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张图片

2024年9月8日,「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上海 」在同济大学正式开幕。展览以「矛盾中的秩序 Order Amidst Contradiction 」为主题,通过六组有对应或对照关系的关键词作为阐释线索,旨在从line+的多元实践中,发掘和呈现一种共性:以设计为创新的奇点,应对环境的变化。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张图片

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桢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鹏为展览开幕致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一如,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任力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Wilfried Wang,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张斌,张·雷设计研究azLa联合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张雷,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及创始合伙人庄慎(按姓名拼音顺序)六位老师担任学术研讨嘉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莫万莉担任学术主持,普利兹克建筑奖执行主席Manuela Lucá-Dazio出席,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YoungBird、designverse设计宇宙创始人葉春曦等多位嘉宾到场见证,与line+联合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孟凡浩、朱培栋共同展开深入讨论。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张图片


PART 01
特邀嘉宾致辞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5张图片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line+设计展的主题是「矛盾中的秩序」(Order)。实际上,无论是学科、专业、还是行业领域,如果要实现新的发展,就要设法消解原有秩序的矛盾和束缚,进而建构新的秩序。设计,尤其是创意设计,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原有秩序的变革。回顾西方,上世纪60-70年代已步入后工业时代,即从开发及再开发的更新(renewal),转向适应性再生(regeneration)及拼贴(collage)。而中国在经历了近五十载的旧改和发展,发达地区和城市也正置身于相似的时代转折点——从过往“破旧立新”的激进变革,转向“因旧而新"的拼贴融合。在此背景之下,Iine+设计展向我们所呈现的,是以创意设计探索一种新秩序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大家正在努力的方向。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6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7张图片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 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line+从创立到今天的六年时间里,我们非常惊讶地看到,他们有很多作品实现,而且类型表现非常多样。在展览的策划期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年轻一辈建筑师的成长,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创造力;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动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行业仍有年轻建筑师,既能够赢得市场,也在学术领域持续探索并创造新的价值。作为建筑评论家,我也从他们身上受到了鼓舞。尽管建筑行业的处境很艰难,但仍有佼佼者可以脱颖而出,保持对建筑的热爱,并把建筑作为终身事业,从中获得能量和自我满足。我们正处于中国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座的嘉宾包括孟凡浩和朱培栋的导师,张雷教授和黄一如教授,这是一种建筑传承的延续;而他们作为实践的先锋者,也会为我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们带来新的启发和力量。在一代代的建筑传承中,我们很期待看到建筑行业在未来会迎来怎样的新阶段。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8张图片


PART 02
陆谦受教席授证仪式


同济大学陆谦受教育基金客座教席教授孟凡浩聘任仪式于同期举办。陆谦受先生(1904-1991)为第一代著名华人建筑师,「陆谦受教育基金」是依据先生遗嘱,以其遗产设立而成,旨在在中国推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学院领导致辞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9张图片

王桢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 \ 教授、博导

陆谦受先生,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前辈教师,以中国银行上海大楼之China Deco风格开创者著称,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谦受教育基金会在陆先生的遗嘱下,致力于为中国现代的建筑教育,以及中国的本土建筑师走向国际化舞台提供更好的平台。今天也恰逢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在参观完整个展览,我有三点很深的感触和启发:一是极具有前瞻性的“破界”工作,他们的实践涵盖了从实验性建筑到商业建筑的广泛类型,以及从艺术装置到综合园区的尺度跨越;二是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在建筑学科面临转型的当下,设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成为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而line+已经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了非常好的衔接;三是空间赋能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内涵多样性的呈现,他们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创造性的系统性思维,既解决了实际问题,而建筑本身又充分反映和承载了文化。我们在此将陆谦受教席授予孟老师,也非常期待孟老师能将实践、研究、教学很好地结合,继续传承与发扬同济大学的建筑力量与中国现代建筑的精神。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0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1张图片

