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在每筑建文的读者中,很多人都熟悉和喜爱何镜堂院士的作品。近日,何院士在国外的首次作品展将于2016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在威尼斯建筑大学CA’TRON校区展出。此次展览经过近一年的策划与筹备,在何院士众多项目中挑选出十个极富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涵盖博物馆、纪念馆、大学校园、旧城改造等多种类型。作品的规模尺度、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此外,展览开幕当天,将有一场精彩的中意建筑师主题报告为这次展会提振声势。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张图片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展览开幕论坛
时       间:2016年10月10日 下午14:00 ~19:30
地       点:威尼斯建筑大学 特隆宫二楼大厅

活动流程:
14:00~ 14:15 安吉拉· 维特西教授致欢迎辞;策展人马里诺·福林教授发言
14:15~ 15:30    何镜堂院士专题演讲《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
15:30~15:45 咖啡茶歇
15:50~18:00 圆桌论坛:在变化的世界中设计

主持人:马里诺·福林教授、齐珂理教授

论坛特邀嘉宾:
-  朱剑飞教授  |  墨尔本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墨尔本设计学院
-  冯仕达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学 建筑学院
-  奥尔多·艾莫尼诺教授  |  威尼斯建筑大学
-  罗伯塔· 阿别罗教授  |  威尼斯建筑大学
-  安吉拉· 维特西教授  |  威尼斯建筑大学
18:00~19:30 展览开幕仪式

" PLACE,  CULTURE,  TIME"
He Jingtang: Design for Drastically Changing China
Opening Activites


Time: 10th October, 2016 / p.m.14:00~19:30
Place: First floor, Ca’Tron, Iuav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14:00~ 14:15    Welcome words by Prof. Angela Vettese, Introduction by Curator Prof. Marino Folin
14:15~ 15:30    Lecture by Prof. He Jingtang, title: “PLACE,  CULTURE,  TIME—Design for Drastically Changing China ”
15:30~15:45 Coffee and tea break
15:50~18:00 Round table face talk: “Design in a Changing World”
Moderators: Prof. Marino Folin and Prof. Paolo Ceccarelli
Invited scholars:
-  Prof. Jianfei Zhu   |   Melbourne School of Design,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Building and Planning,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Prof. Stanislaus Fung   |   School of Architecture,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Prof. arch. Aldo Aymonino   |   IUAV University
-  Prof. arch. Roberta Albiero   |   IUAV University
-  Prof. Angela Vettese   |  IUAV University
18:00~19:30 Opening ceremony

主讲人  |   Keynote Speake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张图片
何镜堂  |  He Jingtang
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获得多项大奖,并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他尤善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胜利纪念馆、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大厂民族宫、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

He Jingtang, architect, professor, doctorial supervisor,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s now the Honorary Dean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and the President and Chief Architec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UT (ADRISCUT). He has been long engaged in architecturedes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ed the architectural theory of Two Concepts(holistic and sustainable concepts) and Three Features (place, culture andtime). He has been pursuing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unded an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the design practices,teaching and research. He has directed a great number of award-winning design projects that are highly influential in China and published over 100 academic papers.  He’s particularly apt at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ultural, expo and academic buildings and the campus planning. The design projects he directed include China Pavilion in the World Exposition 2010 Shanghai, Expansion of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Victims in Nanjing Massacre by Japanese Invaders and the Victory Memorial, , Tianjin Museum, Yingxiu Epicenter Memorial Hall, Qian Xuesen Library, Museum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Mausoleum of Nanyue King, Exhibition Hall of Evidences of Crime Committed by Unit 731 of the Japanese Imperia Army (Unit 731 Museum (New)), Dachang Palace of Nationalities,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Hengqin Campus of University of Macau etc.

