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TempleFair)作为中国传统世俗空间和生活景观,是老北京历史、民俗、商业、手工业聚集的场所,也是历史城市的商业和文化运作的重要模式。白塔寺庙会作为北京八大庙会之一,每月定期开市,历史悠久、价值突出。旧城空间的优势在于高密度、混杂、生活气息,而问题同样来自于此。
传统庙市是什么样的?庙市场所和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中国的庙市空间现状如何?我们能为复兴传统庙市做出怎样的努力?建筑师在庙市空间复兴中的角色是什么?国外是否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带着这些问题,专筑网小编受邀参加了9月29日在西城区阜内大街北新书局由爬山虎工作室主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旧城文化论坛—庙会空间》,听设计大咖探讨庙会空间与旧城文化研究,见证旧城更新中的建筑师行动。
依托于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一国际化设计交流平台,致力于以白塔寺街区为代表的北京旧城再生计划的研究,此次“庙会空间”论坛邀请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徐磊先生,研造社建筑事务所张弘先生,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青山周平先生,北京原本营造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朱起鹏先生,中国庙会的社会史研究专家岳永逸先生,建筑师、产品设计师和城市研究者王冲先生,北京林业大学规划教研室讲师徐桐先生,绘造社创始合伙人李涵先生,以及爬山虎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贺鼎先生参与主题演讲和嘉宾对谈。
活动开始前,小编在微微细雨中寻访了白塔寺这个清幽宁静的街巷,寻访这个代表着北京旧城区的前世今生。
论坛活动上半场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爬山虎工作室联合创始人王蔚博士主持,四位嘉宾分别就庙会空间与旧城文化研究进行了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岳永逸先生首先做了题为《旧京的庙会与庙市》的主题演讲,追溯了北京庙市文化的传统和历史,为大家铺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庙会与庙市发展演变的图景。
专筑网的老朋友,原本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朱启鹏先生以大量的珍贵资料、详细的实地调研,为大家呈现了北京庙会的最后模型:历史城区的“宏恩观现象”,详尽描绘了宏恩观从寺庙到工厂到市场再到一个旧城的shopping mall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记录了可能稍纵即逝的庙市文化现象。在他的演讲中提出在现有旧城改造中偏于强调保留旧建筑本身,而人的活动的痕迹被磨灭的现状,呼吁留住真正记录人的生活的建筑。
建筑师王冲先生针对中国多数庙会过分商业化、趋同以及管理不善等现状,做了“庙会在日本当代高密度都市空间的适应性策略”的专题演讲,以大量丰富的图片资料,介绍了日本的庙会文化、庙会组织情况,借他山之石,为我们传统庙会的复兴提供了借鉴。
论坛下半场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爬山虎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杜頔康主持,嘉宾们对旧城更新中的建筑师行动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徐磊先生为与会者介绍了“隆福寺地区复兴提案”,强调公共空间应该具备聚会功能,能使人们快乐。通过对提案的介绍,徐磊先生为我们展现了如何使隆福寺成为兴隆、幸福的快乐空间。他同时也提出了,空间权属不明确,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空间的真正感情,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研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北京首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及合伙人张弘先生介绍了专筑网也曾报道过的紫禁城红墙茶室的设计过程,与大家分享了“历史城市传统空间的现代公共性策略”。在项目设计中,建筑师既考虑到了太庙城墙的还原与保护,也为周边居民留出了足够的采光条件。也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提出了“从太庙变成劳动人民文化宫,人民的文化生活真的丰富了吗?”的思考。
来自日本的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青山周平先生以大杂院改造实践为例,分享他在北京旧城区改善中的经验。在他的设计中,以不牺牲传统住宅中生活的融洽关系为前提,长于狭小空间的改造利用,强调多功能的空间复合利用,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利用、使用感受、采光等,以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使用者自发改造和空间的高度利用。并提出了从成片改造的政府行为模式转变为单点自发改造的模式的尝试。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东京大学城市保护与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徐桐先生做了题为“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的角度看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国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经验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历史沿革,为我们梳理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脉络,介绍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社区居民、使用者、产权人参与、评价的做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爬山虎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贺鼎先生通过景德镇月山何家的保护改造案例,与大家探讨了转变中的建筑师身份与建筑师寻乡。
主题演讲后,嘉宾与来到现场的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