张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 教授、博导

今天我们见证孟凡浩先生受聘陆谦受教育基金教席客座教授,以及line+建筑事务所六周年作品展的隆重开幕。这是陆谦受教育基金首次在我们学院设立教席,也是对同济建筑教育史的一次溯源和一次新的拓展。今天荣任陆谦受教席教授的孟凡浩先生,长期活跃于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的建筑实践一线。通过教席的方式,是将老一辈建筑家的传统精神和当代建筑师的思想经验,一同传递给同济的莘莘学子。这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接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深感荣幸能够与陆谦受教育基金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相信在基金会的支持下,通过孟老师的努力,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建筑人才。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2张图片


答谢致辞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3张图片

孟凡浩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齐聚在同济大学,见证line+六周年作品展的开幕以及陆谦受教席的授证仪式。作为后辈,能够被授予陆谦受教席,我深感荣幸,这不仅是对我职业生涯的高度肯定,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我要向陆谦受基金会表达最诚挚的敬意。陆先生为华人建筑师杰出代表,其精神与成就,激励后辈。感谢基金会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信任,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学平台,同时,高校的研究能力、学术氛围和批判性思考对于一线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互补。当前,设计行业与学科教育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有一个健康良性的行业生态体系,加上踏实求真独立批判的学术研究环境,一定能孵化出真正优秀全面的建筑师。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4张图片

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建筑试验场。我们深知,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复杂环境中,隐藏着诸多挑战与矛盾。三年前,我们做了⼀次回顾总结,提出了「空间赋能」的理念并分享了⼀系列案例,邀请了多位前辈⽼师为我们把脉解惑。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以「⽭盾中的秩序」为主题与⼤家分享⼀个直⾯市场化的中国当代建筑师的真实⼯作状态。复杂中的多元呈现、⽭盾中的张⼒平衡,line+的每⼀次跨尺度、跨类型、跨地域的实践,都是我们对复杂设计挑战的回应,也是我们作为成⻓于中国背景下的本⼟建筑事务所对这个时代的回应。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5张图片
△ 左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王桢栋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孟凡浩
教席合作机构代表YoungBird、designverse设计宇宙创始人 葉春曦



PART 03
新书发布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6张图片

朱培栋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今天能够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line+六周年展,倍感荣幸。作为校友,重返阔别已久的四平路校区,向师长和校友们展示这些年的工作成果,我的内心是既激动又忐忑。六年来,世界巨变,幸运的是,line+始终保持开放和就势的态度,采用研究型和基于系统化的方法论来持续迭代设计策略,应对复杂挑战与多元需求。我们认为,新秩序之建构非旧秩序之瓦解,而是在技术、社会需求与环境变化中,通过创新思维与技术迭代,努力突破旧有的限制,探索新的可能路径,最终达成一种新的动态平衡。line+创立之初衷,即以建筑学为介入社会和生活的工具,来回应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我们始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创新设计和批判思辨,以进取的姿态来回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7张图片

此外,我很荣幸向大家介绍line+新书《Shaping Changes》。这本书收录了事务所六年来16个代表项目,涵盖多样实践类型,也包括我们在国际化探索的努力。此书不仅记录了我们的实践成果,也展示了我们如何以差异化策略回应当下新问题与新趋势的探索过程。在此次出版与展览筹备过程中,得到了李翔宁教授、莫万莉老师及其团队的鼎力支持,深表谢意。最后,感谢所有到场嘉宾、学者与同仁的鼓励支持,也感谢line+团队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赋予line+持续发展的动力与生命力。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8张图片