策展人  |  Curato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3张图片
马里诺·福林  |  Marino Folin  
马里诺·福林,建筑师,1944年出生于威尼斯,1968年完成学业;1972年至1982年,任职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系城市和地域分析专业教授;1982年起,任职威尼斯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全职教授;1988年法国城市学院—Paris VIII客座教授;199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汉斯·霍莱因总策展),意大利馆策展人;1991年至2006年,任职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2006年至2012年威尼斯基金会副主席。2006年至2013年威尼斯大学基金会主席;2013年至今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2015年任米兰世博会威尼斯展科学委员会协调员;现任“威尼斯2000”基金会主席,米兰三年展董事会成员,国际环境科学学院创始人。

MarinoFolin, architect, born in Venice, 1944. Graduated in 1968, became professor of“City and Territory Analysis” at the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inVenice (IUAV) in 1972; since 1982 full professor of Town Planning; and in 1988,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 Francais D’Urbanism - Paris VIII. Between1991 and 2006, he has been Rector of the IUAV University.MarinoFolin was Curator of the Italian participation at 6th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Venice Biennale in 1998 (Hans Hollein Director). Amongst others, he has been a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Milan Triennale, founding member of the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AES); and since 2006,President of IUAV Foundation (-2013), Vice President of Fondazione Venezia(-2012), and the President of Venezia 2000 Foundation. Currently, he is theCoordinator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Venice's exhibition at the coming2015 Expo in Milan, and, since 2013, President of EMGdotART Foundation.

特邀嘉宾  |  Invited Scholars
(按发言顺序 Iisted by speech orde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4张图片
齐珂理  |  Paolo Ceccarelli
齐珂理,国际知名的城市规划、历史城市保护及发展研究专家,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城市分析和城市规划专业终身教授,城市区域和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建筑和城市设计实验室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方性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委员会主席 。曾任威尼斯建筑学院院长,费拉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在美国MIT、UC Berkeley、圣克鲁兹大学任客座教授,是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从1960年代开始在意大利、法国、美国、古巴、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巴西、智利、阿根廷、中国、越南以及其他世界各国从事城市历史中心和遗产保护及发展项目。齐珂理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中意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双主席之一。

Prof. Paolo Ceccarelli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expert on urban planning,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in historic cities. He is Professor of Urban planning and Analysis in University of Ferrara, Director of CRUTA (Center for Urban Regional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hairman of ILAUD,(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UNESCO Chair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for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 was the former dean of IUAV in Venice, and of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in University of Ferrara for a long time. Also, he was visiting professor at MIT, UC Berkeley and Santa Cruz University, visiting scholar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Waseda University. From the 1960s onwards,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Italy,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Cuba, Ethiopia, Libya, Brazil, Chile, Argentina, China, Vietnam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Prof. Ceccarelli is one of the co-chair of Sino-Italian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5张图片
朱剑飞  |  Jianfei Zhu
朱剑飞,天津大学和伦敦大学毕业,1994年伦敦大学院(UCL)获博士学位,从此开始学术生涯,研究建筑理论与历史,主要以跨文化比较方法和社会政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建筑课题。他研究了明清北京的政治空间,近现代中国建筑历史的重要节点,视觉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形式与政治的关系等课题。他出版了英文专著ChineseSpatial Strategies: Imperial Beijing(Routledge2004)和Architectureof Modern China (Routledge2009),以及多篇著名文章,包括‘Criticalityi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ournalof Architecture, 10/5, 2005)和‘Empireof Signs of Empire’ (HarvardDesign Magazine 38, 2014)。他受邀在世界各地做了70次演讲,演讲机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伦敦建筑联盟、伦敦皇家艺术院,以及香港、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的各建筑院校。他目前任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JianfeiZhu studied architecture at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and Bartlett School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Obtaining a PhD at UCL in 1994, he embarked on anacademic career, focusing on theory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with a focuson China in a comparative and socio-political perspective. He has worked onspatial politics of imperial Beijing, critical moments of modern Chinesearchitecture, issues of vision and form, and relations between ‘form’ andpolitics. He is the author of Chinese Spatial Strategies: Imperial Beijing (2004) and 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 (2009), both byRouteldge, and many papers including ‘Criticality in between China and theWest’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10/5, 2005) and ‘Empire of Signs of Empire’(Harvard Design Magazine 38, 2014). He has delivered 70 public lectures atinstitutions such as MIT, GSD, AA,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and architectural schools in Hong Kong, Nanjing, Shanghai, Hangzhou and Beijing. He is currently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6张图片
奥尔多•艾莫尼诺   |   Aldo Aymonino
奥尔多•艾莫尼诺,是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全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与城市设计”。他的诸多项目和学术研究成果广泛见于意大利及国际的各大重要建筑期刊,并参与了众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包括柏林、伦敦、多伦多、纽约、罗马等。他曾于许多意大利及国际的著名建筑学府讲学,包括里昂、苏黎世、代尔夫特、多伦多、圣保罗等。

