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大学转眼两年,这两年从青涩的大学新生一步不成长,接触的越来越多,一点点成长,却一点点迷茫,之前谈及建筑软件的何去何从时就已经迷茫了,软件只是一个工具,是为设计服务的,但是有些设计又是只能依靠软件才能够得以实现的,比如参数化之于鸟巢或者水立方,得出的结论是,战术上轻视软件,战略上重视软件,勉勉强强清晰了思路。

可是,看了那么多的作品,最近E拓网上又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让我的一个疑惑越来越深,之前也和不少学长讨论过这个问题,可是一直得不到明确的解答,只能自己苦思,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优秀的作品。

作品的优秀关乎哪些因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作品,一个作品的脱颖而出靠的是整个的图面效果?王澍的作品,得了诺贝尔,却被使用者鄙夷至极,这样的作品好吗?许多建筑初步的书上这样告诉我们,一个建筑应该考虑比例、尺度、质感、材质、空间、细节......但是设计从来不像数理化一样1+1等于2。

有时候我甚至会感叹,要是学设计像是学软件一样,只要花时间就可以那该多好啊~~~不过转念一想,要不是这样,搞设计的就不值钱了,也就没有乐趣了,随之释然。

我一直在想,建筑不同于单纯的绘画艺术,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比例尺度效果,我们做设计不是单单的做我表现,我们做建筑还要考虑甲方的意见,我们是掏别人的腰包尽可能帮自己实现梦想。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设计更多情况下是迎合甲方,迎合业主的产物,有时候甚至于我们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作品,而只是产品。一个建筑的好坏的评价标准人与人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千奇百怪的,大师的作品也是会有人骂的,那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做的只能是迎合做广泛人民的审美口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设计是不是已经偏离了最最初衷呢?有时候我们的设计老师会和我们说,那你就这么做吧,趁着还是学生多做点,以后就没机会了。让人该觉无比无奈···所以我一想到中国最丑的那些建筑,我就会感叹··这些个建筑背后到底站着多少蠢货败坏了那个建筑师的名声,毕竟建筑师没办法,不做就没法吃,你不去做这个破建筑也会有别人去做,那还不如····╮(╯▽╰)╭

好吧,言归正传,我们来讨论最开始的问题,在这么多限制因素的情况下,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打个比方,你有一本中外优秀建筑合计,不可避免的你在这本书里会有喜欢的又不喜欢的,那么问题来了,你不喜欢的就不是优秀的建筑吗?不是优秀的建筑会入选这本书吗?难道让我相信你的品位要比那些一辈子从事于建筑的编辑的眼光?很显然不是,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建筑。光靠看效果图,是无法理解一个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师都建议去旅游去去长见识。

举个例子,住吉长屋,安腾大神的这个建筑相信已经被人们谈烂了,相信很多人对于安腾大神的教堂建筑系列都没有什么疑惑,对于安腾营造的神秘空间我比憧憬。那么我要问了,你认为安腾的这个住吉长屋,这个方盒子好在哪?你懂吗?你要是把这个建筑抄袭了绝对会被老师给毙了,那为什么这个建筑会成为安腾的成名作?我个人的拙见是——安腾在最坏的情况下做了最好的选择。

首先,住吉长屋的场地十分狭长,安腾长方形的建筑平面是属于迫不得已,任谁都会这么做,那么安腾在这样恶劣的场地条件下作了什么?答案是,封闭盒子里的中庭····一个封闭空间中的融入自然的空间,那个中庭相信谁都不陌生,安腾为了这个中庭逼的户主下雨天上厕所还要打伞的地步···但是这个建筑在亲近自然营造精神空间的上发上独具匠心,令人乍不绝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借鉴不来的原因。

有些建筑,只在那个条件下才是最完美的。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一个建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因为一个建筑的诞生经历的东西太多,可能是预算不够,可能是甲方业余,可能是工期特别紧,可能......我们做的首要问题是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施工图设计师比建筑设计师要多得多的原因——一个建筑不好看不要紧,但是它不能塌了···

好吧,第一个结论出来了,一个好的建筑首先要解决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功能主义倡导的东西。毕竟一个建筑用的机会远比看的机会要多,如果一个建筑的艺术性超过了实用性···只有一种可能,它是建筑小品╮(╯▽╰)╭

