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转自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 方
摘 要 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对建筑的组织方式和城市的结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正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改变经济、生态、社会和家庭的面貌,从而必将大大改变未来城市和建筑的面貌。从人类的生产、生活这两个角度对信息社会建筑与城市的演变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人类聚居方式 建筑 城市

80年代初,当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on Toffler)向世人宣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汹涌而来的第三次浪潮时,他还不能为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随后,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提出了所谓 信息时代的概念。让世人感到惊讶的是,他的这个预言正在迅速地变为现实。
如果说奠基于能源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现代文明,那么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正在广泛地渗透,并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更大、更彻底的影响,它涉及了社会活动的每个领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存和相互交往的方式,影响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并最终改变经济、生态、社会和家庭的面貌。
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带来的新的流通形态和空间形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的流通形式分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其中前二者是主要的,由于传统的信息传输带宽窄、方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人流、物流,因而它加剧了城市聚集拥挤、能源不足、交通阻塞等矛盾。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拓宽了信息流的概念与带宽。今天的网络已可双向传输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实物的形态数据、动作信息和气味等,传输的带宽也大大提高,价格也能为人们所接受。
信息技术创造了新的空间形式——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具有运营成本低,可取得真实空间无法实现的效果的特点。当前由于人机界面技术尚未成熟,只能依赖CRT显示器、VR眼镜等方式模拟现实,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还相去甚远。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机界面进一步地趋向友好,虚拟现实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农业革命建立了人与生产基地的新关系,工业革命建立了人与机器的新关系,全球化的数字革命则重塑了人与信息的关系。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郑光复先生其《建筑的革命》一书中所说, 因为生活是产生和发展建筑的第一动因”?? ,所以这种生存方式的改变也将进一步影响建筑与城市。

一 信息社会对人类生存方式及建筑的影响
通讯一直是人类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交流手段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打电话、发传真等等,通常随着距离的增加,这些交流方式的便利性会降低。这就使得在生产关系链中关系越密切的人们,要求彼此间的距离越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大城市的聚集,产生了工业化大生产,产生了城市明确的功能布局。
然而,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交流的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已与距离、位置没有直接关系,维持生产所必须的信息交流已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网络以其自身的特点不仅增加了信息流通的速率,还改写了人类在空间中的活动方式,它让在各个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人,能通过电子技术的联结,在一个人造的虚拟环境中互动,也使人们可轻易地跨越空间、地域相互联结。
在这种背景下,以大规模的原材料加工系统为特征的工业化大生产正在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并且以新的空间分布模式出现。当一部分生产设施仍需要在地域上接近能源与原材料基地时,许多其他部分将更多地依赖快捷、便利的电讯设备。一些大型的制造业中心,已将不再是真正的生产基地,而是地理分布分散的生产网络的控制中心。而在形成这种生产网络的过程中,软件的通容性将比地域上的邻近更为重要。
20世纪60年代,早在个人计算机问世之前,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和阿德里安···诺曼就指出,我们可能会看到家庭工业的复归,但计算机终端代替了手纺车。”??如今,预言即将实现,计算机技术正在使更为灵活的生产形式、市场形式和分配形式得以实现,它们将最终消除传统生产所受的地域限制,并形成新的空间模式。工业化大生产将成为历史,人们将步入一种新的信息化家庭作业。到那时,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因素,例如资源的分布、货流运输的便利程度、污染程度和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政治因素等,将不再过多地依赖于原有意义上的信息的分布状态。公司可以把整个运作部门从高成本的工作场所向更经济实惠的办公地点转移。公司的工作秩序和组织结构也将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机构将是临时的、可重组的,他们的生存与运作将更多地取决于电脑软件和国际互联网,而并非那些实用主义的、规范的建筑环境构架。许多工厂可能缩减到只是装配、包装、质检、仓储的机构;有些工厂则可能完全分解为家庭式小企业。而人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位置也将从工作现场转移至家中,例如远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共同控制某一工厂的设备运转和物流的移动,多维电子联系已超过了空间关系。
工业革命曾使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分散化转变为集中化。信息革命将再次打破集中化生产方式,使劳动重新分散化、小型化。全球性的联通网络将逐渐形成,并淡化城市的界限,城市的作用将进一步降低。
那时,用于生产的厂房性建筑的设计将把高效的物流、生产技术因素及生态和环境保护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而作为与人类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的因素将会随着人类工作位置的转移而退居其次,甚至消失。厂房性建筑对其生态、环境和能源保护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在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中,不仅工作场所的地点在变化,它们的性质也在改变。许多我们熟悉的工作场所的类型都将解体,并重新组合成新的空间模式。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计算机网络使对生产基地进行远程监控成为可能,这种把管理功能集中在一起的工作方式,已经不再需要地域上与生产基地的接近了。传统行政管理体系的衰落使工作场所有了新的界定,雇员们成了办公室游牧族。未来的生产企业都将是一个由独立单位组成的、综合的、不断变化的网络体系。
信息技术带来的分散化趋势正在荡涤着整个管理阶层,并预示着庞大的公司行政机构的结束。未来的办公空间将比传统的办公空间功能更灵活。其中个人办公空间将是移动的、分散的,一些次要的办公任务完全可以从原来的城市中心转移至消费较为便宜的郊区,生活在那里的雇员可以通过网络与远在市中心的行政总部保持密切的联系;而集体办公空间,如会议空间,则会固定在特定的场所,并可能会因其他部分的分散而更显重要,成为未来办公空间真正的核心。所有这些,都将对传统的建筑概念提出挑战。
这时,办公性建筑,特别是机构总部,作为处理信息的中心场所,将朝着智能型建筑发展。有趋势表明,信息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这时,办公建筑将通过电子媒介创造更多的知识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因而,未来的办公性建筑将是一个具有提高知识性生产力的高效率办公场所,是一种能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更为集中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类建筑将运用新技术使工作环境更人格化、人性化:无论是坐在显示屏前,还是头戴耳机,这种空间都能使人们能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回到真实的现实中来,并重新融入到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去。
那时,人们将进行对建筑的再思考,以重新分配资源、能源、信息,使之达到提高知识性生产力的目标。而智能型建筑也将发展成为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内部状态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建筑。

