟的工艺,它是现代的徽匠们自己创造的一种做法,跟我们的初衷在技术层面上吻合。于是,我们与工地的工长开始进行上墙试验。整个过程始终充满了创作的快乐,工人师傅立刻展现出徽州人好文的一面,刷出各种笔触。我为了增加一些肌理的可能性,还特意找来了吴冠中的现代水墨画,工人师傅看后觉得这画的感觉跟他们的白墙做旧笔触没两样,我则答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嘛。在工人师傅眼中,做旧只是一门技术,而我心里想的是如何找到一种特殊的外墙肌理,它是一种反映出当地特征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能反映出当地材料特性,甚至能够容纳当地的人文,以及风土人情。而这个也是最接近李总心中的人工的自然物之特征的核心点。

石灰+墨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8张图片
       一段时间的模仿工作以后,我对墨汁与石灰墙的混合属性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发现传统的石灰墙体很容易溶解,刷几次以后就变成墨汁与石灰的混合物,做旧,刷墙其实就变为墨汁与石灰浆的粉墙。这个时期,李总对我们的工作也比较满意,但对于呈现的结果他认为太冒险。过于表现肌理会混淆建筑形体与外墙材料的比重,同时那么大面积的墙面对工人的素质要求甚高,每个人对笔触的理解不一样,万一遇到赶工期无法控制施工。于是,我就跟李总提出在最近的试验中发现做旧的材料已经变为墨汁与石灰的混合物这样一件事。,可以试试直接粉这种混合物,是不是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而且把工人的动作简化到跟粉白墙一般,李总同意了。于是,我们尝试着直接在白灰筒中倒入墨汁,稍加搅拌,把这种不均匀状态的墨汁与石灰浆混合物上墙。这已经是不同于当地白墙做旧的方法,工人也没什么把握,第一次上墙后就觉得有点感觉。不均匀混合的灰浆墙面好似把传统做旧墙面模糊化一样,反而更接近真正的白墙旧了的感觉。只是由于墨汁与石灰浆太不受控制,黑白比例参差不齐。于是,我们继续改进,仍然先用搅拌不均匀的墨汁石灰浆上墙,然后用扫帚沾着清水,扫横纹。通过这种扫缝的办法,把黑白非常不均匀的墙面,更加模糊化,趋于均匀。当然这种办法的结果依然是黑白很参差,因为清水很快也变成了混水,其结果只是黑白稍显柔和了的一种墙面肌理。这面墙刷好以后两天我过去看,白色的粉墙透出一些灰韵的效果,已经很神似徽州的老墙,而且墙面出现了我们曾经设想的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有的龟裂纹。赶紧电话跟李总联系,判断这种墙面效果能不能用,结论是这个阶段的效果还是有些花,白黑相间的效果小面积或许可以,大面积的话依然会出现视觉上对空间的干扰,而且这种黑白相间无规律的效果大面积可能会误以为墙面脏了的感觉。

成熟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9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0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1张图片
       在之前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又改进了做法。将石灰与墨汁在灰筒中搅匀,之后再上墙。这个做法有效的处理了李总对墙面偏花的担心。这种做法好在整体的均匀度可以加以控制,同时在粉墙过程中会有少量没搅匀状态的墨汁与石灰浆混合物被灰带出来,给墙面增加肌理变化。李总对这个效果基本认可,于是我们开始在真实的建筑墙面上继续试验将这种做法,建筑的墙体外包裹着一层酚醛板的保温材料,传统的石灰墙体与保温材料能否交接依然是我们无法判断的一点,尽管保温材料外附加一层15厚的水泥抗裂砂浆。调制好的石灰浆上墙后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水分被吸收的过快。传统的墙体在粉刷之前都是要浇透水,让砖块水分达到饱和状态,这样刚上墙的白灰水分不会被过快吸收,随着墙面的逐渐风干使得石灰表面逐渐硬化,这样不会出现快速的收缩,干裂,而是慢慢出现龟裂纹,而后达到固化。博物馆的建筑墙体保温层保护砂浆与传统砌块不同,由于它只有薄薄的一层砂浆,即使整体浇一遍水后必须立刻粉墙,否则水分会很快风干,所以给粉墙增加了不少难度,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地方。在我们的试验墙上模拟了粉墙做法,步骤就是先将墙体打湿,立刻粉墙,风干后,又做了淋水试验,发现只要配合好工序,没有出现大裂缝,小的龟裂纹依然很快会出现。

