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一提起“猪城”(Pig City)在鹿特丹动工建设,荷兰建筑师雅各布·凡·瑞杰斯(Jacob Van Rijs)就打开了话匣子。近期在出席R+T Asia中国建筑与设计界年度风尚大典,并接受笔者采访时,雅各布详细解释了让猪和人一起居住在摩天大楼里的“疯狂”计划。

  按照雅各布的规划,“猪城”由多栋塔楼组成,每座塔楼高622米,底部有避震结构。为了节约物流成本,塔楼紧挨着港口。每一头猪在塔楼里都能分配到舒适的卧室,卧室连着户外阳台,阳台上种植谷物。住在高层的猪可以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觅食,顺便俯瞰整个城市的风景。

  “猪城”还配有两种特殊的管道,出栏的猪直接通过一种管道从楼上送到底层的屠宰场,加工、消毒之后,由物流中心的集装箱直接运送到港口。另一种蓝色的管道则是猪的澡堂子,旁边种植着苹果树,不但能净化水质,苹果也是猪的点心。此外,楼顶的露天渔场也提供了猪所需的部分饲料。猪的排泄物由专门的装置收集到建筑的顶端,一部分净化后成为谷物和苹果树的肥料,另一部分经过化学处理产生的热能,为整座建筑提供暖气。当然,农户和管理员可以居住在“猪城”里,人和猪的居住区域之间由透明的材质隔开,防止细菌传播和住所气味不佳。由于塔楼是半开放结构,居民随时可以近距离观察猪的生活。

  荷兰每年生产大约1650万吨猪肉,是欧盟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之一。荷兰全国每年养殖1520万头猪,而人口为1550万。如果算上谷物种植、猪肉加工在内,养一头猪需要664平方米大小的面积。如果只用天然谷物养那么多猪,荷兰75%的国土面积都只能用来种植谷物。上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地区曾出过肉荒。一名饲养了400头猪的农户,向海牙政府提出要把养猪场搬进市中心。他认为,猪作为人类的食物,不应该隔离于人类的生活之外。农户的想法激起了雅各布的设计灵感,他和另外两名合伙人所在的MVDRV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猪城”,旨在一举解决所有的难题。“猪很聪明,如果它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产出的肉也会更加鲜美。”

  也许只有地狭人稠、农业发达的荷兰,才会培养出像这样“胆大包天”的建筑师。当然,早在十多年前,“猪城”方案刚刚公开时,的确吓跑了很多人,但引发的争议体现出对相关议题的关注。

  “猪城”的背后,不只是养殖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城市向何处去休戚相关的命题。土地资源近乎捉襟见肘的城市中,居民以及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消耗资源仍在激增,建筑师该用什么方法来面对这个日益尖锐的矛盾?

  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一样,MVRDV建筑事务所极力主张,应在现有城市区域内实现建筑密度最大化,用堆积、层叠来解决城市“人口爆炸”的问题。雅各布他们对库哈斯在其著作《迷狂的纽约》中阐述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必然迫使建筑和城市向第三维发展”的观点深以为然。库哈斯的“以高密度建筑学策略应对城市人口爆炸的思想”,直接催生了以MVRDV为代表的新一代实验建筑师派的 “密度实验”。

  “迷狂”中的逻辑

  沃卓克斯(WoZoCo)老年公寓是“密度实验”一个相当成功的个案。1997年应荷兰政府的要求,MVRDV设计了阿姆斯特丹市郊的沃卓克斯老年公寓。看起来并不复杂的工程,让雅各布和同事踌躇了一阵子。依照政府委托,MVRDV要在划定的区域为当地55岁以上的老年人建造100套公寓。而根据荷兰法律,老年住宅的层高受到严格限制,再去除住宅配套绿地,并且保证每套公寓至少有一间房间朝南拥有足够阳光,满打满算,整块街区最多只能容下87套公寓。剩下的13套公寓该怎么解决?效仿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个荒谬的想法却成了一剂良方。雅各布回忆说:“当建筑模型通过了力学验证,我感觉自己几乎要飞起来了。”最终,MVRDV研发的悬挑式建筑结构,让13套公寓“悬挂”在建筑物的北墙上。有同行讥讽说,这是让墙面上长出了13个“瘤”。不过,沃卓克斯老年公寓正式揭幕时引发举国轰动,数月之内,每个荷兰人都在谈论这栋奇异的建筑。沃卓克斯老年公寓的照片当时几乎占据了所有建筑杂志和报纸的封面,连鲜少关注这个行业的知名时尚杂志也来凑热闹。