二 生活方式与人类聚居方式
现代人类生活方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通勤需要、就业需要、物质交流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文化需要和权利需求等。这些因素之间会有矛盾,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信息革命则削弱了其中某些因素对人类生活的制约,而强调了另外一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亦影响了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外化的建筑与城市。
??通勤需要和就业需要 这两者是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和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工具日趋便利带来的城市空心化,都是这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人口与生产的高度集中可谓是现代百弊之源。除了环境极度恶化,还有资源的浪费:工作地点远离生活区域,每人占用一倍以上的实体空间;人口过于集中,使得运输工作量大大增加。
信息技术使人们在家中就可以控制生产、协同工作,大大改变了通勤方式。而就业机会也不需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塞耐特(Richard Sen-net)认为:工作已不再给人们稳定的身份,而且在这种经济变革的形式下,工作地点也失去了其重要性和地位。”??SOHO一族应运而生,生活、工作重新合而为一。这样避免了上下班的长途奔波,既大量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改变了家庭结构、邻里关系等。
网络热门站点作为信息的集聚地将和虚拟空间一起成为城市空间的替代者。因此,大城市中人类聚集方式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甚至城市本身的这种聚集方式将会被其他方式所替代。
??物质交流需要 购物过程包括选择过程和运输过程,其中前者由于实际的需要和人类心理上的需要,往往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从而占用大量实体空间,耗费大量能源。
然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选择这一中间过程已被取消了,更准确地说,是变为不可见了。选择、定购过程完全可以在网上进行。这一过程处理的已不再是具体的物,而是信息数据。因此,信息社会中,信息流将部分代替物质流,物质流通的满足仅仅通过完成货物的运输过程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可实现对物质流的优化控制,大大减少由于物流的盲目性、无序化所造成的浪费。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交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将会选择新的合适的聚集方式,而不再是高密度的集中。
??情感交流需要 信息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物理空间缩小了,于是,人的感情表达、动作姿态等可见可感的成分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亦逐渐减弱了。人与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人与媒体的关系”??。这也就是说,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但是,人类的情感交流仍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根据交流的亲密程度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必须依赖自然人的接近进行的交流。这一层次的交流方式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等,它是不能依靠信息通讯手段完成的,例如,握手、拥抱、亲吻等。这个交流层次决定了人类聚居方式的基本单元——家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面对面的交流在地域上得到了延伸,这将有助于那些原先可能较为分散的家庭结构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信息社会中,家庭这种聚居方式在人类生活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可部分通过通讯方式但又需要地域接近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决定了人类聚居方式的大构架——以文化的基本单位民族来划分。由于这一层次的交流有文化认同的因素在内,因此通讯手段只可满足其中一部分的需要,在许多场合更需要自然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信息社会下,这种交流将同时发生在两个更大和更小尺度上:地球和社区。人们的聚集方式也将朝这两个方向发展,这种社区或许就是我们未来城市的单元形态。
完全可通过通讯方式实现的交流,它包括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一般同事之间的交流等。这一层次的交流不必依靠自然人的接近,信息技术加强了通信的能力,从而使之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因此它将不构成对聚居方式的影响。
??文化认同需要 文化是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城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文化存在于人类潜意识中,成为代代相传的传统,但同时它在继承中也会受到外来的影响,产生内部的变化,从而发生演化与变异。只是在人类生活中,这种演变是最为缓慢的因素。建筑形态作为功能之外相对独立的因素则受到更多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这决定了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与日新月异的建筑功能的变化不同,建筑的形态将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
??权利认同需要 权力是通过对资源的占有获取的,资源的占有同时成为权力的标志。资源中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传统社会中前二者是决定性的,对权力的展示与认同是在城市空间中进行的。建筑,由于具有社会信息载体的功能,成为展示权力的最佳对象及场所。城市中的摩天高楼即是大财团对财富——权利的炫耀。
信息社会条件下,对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对权力的展示与认同将由城市空间逐渐转向网际的虚拟空间。这种权力和权威的分散,将使形象的引人注目不再成为建筑设计的必备标准。

