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AIM Competition
                                                                                         
地域和空间建造之间的关系

背景

5.12汶川大地震使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教学楼损毁,学校迫切需要重建。

孝泉是一个人口四万左右的镇,位于德阳西北面,紧邻绵竹,也是受地震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项目的设计工作始于2008年六月受重建捐助方委托前往震后的孝泉镇进行实地考察。建设内容包括18个班的教学楼、各种活动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共8800多平米。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张图片

孝泉镇上的房子或倒塌,或开裂成了危房。镇上的房子高度基本为两到四层,街道大多五六米宽,街道的格局转折而富有变化,具有历史古镇自然生长的城镇空间特征。

小学原教学楼遭地震破坏后已拆除。重建选择了新校址,位于相距不远的一条老街上,校园占地面积16826平方米,比原校址稍小,但需要容纳更多的学生(约900人)。 思考

孝泉民小项目的重建资金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社会各方捐助,建造将由德阳当地的施工单位来承建,而非全由外部地区输入。

同时新的孝泉城镇规划的定位要求强调孝泉的历史古镇特征。这些外部条件促使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项目与地域的内在联系。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张图片

项目的设计思考从建筑最根本的两个问题出发:空间和建造。 空间

传统的学校由于老师少学生多往往是以管理的便利为核心来考虑建筑格局(这个小学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局面当然与教育财政的投入有关),往往形成集体性、监狱式的空间。

我们在考虑空间时,则更多从儿童个性的视角出发,尝试通过创造多样的、分散的和有趣的建筑空间去鼓励小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因为小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

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特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普通分班教室区、音乐美术等多功能教室群和室外运动场。给课内课外的多种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3张图片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4张图片

设计考虑空间的另一特征是校园做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复杂性及其与历史的延续性,我们对新纪念物式的建筑造型之宏大叙事毫无兴趣。

我们没有把学校仅仅视为一个建筑,而是将校园理解为一个微型城市,它微缩了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小社会。

设计因此营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阶等,这些多样化的场所一方面给小学生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趣的空间体验,试图激发小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去释放个性。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5张图片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6张图片

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空间在尺度上和形态上都与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将有效地延续对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

我们希望基于自然生长形成的孝泉镇所特有的自下而上式的空间复杂性在建筑中得以呈现,并给予个体更多的环境选择,而不是大刀阔斧地借重建之机将原来的城市肌理粗暴地抹去。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7张图片

设计在校园布局上将主体建筑布置在整个场地东侧,靠近位于老街上的校门;西侧为运动操场(这里为震后的临时板房教室占据,这样布局也可避免建筑施工对上课的影响);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8张图片

南侧新建宿舍楼与原有宿舍楼形成新的生活的院落,食堂则布置在西南角,与原有厨房结合在一起。

主体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东侧部分包括两栋基本教学楼和老师办公楼;西侧部分包括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等多功能教室群。

东西两部分的中间则是一条横贯南北又轻微曲折变化的连廊将所有功能区联系起来,我们称之为“脊椎”。脊椎既是交通、交流的空间,又起到导风和遮阳的作用。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9张图片

东侧基本教学楼和老师办公楼的建筑高度为三层,主要考虑庭院适合儿童的尺度比较亲切,避免建筑过高带来的压抑感,且有利于疏散。两栋基本教学楼之间的庭院正对着校园主入口,形成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空间。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0张图片

西侧的多功能教室群的形态高低错落,如同一个微缩城市,形成了如街巷、台阶、檐廊、庭院等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教室楼和运动场之间的过渡地带。

校园中原有的两棵大树被保留,一棵将近20米的皂角树成为正对核心庭院和大台阶的景观,大台阶既是联系教学楼和操场及食堂的通路,又是多种活动的场所,台阶上的游戏、读书、集体照相、看比赛等。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1张图片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2张图片

大台阶下面是社团活动室,其南侧是一个游戏廊,内部有几个大小不一的角落,上面的天窗与大台阶联系,这个小空间促发了很多的儿童活动:写作业、踢毽、捉迷藏等,建成后学生非常喜爱,被称为“石屋”。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3张图片