AldoAymonino is Full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 where he teach"Design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Arts.Many of his project and essays were published in the most importantarchitectural reviews in Italy and abroad. He had expose his work in many exhibitionsin Berlin, London, Toronto, New York, Rome etc. He gave lectures on his work inmany University in Italy and abroad (Lyon, Zurich, Delft, Toronto, SaoPaulo, etc.).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7张图片
冯仕达  |  Stanislaus Fung      
冯仕达,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及硕博学位课程主任。此前,他曽任职于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冯教授曽就澳大利亚建筑、中国当代建筑以及中国园林史等研究专题发表论文,关于他的最新的工作成果可参见《牛津汉学书目·园林部分》:《日常亚洲:变化世界中的可能性》(Erwin Viray编,东京,2015)、《建筑学报》(2016),以及《思考当代景观》(将于2016年十月由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出版)。

StanislausFu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MPhil-PhD programme in the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viously he was appointed in the Universityof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and in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Professor Fung has publishedwidely on Australian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Chinese garden history. His recent work can be found in Oxford Bibliographiesin Chinese Studies, in The Asian Everyday: Possibilities in the Shifting World(ed. Erwin Viray, Tokyo, 2015) and Jianzhu xuebao (2016). A new essay forThinking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ed. Christophe Girot & Dora Imhof)will be published b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in October 2016.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8张图片
罗伯塔• 阿别罗   |    Roberta Albiero
罗伯塔• 阿别罗,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副教授。她1992年毕业于威尼斯,  师从意大利著名建筑师ArrigoRudi和普利策建筑奖得奖者Eduardo Souto de Moura,并于米兰理工大学取得城市与建筑设计博士学位。现于建筑与文化硕士课程中,在可持续环境工作室内主持建筑设计的教学。她是一位研究20世纪意大利建筑学的作者,目前正研究地中海城市的可持续建筑,研究成果通过设计、竞赛、奖项和论文被广泛认可。

RobertaAlbier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sign at the University IUAV of Venice. She graduated in 1992 in Venice with Arrigo Rudi andEduardo Souto de Moura. She obtained the Phd in Urab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at the Politecnico of Milan. She currently teache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idethe Atelier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ndCul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holds an intensive summer workshop. She is theauthor of studies on Italian architectur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he iscurrently conducting research on models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for the Mediterraneancity. These researches through design and in competi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with awards and reports.

