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1张图片

↑《单色房间》,1997,单频灯具,电器镇流器,电线,插座,多种尺寸
457字论颜色
我将灯照在白色的墙壁上,逐渐增加光的强度——我们会毫不迟疑地说亮度变了,而不是墙壁的颜色变了。毋需思考,我们便将变化归结于表面原因,这一表象性认知过滤、约束了我们对于颜色的感知。
在《单色房间》(Room for One Colour,1997)中,我们只看到一种颜色。灯光的波长处于可见光谱的黄色范畴,因此房间中的一切都被纳入到黄色之中。正如黑白相片也包容着渐次的灰色,这一黄色空间将绿衫及紫鞋融入单色光场域,其中包容着由黄入黑的丰富过渡。身处这一单色空间,人们的体验绝然不同,然而最为明显的影响是使得人们真切地意识到:人的认知是后天习得,换言之,人们会意识到表象认知的过滤作用,意识到我们的视觉并不客观,同时我们具备在不同的光线下审视自身的能力。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2张图片

↑《单色房间》,1997,单频灯具,电器镇流器,电线,插座,多种尺寸
体验颜色与体验光线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从根本说来,人们对颜色的体验绝非先天存在,而是经由后天的教化。如同认知与记忆、识别相关,我们与颜色的关系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土壤之中。以因纽特人为例,他们只有一个词来形容红色,却有许多词来指涉白色。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3张图片

↑《单色房间》,1997,单频灯具,电器镇流器,电线,插座,多种尺寸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思想实验。以白色的石灰为例,人们曾经将石灰作为消毒剂来使用:为了防止疾病的蔓延,人们在万人坑里洒上石灰。医院用白石灰来刷墙,不久白色便成为纯洁的代名词。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白光是具有净化效果的圣洁之光。正因为如此,基督教教堂建筑(如北欧的教堂)中普遍采用白色的灯光。到了工业化时期(此时,为了实现健康、良善的生活,现代性提出了它的诸多法则),“白色是净化的颜色”这一观念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除此之外,现代主义者认为,开放、洁净的空间是艺术“寻回自性”(self-realisation)的最佳平台。想象一下,如果石灰生来是黄色的,那么我们所熟知的白立方(white cube)也许就变成“黄立方”了。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4张图片

↑《单色房间》,1997,单频灯具,电器镇流器,电线,插座,多种尺寸
无论在心理学方面还是在关联性方面,颜色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尽管人们对颜色的“教化”已达至极点,然而个体对色彩的体验却也是无穷尽的。颜色不以本身而存在,只有人们看见它时才存在。众所周知,光线反射到视网膜后被感知,才成为人类眼中所看到的颜色。这一原理表明如下一点,即:人们对颜色的分析实际上就是“探究自身”的能力。
本文最初以“457 Words on Colour”为题发表在《跨越间隙》(Bridge the Gap)会议论文集上。
观照自己的感知
在户外运动界我绝对是个永远的新手,但只要接触几次类似的地形,我还是能摸索出门道。比如,估算出山坡的高度与倾斜度、推测出登山耗时、合理利用天气等。面对城市景观时,我能融入其中——不是作为形象,而是作为空间——并有所感悟。我领悟到了什么?是自然吗?自然本身毫无本质可言,自然之中也没有亟待揭示的奥秘。我并不是在接近我自身之外的什么本质,说到底,自然本来不就是文化的产物吗?所以,毋宁说是我将自然养成为景观。我领悟到了自己同所谓自然的关联,换言之,我在特定空间内的感知与适应能力得到了激活。因此,放眼自然,其中并无任何现成事物,惟有我自身同空间的关联,或者这些关联的方方面面。观照自然时,我们的目光已非肉眼。所以,不存在真实确凿的自然,只存在你我建构的自然。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5张图片

↑Spiegel tunnel,testament,柏林,2011
观照自然,目光使之成为意象,你可以将这种意象称作景观。美术馆向我们展现其为一个艺术场所。时至今日,奢谈客观自主的环境已无意义,不仅是和我们面对面的艺术作品,也和普遍意义上展览以及美术馆在社会中的位置有关。承认这一点,意味着人们关于观察与定位的观念已然发生改变,在诸多领域皆然。如同在物理学中,人们已经无法用时空中的因果关系来描述亚原子粒子。调动观者的整合能力(其实就是观看活动),使之成为美术馆功能的一部分,观看的重点便从艺术作品转向了参观体验本身。美术馆布置、陈列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还组织、引导人们观看艺术品的方式,使自然成为景观。我们必须承认体验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确保观者清楚明白地观照到这一体验。如此,才能打破美术馆的成见:存在着真正的自然,用心寻找就能发现它。否则,我们就无法观照自身的感知,也无法反思自身、审视自身同空间的关系,美术馆的社会化潜能也就无从发挥。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6张图片


↑Spiegel tunnel, testament, 柏林, 2011
本文原载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73号计划》宣传册页(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1年) 翻译:何磊

关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1967年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的艺术熏陶来自他作厨师同时也是名业余艺术家的冰岛籍父亲,而他的母亲则是当地的一名裁缝。父母离异后,埃利亚松和热爱艺术的父亲一起搬到了冰岛生活,那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塑造了埃利亚松敏锐的感知力,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
埃利亚松真正的创作早在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了,1993年他创作了一件与彩虹有关的作品—《美丽》(Beauty),通过喷射的水雾与光线作用使观众在特定角度看到彩虹的光晕,感受不同的光色魅力。当然这件作品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成熟,技术难度相对于他以后的作品也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明确地向世人显露出埃利亚松今后艺术道路的方向。
暂存性或者说瞬间的体验也是埃利亚松所关注并在作品中试图探讨的。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处于变化中,偶发或者临时性的。而且不同于平静的对视式的传统观看方式,埃利亚松的作品往往需要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很多时候需要观众进入作品内部,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互动对于埃利亚松作品的实现度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其作品的绝妙之处就很难发挥出来。
正像埃利亚松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表达,同时也关乎所有人,我通过自己的作品邀请人们进入我的世界,希望借此唤起他们对自身世界的领悟。”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论颜色与感知第7张图片

via:archcollege.com

专筑粮仓——互动式资料分享平台

汇集众多高价值的设计资料,在这里,您可以和千万网友分享自己手中的文档,专筑将同您一起构建全球最大的设计资料库!

粮仓资料2群new:204369168  
专筑粮仓资料2群

学习,交流,群分享定期更新大量资料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未标明来源或作者,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致电,我们核实后将尽快删除。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室内 (3008 articles)


室内设计 (638 articles)


丹麦 (225 articles)


色彩 (7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