PART 04
主题讲座


「 共情与共鸣 」

孟凡浩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19张图片

过去四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极端效率驱动下的大拆大建,割裂了记忆与文化,给建筑师带来设计挑战;为应对繁重任务而被动扩张,冲击了传统匠人的工作模式,引发系列问题;城市与建筑面貌趋于标准化,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屡见不鲜。line+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们将国际前瞻性的理念与中国特有国情相融合,采用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的工作模式,通过总协调/总顾问的形式,与各顾问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控制项目进程。自创立以来,我们始终直面市场需求,以创意为项目核心驱动,既具工作室的批判性研究思维,又兼具大院对品质和精确度的严格把控。我将通过「公共性与日常性」、「工业化与手工感」、「重力与反重力」、「回应自然,亲近自然」、「存量与更新」,这5组具有差异或相关的关键词,8个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设计项目,来呈现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催生出的中国事务所真实的状态——以研究性工作方法直面市场化实践。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0张图片

从9平方米的小型装置到25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以及从村民、老人到政府、私人业主的广泛服务对象,我们的多样化建筑实践始终有一个共性:强调和关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深远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时常也会遇到业主诉求苛刻、场地条件复杂、设计周期紧迫以及成本受限等诸多挑战。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行业现状,在这些矛盾和压力的交织下,我们选择在进退之间找到平衡,不抱怨,不逃避,不放弃,勇敢面对。通过彼此让步和换位思考,坚守我们建筑师的“底线”,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做出回应,发挥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在战略上,我们力图在复杂和多元中构建新的秩序;在策略上,我们与合作伙伴和业主寻找共鸣,以共情和包容的心态实现多方价值;在战术上,我们跨越维度、尺度和类型,在矛盾中寻求张力平衡,最终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1张图片


「 矛盾构序 」

朱培栋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2张图片

中国的多元性与矛盾性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如城市与乡村,当代与历史等。矛盾,作为对立统一的存在,贯穿于国家、社会及日常工作中。作为建筑师,我们日常面对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多重诉求,寻找平衡成为工作中的重要锚点。三年前,我们提出了「空间赋能」的核心理念,包括模式、类型、材料/工艺、形式等策略,探讨建筑作为介入自然、社会、资本的工具的可能性。过去三年,我们不断调整步伐,寻求更易于组织、认知与执行的策略,以推动日常工作。这一工作状态和探索,可归结为「限定中的释放」与「矛盾中的秩序」,既关乎建筑师立场与责任,也关乎如何解构矛盾、探索差异化表达,及如何整合资源、重组新系统的可能性。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3张图片

在积累了一系列实践后,我们通过梳理策略、构筑秩序,形成了八条方法准则,将设计工作转化为更高效、更可感知、更可持续的实践:坚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独立立场;以公共利益最优为设计导向;合理开放场地,融入自然与城市;以有效运营为前提的混合功能;适宜的多重技术路径回应生态可持续;结构、构造和技术的一体化整合表达;回应在地文化的差异化表达;为使用者提供弹性和灵活的时间与空间。在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意识到建筑师的身份已发生转变,不仅是创意与空间的生产者,更是全要素的组织者和架构者。这恰是“architect”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建构与架构”的本源所在。建筑师在当下的角色不再是被动解决矛盾,而是主动重构新秩序,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变革与发展。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4张图片


PART 05
圆桌对话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5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6张图片

莫万莉 学术主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 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委员
我相信今天各位嘉宾老师在听了孟凡浩和朱培栋的主题演讲之后,一定有非常多的感想。我们先请黄一如教授和张雷教授在时隔多年后,对两位曾经的学生的设计作品,提出一些点评。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7张图片

黄一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一个事务所在六年之内能够完成如此体量和质量的项目,我想这背后一定就是热爱。朱培栋是我教授过的学生中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一位,但这并非完全依赖于教育体系内的培养,反而凸显了教育体系在孕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挑战。我们也在反思当前建筑教育体系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高度竞争、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和市场需求,与我们的培养计划之间的不对等和不匹配。在观察line+的众多作品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因地制宜。他们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风格或统一的标志,而是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灵活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中,line+或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继续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保持风格多样;二是以某种独特性特征,适度融入国际化平台进行展现。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8张图片

