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筑网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现今,当我们身处于百花齐放、丰富多样的众多建筑作品之中,“已见怪不怪了”,是否曾经知道或意识到那些被世界上所“忽略或遗忘”的建筑作品,它们也许存在于上世纪中的“近代”或潜伏于目前的“当代”,与其说它们被“忽略或遗忘”,不如说它们只是“暂时缺席”。 从本期开始,通过“缺席的建筑”栏目的开设,将一系列的介绍与挖掘那些“暂时缺席”于世界的建筑,以此介绍给与建筑相关的更广泛的大众知道,借以形成一个更为有益与密切的阅读文本与交流经验。 缺席、无声、绝对弱化 20世纪上半叶的“二战”过后,因时局的演变,世界建筑发展的体系与架构,理论上是由“欧美”所主导与引领着,且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视点来关注“世界范围之内的建筑”,使得在“建筑史”的传播方面,全世界的国家,不管已发展或发展中的,皆以“欧美”为体系所主导和编写的“世界建筑内容”来作为学习“建筑史”方面的依据,亚洲亦然。中国亦然(包括港澳台地区),举凡传统高校建筑系皆“奉受”于“欧美”体系的建筑史来教学。 但是,若从中解读以“欧美”体系所编写的“建筑史”后,不难发现,里头并未有“中国建筑”(19世纪、20世纪至今)方面的介绍与痕迹,即使有,也只是零碎、少量的,因此,在“欧美”体系的建筑史中,“中国建筑”是缺席的,是无声的,更是“绝对弱化”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与问题。当然,“绝对弱化”的现象,与“二战”过后世界局势导向以“美国”为首所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及以“苏联”为首所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时期有关,那时“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客观地说,便影响到其他事情,如:“建筑史”编写与纲要。因此,在20世纪的历程中,中国近代建筑就是缺席与无声于“世界”的老房子。 摧毁、遗失、无法完整 众所周知,“老一辈”的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学者为“中国建筑“(19世纪、20世纪至今)发展留下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珍贵的文献与史料。然而,因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在其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受战火(内外战)波及的时间冗长,间断不停歇,各省各地战乱横生,许多当时所建造的“建筑”或之后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皆因战火与战乱的原因而被“摧毁”或“遗失”,或有幸保存到今天的“建筑”,大多也都年久失修或被改造得样子完全不同了,这之中,有不少优秀的建筑作品也都由中国建筑师所设计。 因“摧毁”或“遗失”,使得后世关于“建筑”的记载与研究较难以客观与全面,资料的“欠缺”也难以被与之关联的“媒体”(报纸、杂志)所报道,更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缺了一大段(1840~1949)该被拾起,或因时局发展而被忽略(间接)和省略(直接)的内容,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时期是残破的,乃至于无法完整及被系统和明晰的探讨,值得“深思”。本期即对那一时期那些在世界上被“缺席”的老房子进行介绍,并梳理它们的设计倾向。 “建筑”迈向“大众”、留下痕迹 在“中国近代建筑”领域中,建筑师常以团队(合伙合资、成员多、中大型“现代化”企业)或个人(个人独资、人员偏少、小型“现代化”企业)的形态出现,他们各具特色、各领风骚,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上的一股中坚力量,愉悦地向“大众”输出他的创作,而创作中的思潮与风格成为了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过渡历程中一项生产的意义与价值,它揭示着建筑师在实践中对社会及学术上的贡献,同时也让“建筑”迈向“大众”,不再是“一团迷雾”,“建筑”进入到“众声喧哗”、“百花齐放”的“时代”,再也没有“定于一尊”的场景,允许包容了其他风格与思想,而“古典”、“折中”与“现代”就是“中国近代建筑”3个主要的设计倾向,在近代老房子中或多或少都可看到“它们”在其身上留下的痕迹。 “古典” 在近代老房子中的“古典”可以区分为“西方古典”与“中华古典”,“西方古典”指的是在新材料基础上,建筑在立面上以“西方古典”的三段式做划分,有着许多“西方古典”的元素,如:爱奥尼柱式、多立克柱式、拱券、压檐、三角形山花、拱门窗、帕拉第奥式窗罩等,通常此类古典柱子都显得巨大而高耸,视觉性非常强烈,形塑的氛围有着一种厚实、庄重与对称的精美与细致,内部装修也非常的富丽堂皇。