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筑网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评论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14年11月16日,600多人齐聚厦门“第二届建筑大师论坛”,共同聆听了来自海峡两岸建筑大师的精彩演讲。 “做设计的,不能成为生活的敌人。”“伟大的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少做点事,做必要的事。”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谢英俊妙语连珠,用一个个鲜活而又精彩的案例,带领到场嘉宾体验了一场生动的建筑美学之旅。 人气爆棚--不少观众站着听完演讲 昨天的建筑大师论坛可谓人气爆棚,现场座无虚席,就连通道都挤满了人,不少观众都是站着听完全场。厦门各大设计院、事务所的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福建各高校的建筑系教师、同学共6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来自海峡两岸建筑大师的精彩演讲。不少市民会后还不舍得大师离场,纷纷合影、索取签名。 本次活动由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是今年以来继本・纳道、藤本壮介、卡尔・索普等大师论坛之后举办的又一高端论坛。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燕菁表示,“设计厦门”已被列入厦门的发展目标,“要与世界上伟大城市比肩,厦门整座城市都必须是一个设计精品,而这必须依靠强大的本土设计团队。”因此除了举办论坛,厦门还将开放公共设计平台,给本土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机会,为美丽厦门做贡献。 禹洲集团副总裁杨彬在会后表示,本次论坛最大的意义在于规划部门、开发商、设计师能在同一个语境下话事,倾听对方的声音。他表示:“刘家琨的文艺范儿使其在设计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更加真实和温暖,对环境、空间和人类的朴素的感情的理解让他的设计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率真,浑厚而不张扬,沉稳的震撼和回味。对泥土对砖木的尊重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无论是蔡慧珊纪念馆的悲悯,还是野鹿苑博物馆的内敛,抑或是文革钟表纪念馆的收放,都体现出刘老师超越建筑之外的视角,或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半路回家。” 据了解,今后厦门每年都将举办3-4场高水平、高规格的建筑大师论坛,不断地把国内乃至全球顶级的学术资源、业界资源引进来,在思想上启迪激荡,并在具体操作层面落实合作,最后达到全面提升厦门的城市设计水平的目的。把厦门打造成真正的“伟大城市”。 观点独到--让“大妈”都能盖房子 两位大师的风采让到场嘉宾折服,而不断抛出的精彩观点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妙语连珠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刘家琨的设计思想十分开放,他以“此时此地”为题,强调了建筑与地域、时代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谁在用”决定了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所以他将文革钟表纪念馆的外围全部设计成商业,用商业来支撑博物馆的运营,实现商业与文化的良性结合。 来自台湾的谢英俊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建筑师,他关注灾后重建和农村生态建筑,从民居使用者――农民的角度出发,研发出一系列便宜、快捷、简便的民居建造方法,让“大妈”都能盖房子。谢英俊十分注重使用者参与房屋建设,他认为设计师要少做点事情,留更多的空间给使用者自己完成。 【观点】 设计要让居住者参与进来 谢英俊: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最具社会关怀的建筑师,“第三建筑工作室”创立人 从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帮助资金不够的邵族部落重建家园,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省阿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建设,谢英俊的建筑总是和灾后重建以及乡村建设连在一起,因而也被称为“人民的建筑师”。 “建筑师最难的是放掉自我!”谢英俊开门见山地表示,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总有“设计的冲动”,导致建筑的设计痕迹浓烈,而忽视了居住者的体验。在他看来,建筑师应该只做该做的事,以有限作为营造“开放结构”,才能解决建筑背离人性的难题。 营造“开放结构”,最重要的是要求建筑师更多的关注建筑的结构。多年的灾后重建工作中,谢英俊摸索出了“轻钢结构”的房屋建设框架,通过这种框架,建筑师无需全程参与建筑设计,社区居民就可以自己建造民居,充分体现了居民的参与性。 谢英俊表示,建筑师不能只扎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广阔的乡村建设领域建筑师不能缺位。但是,建筑师的专业语言与居民的语言存在隔离,要将设计的专业力量与居民自发的力量有效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模式语言”,尽量简化建筑图纸设计,借鉴乡村工匠的经验,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去沟通。 “设计不能成为生活的敌人” 刘家琨:少壮派建筑师代表人物,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刘家琨曾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方法论上可以说是‘处理现实’,因地制宜,那其实是一个跟形态、风格无关的方法论。”而在昨日的建筑大师论坛中,刘家琨借“此时此地”的主题,结合作品娓娓道来,为大家生动地解析了这一建筑方法论。 在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中,刘家琨不仅在项目外观设计上与周边的历史街区相呼应,还选择了灰色的再生砖作为外墙材料,堪称用现代手法营造出来传统韵味的典范案例。刘家琨认为“传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包含生活、哲学、制度等多维角度”。仅仅在外观设计上简单地运用传统元素、符号,这只是“以传统为题材”的建筑,甚至在他看来这种建筑是反传统的。与此同时,刘家琨十分注重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共生的状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光线、户外景观与建筑的呼应随地可见。 “设计不能成为生活的敌人。”一句话,道尽了刘家琨的建筑哲学。他的一些建筑作品却十分的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建筑体现的是社会各方的合力,建筑设计在整个环节里是承上启下的,在各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建筑师应该有自己专业的语言表现。” 来源:厦门日报
刘家琨、谢英俊对话厦门“第二届建筑大师论坛”
“格局——筑新城市格局之境”高峰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
“格局——筑新城市格局之境”高峰论坛即将在厦门盛大开启
全球十大知名景观设计公司汇聚厦门,探讨“现代城市滨水空间”
【民生讲座】 4/11 流水线上的冷美学
中国建筑科普讲堂第二讲 成都
互动环境观察器:多极星Starburst
Urban Mining | 2024米兰设计周
Sparking Change | 2024米兰设计周
广州海心沙--岛的更新设想与实施
伦敦这座变电站被披上了万花筒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