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由专筑网逸希编辑

覆土建筑常以土、石、木等作为原始建筑材料,以拙朴之态掩映于大地景观之中并与自然相依,覆土建筑在自然的包裹下隐含流动,所有元素都同时存在于个性和持续共生的状态之中。其空间形式通常分为三种,即下沉式、靠崖式以及独立式。下沉式覆土建筑整体或大部分墙体位于地下,设置中庭以满足采光与通风的需求;靠崖式覆土建筑通常设置在斜坡或者山坡上,土质覆盖建筑屋顶与墙壁;独立式覆土建筑则是全部位于地面以下。

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多个覆土建筑案例,它们在生态与景观方面优势显著,覆土建筑生于土,归于土,作为自然的延伸,消隐于大地之中,大地滋养万物,万物回归大地,接纳、滋养,如此以往,循环往复。


一、水岸佛堂/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设计从建筑与自然的关联入手,利用覆土的方式让建筑隐于土丘之下并以流动的内部空间彰显出自然的神性气质,塑造树、水、佛、人共存的具有感受力的场所。

为了保留河畔的树木,建筑形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五个分隔而又连续一体的空间。五个“分叉”代表了出入、参佛、饮茶、起居、卫浴等,共同构成漫步式的行为体验。建筑始终与树和自然景观保持着亲密关系,覆土成为土地的延伸,仿佛树荫之下天然形成的“山丘”。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同时延伸至材料层面,建筑墙面与屋顶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一次成型。设计利用空间、结构、材料等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人与建筑都能在稀松平常的乡村风景中重新发现自然的魅力,与自然和谐共生。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5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二、贝斯基德山住宅 / Medusa Group

住宅如同小山坡一般,隐匿于绿植之中,面向贝斯基德山峦。为了不影响他人的视野,覆盖草皮的住宅清晰地勾勒出周围山脉的景色,人们可以在住宅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上看到景色的映像。项目顺应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的痕迹,与道路之间没有围栏相隔。基地内除了原有树木,还种有一些植物,住宅的体型狭长,使其能够融于地形与环境、消隐于景观之中。住宅空间由私人区域和几间客房组成,其中私人区域包括书房、娱乐休闲场所和水疗室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住宅会生锈,并被厚厚的植物覆盖,掩映于自然景观之中,其简洁的材料和形式既引人入胜又宁静祥和,既优雅又舒适。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6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7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8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三、夯土墙建筑 / Luigi Rosselli Architects

该夯土墙覆土建筑生于土,取于土,归于土,长度约230米的夯土墙沿着蜿蜒的沙丘边缘而建,包围着12个当地建筑,还建造出能够提供短期住宿的小旅馆。它们避开了炎热的阳光,波纹状的薄金属材料使得建筑能够自然降温。带有当地乡土气息气质的材料和植物引发人们的共鸣,更是展现独特的乡土情怀的窗口。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9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0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1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四、NCAVED住宅 / Mold architects – lliana Kerestetzi

住宅采用覆土建筑的形式,创造出一个与山体融为一体的庇护所。建筑师运用矩形网格,在倾斜的场地上生成了一个三维的“棋盘”,“棋盘”中包含了所需的生活空间以及分隔不同空间的实体部分,形成清晰的虚实对比,使建筑整体呈现出轻盈的上升感。

干石砌成的纵向墙勾勒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轮廓,形成住宅的垂直边界,将游客的视线引向海平线。横向的墙体由玻璃制成,与坚固的纵向石墙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玻璃幕墙几乎与建筑的宽度等长,前部幕墙完全向东敞开,而后部幕墙则与山体一起围合出室内花园,将阳光与空气引入住宅之中。平缓而流畅的外部楼梯巧妙地将人们引入住宅内部,使隐藏于山体之下的空间像序幕一般缓缓揭开,映入人们眼帘。木制格栅形成的外立面在地板上形成有趣的光影,增强了建筑的轻盈之感,赋予了建筑动感,使住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2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3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4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5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五、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 BIG&Kossmann.dejong+Rambøll+Freddy Madsen+KiBiSi

博物馆保留了历史建筑结构,原有的旧码头成为了一个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庭院,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博物馆由旧混凝土船坞改造而来,设计建造期间经过了考古学家的细致勘察和航天器设计师的精准计算。陈旧的结构既脆弱又坚硬,新桥梁则轻盈而优雅,旧船坞为博物馆提供了内部立面,成为当地居民一处地面之下的全新公共空间,即便在地面上看不见也能吸引游客。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6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7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8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六、衢州体育公园 / MAD

衢州体育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土建筑群。

设计将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公园中的建筑打破传统体育场凸显结构力量的方式,而将其转化为一种更内在、含蓄的美。建筑内外处处与自然相接,身处其中的人们沉浸于自然之中,切实感受到被天、水围绕的奇妙与震撼。建筑之内:数座“小山丘”的“峰顶”及“山腰”处,设计了平台或天窗使自然光可以直达室内,也可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覆土建筑绿色节能且贴近人的尺度。建筑之外:人们可沿着“山体”的步道,攀爬“山丘”,与天地对话。设计试图构建出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大地艺术空间,去和天地、和自然山水交流,给现代城市中奔波的人提供一个漫游之地。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19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20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21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隐入尘土 ,归于大地,不止于建筑。第22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那就从土里来,到土里去,混合着泥土的香气,当作是大地的馈赠亦或是与自然共鸣的证明。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453 articles)


覆土建筑 (2 articles)


石材 (682 articles)


木材 (3130 articles)


下沉式空间 (7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39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