张雷

张·雷设计研究azLa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三年前的「空间赋能」展览中已经让我认识到了line+的创作和实践能力,也让我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此次六周年展览也再次印证了这样的看法。前不久我参观了茅台镇的酒厂,发现酿酒工艺与建筑创作之间存在某种共通性。茅台镇酒厂坚持坤沙工艺,即“12987”法则,以确保能酿出高品质的新酒。然而,名酒之卓越,除工艺外,更在于老酒勾兑与调酒师的个人品性。同样,建筑的专业职业操守是基石,但个人创意与选择才是灵魂。在商业项目为主导的建筑行业中,职业精神至关重要,但创造真正独特的作品还需要个性化表达。这正是孟凡浩与朱培栋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line+与其他事务所的显著区别。祝愿line+能够不断进步,走向国际,在更广阔舞台上展示中国建筑师的力量。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29张图片

Wilfried Wa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主席

从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基于我在德国和美国多年生活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建筑作品的震撼。其魅力不仅在于数量的累积,更在于建筑师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建造流程的精准把控。line+代表了当代事务所新型态,既不是小型的工作室,也不是大型设计公司。line+构建了独特的组织架构,合伙人及其团队紧密协作,这种组织模式结合了上下级指导与活力,为项目多样性与独特性提供了合理解读。展望未来,line+需明确自身定位:是延续过去风格,还是寻求新的突破?在建筑界的广阔舞台上,是否渴望与更多杰出建筑师并驾齐驱?建筑领域存在四种品质:创造独一无二、设计特定、构建通用与追求真理。回顾line+作品,多数倾向独特性,虽赢得客户满意,但是否为事务所树立独特声誉,值得深思。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0张图片

庄慎

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 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听了他们的分享,我有四点深刻的感受。首先,孟凡浩与朱培栋,分别来自南大与浙大+同济,虽然教育背景不同,性格也非常不同,但他们对设计的热情、对现实的洞察、对方法的探索以及对建筑的执着,奠定了他们合伙经营的成功基石。第二,line+的设计组织方式非常独特。我们通常关注独立事务所的创作建筑师的某种个性,而line+则强调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需要与合作者、生产体系和社会体系紧密结合。line+的高效、自适应的设计与工作方式,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点是他们的内驱力。两位建筑师都在直面市场、投身实践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建筑的热爱。有态度,有认识,有办法,会做好设计,能做好生意,在行动中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与大家共勉的一点想法是,在面对整个社会需求和空间生产的变革时,建筑师要能够从内部系统跳脱出来,从更广阔和未来的视角去反思和讨论,同时深化对内部系统的理解,以适应新需求与未来趋势。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1张图片

张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
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三年前的「空间赋能」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仍历历在目,而如今line+无疑已在国内建筑界占据一席之地,代表了80后这一代建筑师的独特风貌。line+的崛起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它诞生于中国建筑业高峰的尾端,可能成为不可复制的现象。这种背景促成了事务所的独特输出,打破了小型项目与大型项目难以在同一设计机构内可持续运作的认知,也提示我们“独立事务所”概念或许已过时。两位主持建筑师展现出的全面能力,不仅有设计热情,还有高情商和组织运营能力,这对于打造强大团队至关重要,并为建筑教育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就我对line+的认识,你们可以更进一步以成为全球意义上的"明星事务所"为目标。为此,line+可以在创作辨识度上形成更清晰的标识。一方面,可以增强外在形式的标签性;另一方面,在实践工作面广泛的同时,探索如何在多尺度、多场域的投射中形成代表你们内在逻辑的辨识度。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2张图片

