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筑网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时值建国65周年之际,当年的十大国庆工程之首——人民大会堂(1959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迎来了建成55周年庆典。作为当年人民大会堂初建时的设计主力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BIAD,前身为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也迎来了65周年院庆。从人民大会堂最初的规划设计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几代建筑师工程师为人民大会堂的新建、改扩建、维护维修等工程事业奉献了智慧和力量,使这座共和国国家殿堂历久弥新。 《建筑创作》杂志将于今年年底出版《人民大会堂》专辑,回顾这座现代历史上经典建筑的策划设计、新建以及改扩建的建筑历史演变,并于2014年10月2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邀请当时参加设计会战的老一辈建筑师及艺术家,以及参加后续改扩建及维修的相关人士、中青年建筑师工程师,欢聚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指导专辑的编辑工作,畅谈半个世纪的建设历程,传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 特约嘉宾包括 • 人民大会堂基建工程顾问、负责澳门厅、香港厅、金色大厅等重要厅堂改造的设计大师王炜钰(89岁) • 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83岁) • 1992年人民大会堂维修改造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原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书栋(79岁) • 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参与者、清华大学教授郑光中(78岁) 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IAD)的嘉宾包括 • 人民大会堂施工图设计人、原BIAD院长周治良(89岁) • 人民大会堂施工图设计组组长、BIAD顾问总建筑师刘开济(89岁) • 建筑设计大师、原BIAD院长熊明(83岁) • 人民大会堂基建工程顾问、结构主要设计人之一、BIAD教授级高级结构工程师李国胜(81岁) • 人民大会堂施工图设计人、高级建筑师王惠德(79岁) • 1982年大会堂顶棚改造方案设计人、BIAD北京建院约翰马丁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顾问总规划师罗健敏(78岁) • 原BIAD副院长赵景昭(78岁) • 原BIAD院长、BIAD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75岁) •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BIAD顾问总建筑师何玉如(75岁) • BIAD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 来宾还包括设计者建设者的亲属代表 • 原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副院长沈勃之子张路(央视体育频道著名解说员) •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奚小彭先生之子奚聘白(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 原东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副总毛梓尧先生后人毛大庆(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 此外,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副馆长张斌,近现代史研究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路、讲师张向炜以及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后续多次改造维修建设的相关人士20余位莅临座谈会。 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的建设曾是中国建筑界的一件盛事,集中建设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作为国庆的献礼工程,由国家主席毛泽东和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在北京市市长彭真及市委书记刘仁的布置下,全国各大设计院及建筑院校的著名建筑师、教授及青年学子积极响应。 人民大会堂仅设计方案的确定就经过了包括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广州市建工局、武汉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工业建筑设计院、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局及规划局及规划局设计院、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在内的方案竞赛共八轮。而“十大工程”其中的八项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均由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即今天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最终完成。
会议由北京建院建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筑创作》杂志主编王舒展主持。人民大会堂当年的建筑专业施工图现存上千张、黑白照片700余幅、施工设计总结3份,以及建成之后的陆续维修改造文函记录及照片,形成了一整套弥足珍贵的人民大会堂建筑历史文献。座谈会上展示了部分资料,引发了与会者的回忆与展望。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女士谈到,国庆十大工程的装饰设计,为1956年刚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别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提供了发展机遇,“毫无疑义,周恩来总理是人民大会堂的总设计师,他对万人大礼堂、宴会厅、外立面做了很重要指示,他提出的‘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深刻隽永,令人难忘”。
刘开济建筑师谈到,“全国上下一条心 坚决克服一切困难”是大会堂10个月建成并成为经典建筑作品的原因;全国的建筑师群策群力,在工程开工后还提出了100多条意见,针对这些中肯的意见,当时沈勃院长要求,能改的就一定要改;例如,“小礼堂”就是在工程开工后,考虑到小型会议的需要,才增加设计的,并最后成功实现。