何镜堂院士在国外的首次作品展也将于2016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在威尼斯建筑大学CA’TRON校区展出。此次展览经过近一年的策划与筹备,在何院士众多项目中挑选出十个极富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涵盖博物馆、纪念馆、大学校园、旧城改造等多种类型。作品的规模尺度、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以下为十个展览作品的简介。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9张图片
中国馆
中国馆作为国家形象的象征,我们力求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既中囯又现代。

中国馆承载着“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文化主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演绎。在建筑形式上,国家馆架空33米,悬挑达49米,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它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文化的“东方之冠”。 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在景观设计上,屋顶平台是27000平方米屋顶花园,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在技术设计上,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主体建筑架空悬挑,有利于通风遮阳;采用一系列节能技术,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0张图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我们将情感的体验与建筑形式紧密地结合,营造场所精神,叙述场地故事。
这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而在“万人坑”遗址上建设的纪念馆。我们不仅仅设计建筑,更是营造充满情感力量的纪念场所。结合地形设计,隐喻折断军刀形状的建筑群形成完整的叙事空间:新纪念馆作为序曲,呈现史实;死亡之庭作为铺垫,酝酿情绪;“万人坑”遗址、祭场和冥思厅作为高潮,震撼心灵;和平公园作为尾声,寄托希望。雕塑、粝的碎石、倾斜的墙面与缓坡、狭长的水池等一系列充满象征性的建筑要素给予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纪念情感逐层展开。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1张图片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
以植根于大地的地景式建筑表达“大地的纪念”的主题,营造一个自然、平和、静谧的纪念场所。
纪念馆位于地震遗址高于城镇近60米的山岗上,将最主要的建筑体量嵌入到当地独特的山地景观,低俯的姿态与地形紧密结合。以流水、地殇、崛起、希望为主题的四个庭院,分别以水、石、树、光为构成要素营造场所精神。设计将空间序列的组织、场所精神的营造与展览的主题内容形成密切关联。人们在空间的下沉上升、开合、收放的节奏中,情绪由凝重、悲伤逐渐走向舒缓、希望。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2张图片
玉树博物馆
建筑被置于城市关键节点,以高昂的姿态体现藏族文化特征,重塑城市公共生活中心。
玉树博物馆是震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基地位于三条河流和主要道路交汇的城市核心地带。建筑以高耸的圆台式形体作为城市两条轴线的焦点,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地标。围绕圆台设置了开放的院落,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越、逗留,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博物馆从玉树著名的经幢、坛城等藏族建筑中提炼要素,在形式、空间及细部设计中展现出传统藏族建筑特色。圆台形成了藏族文化神秘的纪念性场所。逐渐收窄的墙体加强了藏式台地建筑的意象,门窗展示了传统藏式民居的韵味,粗犷的横向外墙材料向传统的片状石材叠垒致意。蓝天、日光成为建筑中独特的展品,呈现青藏高原特有的气息。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3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
这是一个圣殿式的文化中心,它将伊斯兰炫丽灿烂的文化以及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这是一个家园般的文化中心,它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穆斯林族群提供了一个心灵栖息的场所。
大厂县是邻近北京的一个穆斯林族群聚居地。当地为复兴穆斯林族群的伊斯兰文化,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兴建大厂民族宫。建筑总体布局采用“天圆地方”的形式表达中华文化。以传统的清真寺为原型,用微妙的方式来演绎清真寺的空间结构:四周环绕的拱券从下到上逐渐收分形成优雅的弧线。筑影相映,拱券更显灵动。建筑的穹顶将伊斯兰符号进行抽象和转译,以一系列花瓣状的壳体构成穹顶,创造性地将内部空间变为半室外的屋顶花园,融合了阳光、空气和绿色。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4张图片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建筑的形式运用现代主义的构成原则,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传译2000 多年前的历史内涵,寓传统于创新之中。