正式开工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2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3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4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5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6张图片
      时间紧迫,在经过了一些列的试验后,我们觉得基本扫清了技术问题,也积累了足够经验,工长戴工觉得必须开始做了,工期紧张。在我们特制的混合石灰浆中加入了绩溪本地知名墨厂胡开文墨长出品的一得阁墨汁,还是用了一种本地墙面做旧扫缝工具竹篾扫帚,由竹笋叶绑扎后把页面尖部砸成细尖的工具,有了“墨”和“笔”后粉墙工作开始大面积施工了。

出事了      2013年6月,大面积的混合石灰浆墙面完工后约1个月左右,由于绩溪的雨季到来,天气潮湿,阵雨密集,许多白灰墙都被打湿,尤其在距离天沟尽端处,由于雨水密集,从天沟飞溅出的雨水使得墙面被浇透。石灰浆背后的保温层本身就是多孔材料,在个别潮湿严重的区域,保温层也被水渗透,更糟糕的是酚醛板是粉末状材料,黄色的粉末被蒸发的水分带入到石灰墙表面,形成一定面积的黄色斑块。另外,大面积的保温层干湿收缩变化很大,字小面积试验中没有遇到的收缩问题,此时表现了出来。石灰墙在表面干湿变化的挤压下开始出现大的裂缝。自此石灰粉墙与现代保温材料的做法冲突完全展露出来,传统的石灰墙面几乎粉到20-25厚,厚一点的有达到近30,而我们的墙体由于保温层的存在不可能粉那么厚,所以石灰墙的防水效果差了很多,那么如何找到一种防水的面层做法变成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水纹涂料      选用白色涂料是最终的补救办法,李总依然要求即使白色涂料墙面也同样把一种人工痕迹感带入其中,希望墙面的肌理能突出建筑如生长般的自然属性。应对这个要求,涂料厂家也提供了不同的肌理做法,最终选定了如水纹一般的质感涂料,暗示了绩溪博物馆建筑生成概念中的与水有关的理念。

做瓦记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7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8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19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0张图片
       徽州的瓦作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徽州小镇都覆盖在乌黑的小青瓦之下,所以到了工地现场后,首要了解当地瓦当制作工艺。
瓦的制作
       绩溪的瓦厂都隐藏在小山村中,我们驱车2个小时左右,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进山寻找瓦厂,由于绩溪博物馆的瓦需求量很大,必须要求几个厂家一起制作才能保证供货。
       在其中一家瓦厂我亲身体验了的制作过程。从制作土坯砖,到切割土坯,到压模,晾晒,土窑烧制等一系列工序,这种手工化的瓦当劳作过程已经保持很长时间历史,很好的延续了徽州徽州工匠能工巧做的传统。

瓦屋面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1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2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3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4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5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的屋面全由瓦覆盖,从形态各异的屋顶折面到曲折的屋脊线,都是瓦当做法。由于屋面是钢屋架结构,屋面衬板选用了压型钢板,表面现浇混凝土,再铺贴防水卷材,在此之上再大面积铺小青瓦。屋脊与檐口收边处不同于传统徽派瓦屋面的立瓦堆砌,我们利用传统的筒瓦作为屋脊扣瓦,简洁明了的突出屋脊线的曲折变化,强调博物馆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檐口瓦同样设计了新的形式,传统的虎头滴水瓦被简练的弧线造型代替,保留了滴水瓦的功能。

瓦漏窗
       瓦屋面之下针对博物馆的高窗采光,设计有鱼鳞纹瓦漏窗,一方面从形式上作为屋面瓦的立面延伸,也起到了遮阳板的功能。

挂瓦墙面
       博物馆南侧庭院还做有一面瓦墙,这也是绩溪博物馆的精华之处。瓦墙的制作模拟了传统挂瓦条铺瓦的做法,将龙骨固定在墙面之上,对应仰瓦和俯瓦分别对应有大小竖龙骨,每块瓦相互搭接50mm,通过热镀锌螺丝钉将每块瓦固定在龙骨之上。这个做法也是现场智慧的体现,原设计方案是用穿孔,铜丝绑紧。但现场的试验发现此方法每固定一片瓦都要几个动作,而且不利于调垂直,在紧张的工期要求下不是理想的做法。于是,我们利用手锯给每片瓦切割短槽的方法调垂直,同时用拧螺丝钉的方法固定瓦片,这样已经把安装动作控制到简单化,提高了效率和安装质量。在现场这样与工人交流做法,一起完成每一项设计构思是我在工地驻场工作中倍感快乐的一件事。