那么解决问题做到了,接下来怎么办?怎么营造空间?墙体怎么处理?不同区域的材质怎么赋予?想给人们什么样的质感?想运用什么颜色给人以什么样的视觉冲击?建筑转角的细部怎么处理?接地的部分怎么才好看?窗户怎么开才美观?门····

问题接踵而至,很遗憾,如果我知道我就不是学生了╮(╯▽╰)╭····很多东西我一个大二的学生实在不知道,只能很片面的理解。

继续举例子···首先是形体取胜的


建筑设计成如弯曲的道路,这些道路交叠后形成了与城市对话的开放空间。通过有效地组织交叠后建筑的各个部分紧贴地基朝各个方向延展,疏密适中,无冗杂的汇聚感,穿透的开放式设计,使得美术馆更加生动了
表皮取胜的奥纳西斯文化中心——由建在玻璃底座上的大理石构成,外形简洁大方,呈半透明状,墙体立面的近景与远景皆呈现出透明与半透明的透视效果。特殊的建材使得整个建筑充满动感。

空间取胜的场地坐落在盐城大洋湾的一条小河边,延伸的地平线,天空,河心的小岛,静谥的水面,茂密的芦苇等共同营造了场地宁静、纯粹而有诗意的场所氛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建筑以一种谨慎地态度来介入场地中,力求不破坏原有的意境同时,通过建筑实现人与周边环境最亲密的接触。因此一个在水边树丛中透明的玻璃盒子自然而然地成为建筑最原初的设计意向,人、建筑、景观合而为一。

亲近自然取胜的
    以上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建筑,作为优秀建筑相信大家也没什么异议。
好吧···就此打住,相信就凭这么点资料想得出什么惊心动魄震惊世俗的结论是不大可能的了,说到底,我还是不知道一个好的建筑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该怎么做,说不定这辈子我也不知道。╮(╯▽╰)╭不过这也是设计的快乐之处。

算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最近不攻软件攻思想,事实证明后者比前者痛苦的多,时好时坏交给大家来评论。
   