  直到现在,沃卓克斯的悬挑式结构,仍被同行反复借鉴。其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内,德国女建筑师克里斯廷·瑞姆切西(Christine Reumschussel)设计的“被动屋”。

  代表整个荷兰出征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MVRDV建筑事务所的“密度实验”也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他们更希望在建筑内部,利用高密度的优势,缔造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场探讨“人·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博览会上,他们在荷兰馆有限的空间里搭造了一个有序、紧凑的“立体花园”。真实的植物、沙土经过竖向层层堆叠,形成了一栋“三明治”般的40米高的塔楼。“屋顶花园”、“雨林”、“森林”、“根”、“园艺花圃”和“沼泽沙丘”,由上至下6个功能分明的楼层,加上贯穿始终、自给自足的风力发电系统和水循环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功能全面、空间利用极为高效的微型生态系统。MVRDV的荷兰馆不仅被评为那届世博会最酷的建筑,也为其他建筑师打造城市绿色空间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而现在的“猪城”,兼有悬挑式结构的造型,也在高密度建筑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与前两个成功的实验一脉相承。

  非空想乌托邦?

  事实上,中国的各大城市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一些地产开发商也在尝试借助实验派建筑师的高密度建筑设计,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天津Solo青年公寓的开发商在杂志上看到MVDRV的作品,邀请他们设计了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为了提高建筑密度,雅各布取消了一般居住大厦都会配备的群房。通常,群房的存在是为大厦居民提供餐饮、购物、洗衣等公共服务,但一般只有一二层楼。雅各布和同事在三幢独立的公寓大厦的楼顶上,加盖了一个连成一体的环形公共社区,这取代了群房的功能,而每栋大楼都有电梯直达楼顶。

  不过,对实验派建筑师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小规模的实验。MVDRV的“猪城”引来中国知音——开发商冯仑的注意。他希望针对中国城市,做一个更大胆的密度建筑模型。于是,雅各布借鉴了梯田和丘林的结构,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了10多座高矮、大小不同的山形圆锥体,将它们取名为“中国山丘”。这些圆锥体平均高度在400米上下,表面的纹理像梯田,一圈一圈往上延伸。人们居住在每一层的“梯田”中。各层“梯田”之间、各个圆锥体通过高速交通纽带和传输系统连接。整个“中国山丘”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卫星城市,能容纳10万-20万人。

  尽管根据雅各布他们的说法,“凭现在的建造技术,‘中国山丘’实现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中国山丘”一旦实现,对社会形态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而MVDRV在根据东亚城市居民的喜好,设计的“垂直村落”模型,则因为理想成分过重,未能像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马赛公寓”那样成真。

  上世纪50年代建于马赛市郊的这栋超级公寓,有面包房、副食品店、餐馆、酒店、药房、洗衣房、理发室、邮电所和旅馆,屋顶有运动场、游泳池、幼儿园,暗含“村落”的概念。用雅各布的话来说:“根据我们的考察,东亚居民对现代主义倡导的分区管制和封闭式小区并没有特别好感,反而对热闹的混合模式相当喜欢。”“垂直村落”在马赛公寓的基础上,用交错堆栈的结构,改变了大楼的方方正正的乏味面貌。

  对于这种乌托邦色彩浓重的建筑,国内建筑学家提出了批评意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认为:“很多建筑师其实并不太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运行方式,他们最熟悉的,其实是一套在图纸上被建构出来的乌托邦的构成规律。”换句话说,在这些由设计精英一厢情愿搭建的高度理想的水晶框架内,现实社会中的血肉之躯注定无法栖身。

  面对这类质疑,雅各布也自己的说法。“在很多人看来,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例子是乌托邦,属于非理性的设计。但是我们在其中的逻辑很明确,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法,也许是人们从来不敢想象的。”雅各布回应说,四平八稳的庸俗设计肯定不是解决尖锐城市问题的良方。“如果连想象力都没有,那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本文来源于
第一财经日报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评论 (16 articles)

郑时龄:丑陋的建筑在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