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转自CAUP:http://bbs.caup.net/read-htm-tid-14009.htm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导读:为何城市规划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这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使然。随着信息和数据的公开,公民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大众对城市的认知也不断的深入,因此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很微妙的过程,即政治上的改革,和公众参与的苏醒。

为何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大家在与规划师的对话中,出现了很多的争论,实际上这是规划师这一特殊群体不得不去面对的。争议,从城市规划的行业性质来看,应该是一种常态。在公众参与挑战下,除去政治的、制度的因素,我们在思想和方法上,需具备清醒的认识,即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和公众的诉求,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互动的。中国的多元主义的萌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孙施文老师的《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一文中,对公众参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中,详细解释了多元主义的相关内容:

“一个好的规划师应当对这些认知方法有充分的掌握,不偏好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使用哪一种方法,这些方式都不能与背景相分离。”

“Sandercock(1998)指出,强调多元主义就会在城市和城市规划中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也就是要用更为规范型的、更开放的、更民主的、更灵活的和更负责任的方式来对待文化上的差异性。她认为,为了对多元文化的城市和社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进行规划,就需要使用更加广泛的规划语言,这些经过扩展的规划语言包括在三部分内容之中,即记忆的城市(The City of Memory)、欲望的城市(The City of Desire)和精神的城市(The City of Spirit)。而且在此基础上需要倡导多元性的认识论,其中包括除了科学和技术知识之外的至少6种认知方式,也就是通过对话认知;通过体验认知;通过获得特殊的和具体的地方知识而认知;通过学会阅读象征的、视觉的和其他非语言迹象的方式来认知;通过沉思默想来认知;通过行动来认知,也就是只有通过做的过程、通过参与的过程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甚至通过犯错误才能获得理解。一个好的规划师应当对这些认知方法有充分的掌握,不偏好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使用哪一种方法,这些方式都不能与背景相分离。”——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孙施文)

在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法论基础”中,孙老师指出了德国著名思想家 Habermas 的交往理论(communicative theory)为公众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除了在观念上需要有所突破,同样也需要在方法论上要有所创新。德国著名思想家 Habermas 的交往理论(communicative theory)为公众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他的著作《交往活动理论》中提出了一种交往理性——即主张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对话交流、交往和沟通,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就能够在思想上达到一致;在行动上友好合作,就能够实现启蒙的理想,即以自由、平等、宽容这三种价值为基础的公民理想。”

“Habermas认为,真理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生活世界的超经验存在,而是内在于人类经验之中的一种东西。无论是科学真理、道德真理还是政治真理,都是理性的、自由的个人所组成的共同体通过不断探索而终将获得的知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参与讨论和对话,从而达成共识,但由于这个探索者的共同体无法超越时间的限制而不断探索下去,所以他们在任何一段时间中达成的共识都是不完备的、暂时的和可以更正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下面两个条件:

(1)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2)不存在一种超越于个人理性之上的集体理性或普遍理性,那么这种不完备的决策就是我们所能期待的最好的决策,而且它也足以完成其暂时性的使命。

通过这种关于“真理”理论的论证,可以对公众参与的过程做出以下结论:由于解决规划中各团体利益的协调、远近期目标安排等问题的方案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获得,所以必须设计出一种能够不断生产出暂时性方案的程序,这种程序必须发挥以下三种功能:

(1)使某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

(2)杜绝某一种意见凌驾于其他意见之上的可能性;

(3)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最终能够汇总为一种为整个共同体所接受的"一致性"意见。

只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终极真理或每一个人都完全同意的方案是不可得的,他们就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经由正当程序得出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孙施文)


或许我们正在经历多元化发展的挑战,但不可否认,西方对于多元文化的冲突,是具有悠久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基础的。因此,我们应抛弃那些表面的争议,去研究那些深层次的内容,希望能够将中国的公众参与,推进到一个世界级的层面,即:

影响世界发展的,是全球化,与中国的公众参与。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xjw440
  • 2013.04.22 11:08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 0
  • xjw440
  • 2013.04.22 11:07
    xxx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 0
  • wangyuan
  • 2013.04.20 17:22
    说的很有道理啊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城市设计&规划 (41 articles)

    探索适合中国特征的TOD开发模式(地铁深大站)

    【观点】城市化与受伤的城市文化 倪邦文

    在信息时代认识建筑与城市

    【观点】池莉:城市与农村争地 呼唤土地集约利用

    【观点】规划设计不应强暴土地--刘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