1粮票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蒯鼎
  • 2012.08.19 18:51
    先来占个座
    • 0
  • CCTC
  • 2012.08.19 20:12
    也得很好啊
    • 0
  • M.D.L.Y
  • 2012.08.19 20:58
    第一:建筑学不是可以线性学习成功的。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
    建筑学的学习,和我们以前在高中所学课程,甚至与大学其它的工程类专业都有很大的差异。多数工程类学科是完全可以线性学习得到阶段性成果,最终基本掌握的,因此可以十分重视每个年级的成绩。而建筑学专业则多数的成功法则都在“悟”,因此需要大量的练习、思考以至焦虑、苦恼。
    比如最简单的绘画和字体训练。如果没有大量的数量的积累,很难取得”悟出道理“的结果。由于大一的学生有着很强的高中学习方法的惯性,总是认为完成老师的作业是天下第一,认为如果完成了就应该达到某种程度的水平了。而每一个课程作业或训练一般都是以任务书或老师的口头表述为主导,其周期及强度都有很强的误导作用。比如老师安排画3张,学生很少完成30张,因为学生”以为“只要画出3张就算完成作业了。比如某一个作业周期是4周,则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个周期内完成即可,却很少有自觉地完成高强度的训练的。那么试想:如果平面构成的作业是4周,难道仅仅4周就真的懂了?!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是往往很多学生毕业时也未见得真的懂,因为他们认为当时”我已经完成作业了“!
    所以说大一时很多同学不应该过于追求设计成绩,而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基本功训练才是啊。
    第二:建筑学的设计作品往往与设计者的见识、悟性、修养有直接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大一的学生很难被老师表扬的情况。尤其是从小城镇来的同学或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见景中情“的学生,很难从以前的理性思维进入到建筑学的”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中来。
    试想:字练的不多、画画的不多、看看的不多、记记的不多,只是靠浏览资料就能在大一让老师满意,岂不是开玩笑么?呵呵。
    所以在大学的初期,往往总是有美术功底的同学、字写得好的同学、家里有设计师家长的同学、有与老师进行有成效的沟通的能力的同学,容易得高分。
    第三:建筑学的设计学习其实与书法、音乐、美术的学习很相似,只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必须经历”看、临、思、练、创“的过程。即大量地看、大量地临摹(抄!)、大量地思考、大量地练习,而最终达到创造的水平。
    尤其在大一直至大三,老师鼓励你临摹、模仿是正确的。只是往往被学生理解为”抄“了而已。试想一个人每天都是浏览书法名家的字帖或者聆听音乐名家的音带,然后就想”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或”谱写“出自己的音乐作品,岂不是开玩笑?!
    所以要正确认识”抄“、”思“、”创“、”超“的关系。
    第四:大学老师的特点和学生的观念上的差异必须重视。
    大学老师都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因此他告诉你的必然有一定道理。只是由于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很多老师说的话不容易听得进去。
    比如老师说你必须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心里则在想:”我们是画画的吗?我们更需要思考!“呵呵。
    如果老师说应该注意构图的和谐、完整,学生心里会说:”难道构图就必须象你说的那样古板?“呵呵。
    如果老师看了图以后对你不十分关心,却对别的同学情有独钟,你会很容易产生反感,却不知道你的图根本没法看,或者一看就知道基本功很差,很少练习,”不可教也!“
    当年有一个老师在大二的时候对我们说:”你们不要过分地研究什么理念的创造,你们的阅历太浅“,结果我都能听见几乎所有同学的心声:”算啦吧您!你笨以为我们也笨?!“呵呵,这就是差异。现在毕业十年了,我还是在每天思考建筑的内涵,而且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呢。
    反过来,大学老师也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心态。
    由于传统的命令式的高中教育,导致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不敢与老师交流,而老师又不好”腆着脸“和学生交流。结果课堂上往往气氛沉闷。其实老师也不舒服。有的老师就说过:”现在带设计怎么跟监考似的?“
    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很勤奋地走到了今天,而且以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学生不努力练画、练字、看书,不提出大量问题,老师也会觉得很难办:又不能逼着你练啊,到底这里是大学呢。
    第五:建议
    1、建议每天至少画一张速写,而且风雨无阻。简烦无所谓,风格找你认为好学的入手。保证你3个月后见效果。那时你就可以练色彩速写了。等你已经习惯了画画的时候(半年左右),你会自然发现自己对建筑有点感觉了。千万别相信某些高年级老大哥所说的”以后都是电脑,手画没用“的胡说八道。
    2、建议先入为主地认为带你设计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而且很有水平。以这种心态去尊重老师,大量地提问题,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解决与老师的交流的问题。千万记住。要抢老师,不要等老师。要事先准备问题清单。
    3、建议保证图面的整洁及构图、字体,以引起老师的好感。记住:大学老师不是高中老师。
    4、三年级开始以前不要着急学电脑。我曾经试验过,培训画建筑效果图,即使是AUTOCAD、3DSMAX、PHOTOSHOP全部与效果图有关的技术,15天内也能保证不懂英语不懂电脑的人届时成功做出很有质量的效果图,30天则连施工图、LIGHTSCAPE、室内效果图、漫游动画、动画后期合成都搞定。可惜多数人停留在传统思维上不相信而已。
    5、课程作业周期如果是6周,不论多累也要在第一周就拿出3-5个”临摹方案“,第二周再拿出修改过的3-5个”临摹方案“,目的是熟悉项目及涉及事项。第四周无论如何定方案,第五周进行上板演习,第六周正式上板!平时练习与本项目有关的彩色效果图、配景临摹。
    第六:建筑学方案设计人才的培养成功率很低。
    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毕业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放弃了方案设计,而是以施工图为主或以行政工作为主。因此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将来必然是方案设计与投标的高手。那将造成毕业后初期的另一次沉重打击。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时代没有充分地勤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晚。怕的是不自信!
    • 0
  • q1787846
  • 2012.08.20 12:11
    我想说,这是个好帖
    • 0
  • LIAR
  • 2012.08.20 14:16
    好贴好贴~~
    • 0
  • LIAR
  • 2012.08.20 14:3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的哈。
    • 0
  • zinedineAya
  • 2012.08.20 15:37
    好贴,顶起!
    • 0
  • clarence
  • 2012.08.20 16:26
    希望在专筑能够找到答案
    • 0
  • 蒯鼎
  • 2012.08.20 17:50
    clarence 发表于 2012-8-20 16:26
    希望在专筑能够找到答案

    恩恩,觉得专筑网真是很给力啊~~势头很猛~~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