通往操场的街巷空间一侧的阶梯教室墙面上的窗洞通过充分利用墙厚而处理成凹入的“儿童家具”,可容纳很多偶发的儿童集体游戏活动,使得这一空间并非仅仅是通过性的。这些错落的窗洞在室内则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4张图片

中间的“脊椎”是一个联系所有功能的长廊,其朝向操场一侧用连续的一米进深的混凝土立柱序列形成一个三层通高的柱廊空间,遮挡西晒的同时,创造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视觉层次。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5张图片

三部直跑楼梯联系上下楼层,几个“连桥”穿越高空间将二三层的走廊和美术教室、自然实验室、大台阶、以及屋顶平台相连。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6张图片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7张图片

一层在柱廊与楼梯之间设置了条形的水池,使空间更为活跃。在水池里观鱼也称为学生最喜爱的课间活动之一。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8张图片

老师办公楼的一层是阅览室,其南侧设计了凹入较深的细窄长窗户,为了遮阳并避免外面操场打球碰撞玻璃,内部则形成阅读的角落。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19张图片

食堂的设计考虑到通风和光线的需要,做成一个中间有内院的方形体量,与原有的厨房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内聚的坡屋面使庭院尺度相对亲切,在内部则形成了由高到低尺度变化的空间,竹吊顶加强了这一空间内聚的印象。

立面窗户的设计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体尺度并与之相呼应,视线、通风、遮阳分别在不同高度解决。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0张图片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1张图片

建造

我们在这个项目致力于实现一个高度本地化的建筑过程。回应本地气候,对本地材料、工艺的充分利用,采用本地适宜的建造手段等构成了建造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设计主要利用的当地材料包括页岩青砖、木材、竹子等,地震后砖作为基本建材在灾区非常紧缺,所用的砖来自于德阳附近的数个砖窑,每一批质地都略有不同。恰好由于建筑体量分散,用在不同体量上也还比较自然,且可分期施工。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2张图片

木材加工则在孝泉很有历史传统,有很多资源可用,门窗采用实木门窗,固定扇为玻璃,开启扇为木头,立面效果整齐干净。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3张图片

竹子也来自当地,主要用在外墙面及吊顶,起到隔热和视觉丰富作用。此外地震后回收的旧砖也用于景观工程中的地面和座椅等,使其象征性地参与到重建中获得再生的意义。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4张图片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体系,外露的梁柱和混凝土墙体以清水方式处理,填充墙为外层清水砖墙和内层保温砌块的复合墙体。
上述元素在主体建筑立面上均清晰体现出其交接关系,反映出建构体系的逻辑。

“脊柱”让这座灾后学校重现生机,与小镇浑然一体第25张图片

因此进行重建工作的建筑师应该去透视这一因灾难而呈现的社会剖面,思考建筑与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更深层意义上的关系,让重建的建筑活动真正对当地的社会重建有所作用。

项目地点:四川德阳孝泉镇
项目功能:教学楼、多功能教室群、办公、学生宿舍、食堂等
业主:孝泉民族小学
设计单位:迹·建筑事务所(TAO)
主持人:华黎
设计团队:华黎、朱志远、姜楠、李国发、孔德生
重建社会捐助方: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项目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
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设计时间:2008-2009
施工时间:2009-2010



350d537cde0afe60059e03ffc4b623f1.jpg (349.37 KB, 下载次数: 832)

350d537cde0afe60059e03ffc4b623f1.jpg

ffb6db5ff9c14303a3973de200480c25.gif (419.17 KB, 下载次数: 1059)

ffb6db5ff9c14303a3973de200480c25.gif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2 articles)


AIM Competition (37 articles)


建筑 (13690 articles)


教育建筑 (903 articles)


学校 (306 articles)


地震 (15 articles)


微型城市 (4 articles)


空间体验 (5 articles)


光影效果 (1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