博物馆以2000年前的南越王墓遗址为核心,建筑顺应基地原有陡坡地形,因山就势,拾级而上,将展馆、墓室及扩建展室这三个不同功能的空间,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古今对话的张力。造型参照汉代石阙,庄重雄劲。主入口位于厚重石墙之间充满天光的一道缝隙,虚实构成强烈对比,建筑以墓室结构材料的红砂岩为主要材料,并在石阙上雕刻南越文化浮雕,将艺术与建筑结合,既诠释汉文化内涵,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5张图片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
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白板式的规划抹去基地所有的特征。然而,我们将地形被作为不可替代的基因。山丘、池塘、绿树成为珍贵的要素,建筑牢牢地根植于场地之中。
将基地中的丘陵设计为山顶公园。建筑群落顺应地形,层层叠叠地置于山谷中。采用重庆传统建筑手法,根据地形的起伏,建筑采用接地、架空、悬挑等多种方式,形成灵活多变的建筑底层空间。设计对原有池塘进行改造,形成大小不一、层层跌落的水体景观。院落空间面向河流,使河流景观与校内景观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在一起。尽可能保留原有植物,营造自然、生态的校园环境。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6张图片
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面对旧新、小大尺度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混杂的状态,建筑与不同的肌理建立对话,缝合碎片。它既包容当代生活,又关照历史延续,成为城市有机生长的独特印迹。
毗邻而立的传统建筑成为新建筑形态的源泉。布局水平舒展,形成层层递进的多个院落。借鉴传统的“水宅园”的方式,一系列单元式展厅布置两侧,以水庭为核心。展厅之间营造庭院,虚实相间。建筑外表皮通过石材的切割,形成与传统街区青砖尺度相匹配的细密横向线条。建筑形式蕴含着全面的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充分考虑建筑通风、釆光、隔热、防潮及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太阳能利用和机电智能化管理,达到国家绿色设计的最高标准。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7张图片
广州市解放中路旧城改造项目
老城肌理、原住民、历史记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是否必然被商业化的摩天大楼所取代?我们尝试另一种方式复兴旧城:关注居民需求,改善社区环境,延续旧城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项目位于旧城中心,毗邻传统商业区,拥有传统的城市街道肌理以及历史价值的建筑,但是环境杂乱、交通不畅。改造方案维系原有社区,局部拆除破败建筑,新建筑布置在保留建筑周边,组成完整的街巷体系。街区开放空间联通,首层设置商业功能,住宅设在二层绿化平台之上,提升居民休闲交往环境,激活社区公共生活。建筑体量化整为零,形成一系列有韵律、凹凸有序的小开间,融入旧城语境。吸收传统民居梳状布局和骑楼街特色,充分体现地域气候特色。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8张图片
何镜堂院士工作室
经历10余年的时间,我们将荒废的历史建筑改造为我们的工作室。它是历史建筑的重生,是地域建筑的理想典范,是我们眷恋的精神家园。
1980年前,这里曾是大学教授的别墅。在相当长时期里,这里缺乏维护修缮。从2005年起,我们对这一街区10栋废旧建筑逐步改造。设计尽可能保持其外观和布局,改造内部空间,嵌入少量新建筑。结合地形起伏,组织空间序列。它既保持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又容纳全新的功能。工作室充分适应岭南湿热多雨的气候,强调通风和阴凉。建筑群落与景观相互交融,通透的玻璃盒子、轻盈的连廊、茂盛的树木和灵动的鱼池,构成通透、开放、幽静、舒适的岭南园林。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19张图片
请持续关注最新展览消息Please follow us for latest news of the exhibition

主办单位  |  Organize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0张图片


协办单位  |  Co-organize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1张图片

赞助单位  |  Sponso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2张图片


特别支持  |  Special Support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3张图片


视觉设计  |  Visual Design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4张图片


合作媒体  |  Associated Media(排名不分先后 |  No Particular Order)


何镜堂工作室首次国际作品展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展讯预告第25张图片
另外特别感谢中意设计交流中心佛罗伦萨基地、每筑建文、悉溪环宇建筑空间、建筑学院、在库言库、专筑网、《A+》建筑专刊、非常设计师网、设计物语、北京构筑空间文化传媒(排名不分先后)等机构和网络平台的大力支持。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展览 (556 articles)


展览空间 (247 articles)


何镜堂 (13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博物馆设计 (46 articles)


校园建筑 (11 articles)


旧城改造 (20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