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亚洲设计管理论坛系列专题
对话王振飞——另一种建筑设计商业思维


“我们保证思维逻辑的创新和严谨,这也是创新产生的条件。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长期的机制,在工作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有新东西产生,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 ——王振飞


王振飞
华汇设计北京分公司主持建筑师
2007年荷兰贝尔拉格建筑研究院硕士毕业
2001年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毕业
曾任职于荷兰UNstudio(2007-2008)
华汇设计(2001-2005)
2008年回国后与王鹿鸣共同创立华汇设计北京分公司(HHD_FUN)
主要研究参数化设计及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性地带入建筑设计,曾与包括艺术家、服装设计师、数学家、工程师等在内的各界人士进行过多次跨界合作。

亚洲设计管理论坛系列专题: 对话王振飞—另一种建筑设计商业思维第1张图片
照片:王振飞与合伙人王鹿鸣


创新在你的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
我觉得只要是设计师都会想要创新,做出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我来讲,创新是原动力。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事务所来说,我们的兴趣会更广泛。除了建筑外,还会跟一些品牌及艺术家合作,做艺术装置,设计及展览等。之所以会做这些尝试,初衷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实现更多可能。我们会主动去寻找一些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加入事务所,专门找到一些技术支持,像是之前合作的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这都是为了实现设计的创新。

我所理解的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就是像爱因斯坦所做的—完全的创新,这种可能只占到所有创新的百分之一。另外一种,绝大多数的,就是通过不同领域知识的结合和相互借鉴得来。单单想利用从老师那学来的建筑知识,创新并超越他,这会非常困难。但若我们能够从各个领域学知识,包括除建筑外的数学,几何,计算机甚至生物等这样看似不相关的科目,通过创新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就会大大提高产生新设计的可能性。因为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做建筑,方式上本身就已实现创新。更为惊喜的是,在这个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有更多可能的新设计产生。所以创新这个话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公司的设计方法论,能称为我们公司的作品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设计方法论。


参数化设计在国内具有先锋性,能跟我们介绍下这个概念吗?
参数化设计,确实是现在大家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就目前看来,我们觉得它主要分为两个大方向,参数化辅助设计和参数化设计。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设计方法,大体就是设计师在拿到一个题目后先是画草图,然后将其完成的结果交给相关设计人员用计算机实现。这种方式一直存在的优势就是其可控性强,设计师在一开始就清楚最后呈现的结果。不过由于现实的技术因素,有些曲面和相对复杂的东西无法表现出来,而参数化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借助软件将原本生于脑中的复杂东西做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通过参数化工具来辅助实现传统设计方法下的想法,这就是参数化辅助设计。

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参数化设计,就是将其内化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东西,一些通常会超出我们构想之外的结果。方法的关键处就是在流程中加进一个新的东西,叫作工具箱。拿到设计任务书后,我们并不是马上画一个很具象的草图,而是首先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个大的判断,然后找一套工具或方法,一般是编一段代码。对这个工具箱输入前提条件后,根据内部设计的逻辑输出结果,我们可根据每次得到结果的好坏对工具箱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理想要求。由于设计要求通常是变化的,因此工具箱也并不固定,我们真正的设计就在于此。经由这套程序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无法完全预知的,这正是兴奋点所在。从问题出发设计工具,会得到一个清楚的前提:这些结果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是“正解”。这之后,我们便可慢慢选择哪个解更好。不难看出的是,这个方式与传统设计思维的不同,我们是通过找一套方法来创新,并用这个方法指导思维。


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有价值的工具箱?
需要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必须是一个很好的建筑师,然后要懂工具箱的技术,要会写计算机程序,还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几何知识,最后要有把它们整合到一起的能力。

亚洲设计管理论坛系列专题: 对话王振飞—另一种建筑设计商业思维第2张图片

JNBY互动体验活动空间概念模型图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在开发商给你一块地,需要在里面放8个高层,问你这8个高层怎么摆,才能实现互相之间景观遮挡最少?一般设计师接到任务后就会开始尝试,摆法也许有几千种。而我们的做法是到数学中找一些好玩的事。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国际象棋中的皇后,横线竖线斜线都能移动并吃子,问怎样在一个8×8的国际象棋棋盘上放置8个皇后,使其中任意两个皇后不能互相攻击。符合这个要求有92个解,而这其中任何一个解其实都是摆高层的一个方法。这时,如果再有其他新的限制条件出现,就可以加入新的参数,在这92个解中继续筛选,最后得出结果。

当一个人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改变的时候,那做出来的东西就可能是新的。所以,我们保证思维逻辑的创新和严谨,这也是创新产生的条件。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长期的机制,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自然有新东西产生,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当然,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成功,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也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如果说参数化设计是一种思维逻辑,那它是否具有良好的复制性?
不是复制性,而是通用性。当一套工具箱成立后,同一类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我们最后积累的是一堆工具,能应对不同的问题。