王炜钰教授谈到,人民大会堂的成功实现的首要原因是政治的领导艺术,毛主席希望一万人开会的气魄,突破了建筑师的技术上的固有思维,确定了人民大会堂的整体规模,半个世纪后大会堂仍能适用、不落后,与这一前瞻性的决策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对大礼堂顶棚与侧壁交接的设计难点,提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设计意向,令建筑师的理性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直到今天,大会堂空间的设计都是不落后的。
吴德绳老院长认为,近百年来机电专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明清皇帝建设一个太和殿,还要再建一个夏宫避暑山庄。现在人民大会堂依靠空调系统,可以一年四季开会使用。人民大会堂之所以称为经典,说明了大会堂的蕴含着“科学性”——建筑形象稳重而经典,结构体系使功能安排的灵活性高、机电系统便于更新;这些特征使大会堂建筑得以“与时俱进”。
李国胜工程师回顾了结构工程师团队在10个月内完成设计施工的技术能力和具体办法。例如,建立通用设计标准,使团队高效协同,大大节省了设计周期;他还回忆了建成后安全检查的成果和维修改造投入的心血和智慧。
熊明大师回顾他参加1958年国庆前夕万里同志召开的动员大会;原本“人民代表大会礼堂”只有五、六万平方米的规格,规划师赵冬日不是从礼堂本身,而是从天安门广场整体规划出发,认为六万平方米与广场尺度不匹配,从而提出增加宴会厅和人大常委办公楼组成体量较大的建筑群的设想,为方案确定做出巨大贡献。
赵景昭副院长与赵冬日和张镈这两位人民大会堂的主要设计者都很熟悉,她曾与《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起编辑出版了《赵冬日作品选》。她回忆道,赵冬日大师具有宏观的思路,他主持的千步廊的改造、天安门广场的环境设计是成功的,历史学家侯仁之认为天安门广场设计是继紫禁城之后的最大手笔;而张鎛大师,擅长将错综复杂的事务统筹落实,诸多建设数据指标烂熟于心。
清华大学教授郑光中回顾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在梁思成的带来下参加国庆工程的设计经过,学生的参与促进了方案的成熟。
罗健敏提到,人民大会堂是以中国自己的需要为目标,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同时讲求“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和工人三结合”,特别要向工人学习;大礼堂立体八层脚手架的设想和搭绑,宴会厅大面积地板的铺设与顶棚同时施工,都体现了工人的智慧。作为清华学子,在张百发突击队的率领下,他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冬季施工,为防止混凝土速冻,彻夜灯火通明热气蒸腾的炒石子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何玉如大师谈到前辈建筑师高瞻远瞩地考虑到外墙面改造的预留空间,为半个世纪后的改造提供可能性。同时谈到后续的改造也要注意保护历史记忆。
毛大庆提供了1958年为迎接国庆工程筹备而抽调全国三十余位建筑师来北京参加方案竞赛的文件以及毛梓尧先生的图纸和手稿。
张路总结到,国家殿堂代表了国家精神,迎着朝阳的人民大会堂是强国之相、镇国之宝,是当时全国人民精神振奋的体现。
邵韦平总建筑师感到,“人民大会堂”提示我们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观,我们从中不仅要对曾经的辉煌进行总结,更要立足于当代价值观,对未来有所启示,做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 对“人民大会堂”专辑的出版,与会嘉宾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大家普遍认为,人民大会堂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大国形象,半个世纪以来,其国家殿堂形象已深入人心。以短短的十个月时间建成的速度和优质质量,成为“真实的神话”,体现了团结、奋斗、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这本专辑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抢救行为,其中的史实罗列应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应将“物质标本”升华到“文化”的高度,发掘人民大会堂当年建设者的思想内涵,将建筑所承载的“精气神”表达出来。 人民大会堂施工图设计的单位——原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见证了北京城的重大变迁。专辑的出版将对这一现代经典建筑的史料进行大范围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期待为建国初期中国建筑的本土发展研究做出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也期望将BIAD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及设计智慧所凝结的企业优秀传统,投射到新一代建筑设计师群体中,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专筑网受邀作为专业媒体参加这次盛会。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评论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由专筑文化携手国际+俱乐部共同主办、北京设计周倾力支持的“‘设计的力量’媒体座谈会”,2014年10月29日下午在国际+俱乐部举办。座谈活动 以“设计为民生”为主题,以“12间”和“设计走进美丽乡村”为例,共谈用设计智慧解决生活问题,让设计更亲近大众、走进平常生活的话题。 本次活动的座谈嘉宾包括: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12间-设计为民生”策展人曾辉先生;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美国《Luxe莱斯》中文版出品人、“12间-设计为民生”策展人赵虎先生;专筑文化投资人王增涛先生。座谈会同时吸引了包括CCTV、《消费日报•设计与生活》、《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国家地理》、非常设计师网、设计邦、“中国慈善 家”、《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建筑技艺》、《建筑时报》、神聊等关注设计产业发展的行业媒体参与其中,与座谈嘉宾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让设计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设计改变乡村的生活方式,真正使乡村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的传承。座谈中嘉宾和媒体还就设计产业如何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以“设计引导”和“带动产业发展方向”响应国家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及设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政策号召,带领中国创造走向世界,引领设计消费。 