此类老房子从19世纪中叶后到20世纪20年代末在“中国近代建筑”领域占据主流,大部分以洋行建筑师为首的操作,部分中国建筑师也在此风格上留下身影,如:沈理源、杨锡宗、庄俊等。 “中华古典”指的是新材料基础上,建筑仿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歇山(单檐)屋顶,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筒瓦,用水泥仿了木构斗栱和飞檐翘角,漆以彩绘,部分墙面和门框饰以雕花,在额枋、雀替用彩绘的瓷片装饰,雕梁画栋,通常外墙上部为清水砖墙,下部为粗石块砌筑之基座。此类老房子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因素,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制定了《首都计划》(1927~1937),旨在对南京市进行“现代化”城市的改造,首重建设,且为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更对《首都计划》中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作了规定——企盼以“中华固有之形式”为原则,以发扬光大中华固有之文化,以观外人之耳目(也是为了对抗当时占据主流的“西方古典”路线),以策国民之兴奋也,其中政府建筑以突出古代宫殿为优,商业建筑亦应具备中华特色,色彩需最悦目,光线、空气需充足,建筑须有弹性、伸缩的特性,以利后续分期建造。此方针一出,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在社会各界兴起了一片“中华古典”风格的“大屋顶”时代浪潮,全国部分地区皆受到此浪潮的影响,因此,大部分以中国建筑师为首的操作,如:吕彦直、齐兆昌、卢树森、刘既漂、赵深、杨廷宝、刘敦桢、卢毓骏等。
作者信息: 黄元炤 :现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 / 主持人 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建筑学术杂志专栏作家、特约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与当代建筑史论的整合、研究、谱系与纲要”,曾于《住区》、《城市• 环境• 设计》、《ABITARE• 住》、《艺术与设计》、《世界建筑导报》、《建筑技艺》、《城市空间设计》、《建筑中国周刊》、《中华建筑报》、《新京报》、《中国建筑新闻网》等建筑专业杂志、报纸、网络发表关于“中国近代与当代建筑”的学术研究论文四十余篇。 主要学术专著:《20 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1991—2011)上、下册》、《当代建筑师访谈录》。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评论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临安瀑布边的伞屋
“一池三山” 的意境| 鹭水茗香| 雅集茶室
105岁的宝山老厂房,如今啥模样?
冬暖夏凉,观海赏景两不误!——JAN JUC住宅
城市中的绿色螺旋,是建筑还是艺术品?
我们反对什么样的"奇奇怪怪"?What is the Grotesque We Are Against
建筑史诗般的失败
近代建筑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八张剖面图
《长安十二时辰》,一幅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众生百态图
看不懂最近爆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你的建筑史白学了!
外国建筑史必考——5种古典柱式
谧境幽蓝 盎然新生 | 上海绿城·春晓园
广州畿·云瑶度假酒店:line+在大湾区山谷间,重塑野奢栖居理想地
共生作品 | 深业万林华府
穿越古今!苏州当代美术馆:屋盖成廊,山水入画
三里屯一号场T+MALL,头号玩家新聚场
ARVO 16:30酒店 -- 接住光影草木的城堡
夢都會 · 徽州的错觉-传统当代化系列
“母体——TA们的共享客厅”:泰康美术馆空间装置
金地北京壹街区-跃墅·“我”的自由式·My Free Way of Life
木美术馆,以策展型商业重塑品牌体验空间
2021年最令人惊艳的10座中国建筑
“建筑界奥斯卡”结果公布,中国建筑揽29个大奖!网友:城市设计越来越美了!
瓦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什么?
逐渐消失的中国建筑文化!
惊艳了!一个法国设计师修缮的中国建筑
壕无止境!迪拜皇家亚特兰蒂斯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豪华”
巴黎奥运彩“滑”新宠——蓬皮杜广场Zarka雕塑秀
互动环境观察器:多极星Starburst
Urban Mining | 2024米兰设计周
Sparking Change | 2024米兰设计周
广州海心沙--岛的更新设想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