三 生产力对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的影响
建筑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物,受着生产方式和其发展程度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对建筑和城市设计理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质变与量变交替循环的过程。在质变过程中,例如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量也快速增长,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建筑与城市都会产生较大的、有明确方向的变化。就像文艺复兴运动,其影响席卷整个欧洲,对理性、稳定的追求成为一种统一的、明确的方向。而在量变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没有本质变化,相对平静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孕育了多元的建筑城市设计理论。例如工业革命前夕,各种流派此起彼伏,通常没有一种统一的思潮,而呈现一种多元的态势。当工业革命真正到来时,一种一元的、彻底的改变又出现了,那就是适应新功能、新材料、新结构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现代主义之后的阶段,西方经济迅速增长,没有大的战争和政治、经济变革。新的交替循环过程又开始了。
如今,信息技术革命,其意义与影响已初露端倪,可以预料这是一场生产力与人类生存方式将作彻底改变的革命,它也将使作为人类习俗与文化外化的建筑与城市发生彻底的改变。这种改变将是决定性的,这种趋势在总体上将是一元的。不难看到,直到今天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许多定义和法则,正在一天天被瓦解。在未来,建筑与设计很可能在其形式、功能、过程与价值方面都将被重新定义。
当然在新的世纪中,仍然会有形式与内容的争论,仍然会有学派之间的争辩,但都会极其短暂,无法领导世界性的潮流。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城市设计&规划 (41 articles)

探索适合中国特征的TOD开发模式(地铁深大站)

【观点】城市规划屡受质疑,实为公众参与萌芽的挑战

【观点】城市化与受伤的城市文化 倪邦文

【观点】池莉:城市与农村争地 呼唤土地集约利用

【观点】规划设计不应强暴土地--刘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