这套极为理性的方法是否可以很好地容纳建筑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感性因素?
这个问题被很多人问到,大家对参数化设计都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有些东西是有可能去被量化的,主观因素并不妨碍参数化设计的发展和运用。比如在参数化设计最后得出的几个都符合客观要求的方案中,你可以根据个人感觉等主观因素进行选择,而这些主观因素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可以被参数化的。比如让人感觉更好的阴影效果也许可以通过凹凸度数进行调节,把这些因素加入工具箱后,得出的结果就更符合你的审美标准。就像不断更新的软件一样,你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反馈尽量改进工具箱,让出来的作品往好的趋势发展,而人文因素亦可在不同阶段介入。


是否认为自己占领了参数化设计这个趋势的先机?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兴起比较快,08年我回国的时候这个概念刚萌芽,之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刚才提到的参数化设计成为思维模式的方向,跟大家广泛理解的参数化,以工具来辅助传统设计的方向,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不能单纯的比较,说谁好谁坏,或者是谁占领了这个趋势的先机。只能说我们认可它符合我们的设计方法论,欣喜它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新东西,新设计,能帮助我们创造更多期待的可能性。


立于当代中国,年轻建筑师最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态度?
一个建筑师在决定自己要走的路线之前,应该尝试和了解很多不同的方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跟风似的,国外流行什么就做什么。我在大学也是这样讲课,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参数化设计,然后让他们自己思考这条道路是否适合自己,让他们了解了一个事物之后自己判断和选择。

我希望大家不要急于下判断,有些你认为不可能的事,也许做着做着就可能了。而且在你不了解一个事物之前不要轻易否定它,我们可以客观地进行讨论。对一个新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应该基于负责任的态度,这非常重要。


在复杂的产业链中,建筑师如何能够放大个人的创造性?
我一直认为,建筑师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去说服别人为你投钱,那可能是艺术家的做法。
建筑师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依附于产业链而存在,所以建筑师做的东西要符合产业链的要求,首先要好用或好卖,第二要能够在一定造价控制范围内实现,三要符合工期,最后要好看。满足这些要求是建筑师能力的体现。在造价、工期、人员状况等外部条件的限制下再去创新,它就有了一半的可实施性。不要抱怨没钱,没时间,这是不对的,我们现在有机会,有少量的钱,有比较紧的时间,只要设计合理能做出好东西,这也是设计师的能力和观念问题。
在欧洲做设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设计师只专心做设计就够了,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个环境,如果设计师想做出复杂的东西,那么在图纸拿出去之前,就要把所有复杂的问题在自己的办公室中解决,让工人拿到图纸后和盖一个正常的房子一样,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实现。当然这需要很强的掌控能力。

就拿我们做于家堡工程指挥中心这个项目来说,建筑的表皮我们总共用了5800个标准模块,它们分6个型号,我们给每块模块标上号,给生产厂家和安装厂家画好图纸,让他们有清晰的办事流程,最后5800块一块都没排错,并且7个月内全部完工。在中国,如果想创新是要动脑子的,建筑师必须清楚地了解具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

亚洲设计管理论坛系列专题: 对话王振飞—另一种建筑设计商业思维第3张图片

亚洲设计管理论坛系列专题: 对话王振飞—另一种建筑设计商业思维第4张图片
于家堡工程指挥中心近景和立面参数化设计


如何看待以开发商、政府为代表的甲方对设计的观点?
建筑师、开发商以及政府,因其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自然形成了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关注点。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在与不同人群打交道时,应力图讨论对方关心的问题,而不只是自己关心的问题。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中,建筑师应尽量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这个平衡点。切忌自说自话。当然,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好设计是沟通的基本前提。


有没有想过把你的工具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开源的方式来充实它?
这是可行的,我也很赞成。有人曾跟我提过,是否可以把有些东西开发成软件,为建筑师服务。我们的确是可以为专业的软件开发群组提供一些知识和建议。现在也有人在做一些插件和工具。如果不同的人群都来开发一些插件,然后上传,最后可能形成强大的、适用性非常广的资源。在国外这样的趋势正在发生,在中国也存在这种可能。传播标准化模式其实是一种趋势。

这些分享,可能使今天的创新在三年以后成为标准。但问题的关键是,分享什么,分享到什么程度。就目前看,我们的自主创新还不够,主要还是依赖国外的知识,因为两者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你的视野中,个人事业的前景是什么样的?
建筑师其实是组织者,他通过组织各种资源让自己的作品得以实现。我作为一个想创新的建筑师,还是希望自己能很好地实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但我想组织的资源可能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我希望能把一些貌似与建筑无关的资源组织起来,与各方专家合作。目标是能够建立这样一种模式,一个平台,让各个领域有能力的人来协作完成作品。这个作品,并不一定只局限于建筑,但却一定是基于对各个领域知识的融合。这些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启发,缺一不可,然后共同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现在之所以做各种不同的项目,也就是为了构建这样一个平台。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样的事,只是在建筑界还没那么普遍。我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对建筑学这门学科做出一些贡献和推动。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ttgun
  • 2014.07.11 08:04
    看到更宽广的视野,设计只是一个平台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