任力之
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孟凡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反叛性、批判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韧性的职业建筑师,以高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带领团队完成这些复杂的综合项目。孟凡浩与朱培栋的作品深受学院派影响,表现出对建筑材料、在地文脉、城市历史等方面的极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他们将学术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建筑实践,这种适应性对社会与市场都至关重要。例如,丽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的日常感与可持续性,我相信这在未来也会构建出一种新的生态,让公共空间更好地运营下去。面对建筑市场现状,民营事务所面临挑战更为艰巨,而line+的探索或许也为未来事务所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提供了新的样本和答案。他们的年轻与活力,代表了未来,也让我们在当前这个市场下行的环境带来了振奋的亮色。希望line+能够逐渐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3张图片

孟凡浩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首先,非常感谢今天各位老师嘉宾对我们六年设计实践的点评,受益匪浅。三年前我们空间赋能展览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对我们的评价与期许,至今仍对我们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过去三年中,无论是全球外部时势还是建筑行业内部生态环境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相信,line+的初心始终都在,我们依然致力于不断拓展建筑边界,积极参与社会进程,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建筑作品。在未来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的方向也不会发生变化。正如几位老师都提到的,关于风格化、标签化以及隐性内在逻辑的强化等问题,确实一直是我们所困惑的。line+是从中国本土背景中成长而来的团队,我们的创作策略是与社会和市场等需求变化同步迭代而来的,并且始终保持一种对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敏感。无论是外向的标签化,还是保持多元现象,我们还是会从实际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中进行调整磨合,最终摸索出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路径来。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4张图片

朱培栋
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感谢各位老师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建议。关于是否需要发展风格化的建筑语汇,最近在与同行合作伙伴接洽时,他们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究竟什么是line+?是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建筑表现,回应设计的策略技巧,还是某种风格化标签?line+的整体画像始终是模糊的。

设计既是个人创意表达,也是可以被科学分解组织的工作。我从两个维度来解析这个问题。首先,作为公司/设计机构的line+。设计作为一种现代化产业和服务行业,作为一种交换价值,我们时常反问自己:是否通过设计真正为客户、城市、文化创造价值,还是仅仅自娱自乐?我们只有提供难以取代的价值,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的认可。在此背景下,line+始终从底层逻辑出发致力于对项目、客户和城市的高品质服务,追求真正赋能的设计,并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另一个维度,作为个人的建筑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性格和思维方式,构成了建筑师的不同个性以及处理建筑的不同选择和方式。但我们不希望在line+的发展中重点强调和展现这个方面。我们还是希望将设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迭代的行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作品。这也是line+自始至终的发展路径。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5张图片


PART 06
现场导览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上海」设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负一层展厅。开幕当天,由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朱培栋为各位嘉宾及观众进行现场导览,深入解析展览策展思路和项目设计理念。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6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7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8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39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0张图片

展览由「日常与非日常」、「演化与演变」、「地方与全球」、「构想与构型」、「居所与居住」、「传承与同构」等六个版块构成,分别以一组有对应或对照关系的关键词作为阐述线索,涵盖从小型艺术装置到总部办公园区、从乡村振兴到海外实践的42个项目。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1张图片

展陈设计通过空间的限定与开放、媒介的多样与的统一,呈现出line+跨尺度、跨类型、跨地域的广泛实践,以及作为中国当代实践型建筑师在直面市场需求时的工作面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记忆与现代技术、公共经验与个人体验、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等,这些看似存在矛盾的建筑结果在同一场景中形成了并置,以此激发出崭新的思考和想象。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2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3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4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5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6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7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8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49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50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51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52张图片


「矛盾中的秩序」 line+六周年作品展 · 上海
ORDER AMIDST CONTRADICTION
line+ 6thAnniversary Exhibition · Shanghai

展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负一层展厅

展期
2024年09月08日-10月13日(每日10:00-17:00)

*提示:请携带居民身份证从东门进入校园

矛盾中的秩序:line+六周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第53张图片

来源:line+建筑事务所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新闻 (724 articles)


论坛 (68 articles)


作品展 (9 articles)


中国 (3515 articles)


上海 (655 articles)


同济大学 (30 articles)


2024 (13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