本次活动作为专筑文化携手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系列公益活动之一,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未来,专筑文化也将以此为开端,进行更多行业内有益性的互动和尝试,力争让更多百姓感受到“设计的力量”。 从城市12间,到乡村12间 北京国际设计周副主任曾辉 我们经常说设计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要为村镇农民服务,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这样的设计才具有民主价值。设计的先进性体现在由于能够形成标准化、批量化,让具有好设计的产品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让更多人来享用。 从城市12间,到乡村12间,我们都是这样考虑的。未来我们会把乡村12间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和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盖了洋楼、贴了瓷砖、粉刷一新就叫美丽乡村。我们是要在保护原有的乡村村中形态前提下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我们今年推出乡村12间这样的计划也是要邀请从建筑到室内设计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能够在马兰村选择不同的乡居。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愿意参与到这样的一些公益设计的行为中,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人给这样的机会来展示乡村设计的才能和智慧,当然不仅仅这一个项目来带动,据我了解在全国有很多的设计机构、院校都在推动这种乡村的设计和建设。 这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一个没有句号的项目,只能有阶段性的逗号,也希望大家在各方面支持下我们能够做到更加的有深度,让更多的设计师们能够来参与到我们的这些公益设计行为,但是除了这些行为以外我们现在要去发挥设计价值公益领域,还有更多为部分的人群,所谓需要设计帮助的人群我们都需要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公益性的设计价值,一点不妨碍市场上设计的价值,两者之间不是矛盾的,恰恰由于设计这种社会的责任才使得一个设计机构有更高的影响和地位,就如同一个企业,一个真正好的企业是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真正有价值有发展的企业,所以我们要汇聚更多的设计师、更多的机构和企业来支持这样公益性 的设计行为。 让公益设计理念,带动更多人参与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赵虎 相比起我们的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等设计领域来说,我们国家的室内设计与国际水平相差的距离最小。买房子装修是我们老百姓量级最大的消费,从这个角度上,把这件事做好了对社会对民生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2012年北京东管头村有大量的城村要改造,12间就做了一个城中村改造的事情。未来会有大量的城镇化过程中的村民变市民的事情,而且未来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住到楼房上,那么怎么给他们创造好环境。2013年,我们在北京西三旗做了青年公寓“12间”,当时我们就想到了大批来大城市创业的年轻人,这个也会是中国庞大的一个群体,但是年轻人的收入低,他们所住房的面积也小,今年为大栅栏平房的改造也是这样,当时我们找的都是最好的设计师。但我们也曾经担心做不好,因为这些设计师都是做酒店样本间大型的公共空间的,或者是做那种特别贵的房子,而且我们这次给他们提出的是每平米造价1000元装修费。我们就担心他们会不会做出来好作品。但事实证明,这些设计师专业能力还是非常好的,也确实都拿出了好的作品。 12间长久以来可能对社会的贡献,不光是有12个设计师解决了12户人家的好日子好生活的问题,我们在想如何让12间服务于千家万户。我们做的每年的12间,每个大师在为他们的个性解决的时候突出了他们的专业水准,我们的每家每户也都表现出来自己的愿望,而且这些设计师在为老百姓具体的解决问题中确实也碰到了很多他们原来没有碰到的问题,这个不管是对于社会对于设计师实际上都有一个促进。如果12间能得到一些关注,如果能让一些开发商把精装修的住房做得更好一些,那么12间的作用就发挥得更好了。 我们希望如同今天一样通过这样一个沟通,使设计的公益思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让更多的机构、更多的设计师了解,可能大家从不同的方式都可以来推动来做这种不同的设计为民生的12间。 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所汇总的350多项展览和项目里,除了我们设计为民生12间以外,至少有30多项都是开始朝向公益设计来推动的,同样现在这种设计这个项目不再像过去办一个展览办完就完了,而是都开始把他转变成一种行为,或者说称之为一个可持续的计划,它会成为一个年年都会去推动去做的事情。 这种公益行为不光是满足于直接服务的用户,而是让他起到一定影响,满足更多的人,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是设计周五年以来一直在推动的一个观念,就是让好设计成为好生活。 行业要建立两个信仰 专筑文化投资人王增涛 曾辉老师说,有设计责任感的企业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企业,我自己作为一个企业的当家人也每天在想自己有多大能力去实现社会责任,当你没有能力实现社会责任的时候,你的企业一定做的也是一般的,我每天也在衡量自己这一点。我想说一个话题,设计目前的状态我就觉得产业化非常重要,要打通一个链,那么多优 秀的设计师,中国的老百姓却不认识几个,怎么办?要有一个对接。 我想,设计是非常广义的,实际上当一件事情有一种思维方式的时候才叫设计,是产品设计还是思维方式,最终会变成生活方式,但首先要有一个思维方式。而 且我觉得传播太重要了,就是让所有人关注设计,重视设计。政府、设计机构、媒体、甚至一些教育机构,然后是制造商,开发商,那么这些产业链的这种平台能够 互相建立到联系,好设计好生活就要有好生意。 我们这个行业要建立两个信仰,第一我觉得设计是非常伟大的,什么事都要设计一下。如果懂设计中国人会改变想象,会改变自己,会改变一切,所以设计要上升到信仰。第二个互联网信仰:设计非常有意思,最重要的是传播,传播让所有人在做事情之前要有设计概念。设计的力量就在于能让你真的一夜之间到达所有的消费者手中去。 来源:《消费日报》
“设计为民生”——座谈“12间”和“设计走进美丽乡村”
汇聚“设计的力量”,坚定“设计的信仰”
习近平: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斯蒂文·霍尔:建筑创作》即将在韩国首尔开展
日本当代艺术系列讲座第一回 名和晃平「Inspiration and Creation」
巴黎奥运彩“滑”新宠——蓬皮杜广场Zarka雕塑秀
互动环境观察器:多极星Starburst
Urban Mining | 2024米兰设计周
Sparking Change | 2024米兰设计周
广州海心沙--岛的更新设想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