镂空瓦墙
       除了挂瓦墙面,我们还设计了镂空瓦墙作为区分内外的院墙。镂空瓦墙的制作与高窗镂空瓦花窗相同,都是运用了鱼鳞纹。所不同的是,我们于其中穿插了些菱形花纹瓦做,增加墙体疏密变化。为了增加瓦墙的墙体属性,采用了双面钢构,与墙体平齐,每一面钢格架都选用H型钢焊接,其中嵌鱼鳞瓦铺装,通过钢板翼缘包边的方式将瓦墙切分成瓦花格,达到视觉上瓦墙的完整性。

瓦链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6张图片
绩溪博物馆建造纪实第27张图片
       建筑的空间特征决定了檐沟长度,有些檐沟长度达到70米。于是,倾斜的檐沟需要多根雨水管组织排水,我们想到了利用排列落水链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增加排水点,另一方面减少排水管对立面的干扰,反而形成另一种特色。落水链设计从最初的单根铁链到专业落水链,但都觉得不是显得简陋就是造价昂贵。有日,我在工地与工人师傅讨论起落水链的事,旁边堆积着大量的瓦当,我们就说要不然也试试用瓦做落水链,很快我们就取得了一致意见,开始试验。我们将瓦直接一正一反相互连接,用强力胶粘接,尝试这种形式能否顺利的导水。试验结果很成功,发现水流小时会沿着瓦当表面淌下,如果水流大同样也会被瓦的凹凸相互承接。但是普通的瓦当串接起来,自重很大,容易断裂。于是,我根据这个意图重新设计了一个金属瓦链,模仿瓦的形式,用薄不锈钢板压模制作,两侧翻边用来导水,还制作了样品,不过结果发现依然是重量问题,悬挂起来对天沟有很大拉力。最终的方案是李总提出来用普通的镀锌钢管排列,在接近地面处将雨水管剖开,让人可以感受到雨水顺着管子流淌的效果。现场的制作过程发现因为镀锌雨水管不是无缝钢管,剖开的部分就会出现管壁变形,于是现场要经过调直过程。为了增加雨水贴临管壁流淌的效果,我们在剖开口子的端部焊接挡板,阻碍雨水直接冲出,这一系列的设计方案都是在制作中一点点摸索出来,也是很难在设计施工图中完全想清楚的地方。

景观铺地、池岸
       绩溪博物馆的瓦做从屋面一直铺到地面,景观地面采用小青瓦立铺,嵌当地青石板,也呼应了徽州小巷中石板路的做法。景观池岸和景墙为了表现朴拙的徽州乡土气息,起初设计采用水洗混凝土,通过暴露骨料的方式增加墙体的自然化肌理。由于当地工人的技术力量有限,几次试验都不成功,石子沉降不均匀,无法完成水洗。最后的取代办法是水刷石做法,用高压水枪冲洗混有3-5mm小石子的水泥砂浆墙面,最后的完成效果虽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但基本能感受出一种粗砺墙面的质感。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ssuoyxu
  • 2014.06.04 14:45
    作为建筑的学生,常被告诫建筑师比匠人更高一等,这个说法一直不理解也不能认同。匠人能真正亲近他所操作的物件,你不会确定他最后能做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亲手触摸材料、亲手建造一直是我的希望。内心装满场所、事件、情景,到了实际建造的时候也很难避免发生难以矫正的偏差。
    • 1
  • 哈迪德007
  • 2024.01.10 11:20
    非常优秀的工作态度。
    • 0
  • 福斯特001
  • 2016.11.28 15:26
    楼上的你是听谁说的?只有一小小部分建筑师才能成为匠人,明明匠人更高一等~哈哈哈
    • 0
  • M_zzz
  • 2014.06.07 13:20
    看看,学习了~~~~~~
    • 0
  • Plearner
  • 2014.06.05 09:12
    真个真心不错,真希望自己可以亲身体会
    • 0
  • 不再搁浅
  • 2014.05.31 14:07
    不错哦  哈哈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90 articles)


    中国 (3564 articles)


    2013 (51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