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导读:Resilient
City 成为美国近期的规划话题热点, Resilient City的概念由来已久,2013年ACSP/AESOP(美国和欧洲规划院校联盟)联合年会将“规划弹性的城市和区域(Planning For Resilient Cities and Regions)”作为主题,使概念继续升温。近期张庭伟教授在国内的几场报告,系统的介绍了关于Resilient City的理论,目前翻译为弹性城市,欢迎大家对此进行探讨。

城市弹性理论及情景规划 - 国外规划理论引荐第1张图片


(图片是网上找的,和文章无关)

以下文章来自清华大学袁晓辉THU博士博客,详细介绍了讲座内容与作者的一些看法。一并收录大家对理论探讨的微博言论,期待大家的更多思想碰撞。



6月21日下午3:30-5:30,清华建筑学院王泽生厅,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城市规划系教授,亚洲和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庭伟老师举办讲座,围绕《城市弹性理论及情景规划》的主题,介绍了美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最新动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弹性理论的背景、基本理念、原则、评价体系等问题,二是情景规划,作为一种弹性理论知道下的规划对策,在美国规划实践中具体的应用方法。虽说张老师点评城市弹性理论其实是“新瓶装旧酒”,用一种新的方式探讨的还是城市规划理论的老问题,却也提供了一种思考城市规划问题的新视角。以下是讲座主要内容的记录。

城市弹性理论的背景

2013年ACSP/AESOP(美国和欧洲规划院校联盟)联合年会主题是“规划弹性的城市和区域(Planning For Resilient Cities and Regions)”。城市弹性理论正在替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新的规划理论热点。该理论由于强大的包容性和相对中立的位置,可以被经济和社会中的左右两派都接受,因此得到广泛关注。

城市弹性理论提出的背景有三:(1)全球经济和社会背景,包括2008年后的西方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具体来说,经济方面,从基本依靠服务业到向多元经济转型,2010年奥巴马提出重新工业化的战略;环境方面,环境因素作为政治问题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作为经济问题涉及环保成本代价,而日本核泄露事件后绿党的兴起,代表了环境问题有转为政治问题的趋势;政治方面,不同党派政治理念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同,难以形成共识;(2)是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出,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应该说,所有城市都会面临不确定性,而经济和自然环境,国内和国外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城市的不确定性,比如曾经声势浩大的曹妃甸近来的发展面临的债务危机;(3)是城市规划基本功能是应对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规划方法来应对。于是,弹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论被提出。而相应的新的规划方法为情景规划。

城市弹性理论的基本理念

城市弹性从三个方面衡量:经济、环境、社会。(1)具有应对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以多元经济结构为新的发展目标。以Smart Development(新知识驱动的发展),Sustainable(新方式利用资源)、Inclusive(包容各种经济成分和各个阶层);(2)具有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能力,体现为城市空间及城市基础设施留有余地,灾害来临后有复苏能力;(3)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对社区有归属感,具备通过社会整合实现自我振兴的能力。底特律的案例是因为产业衰退导致的政府收入下降和人的流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不止是物质空间和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与城市发展有影响,社会资本和整合能力等软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城市弹性表现的三个阶段

城市弹性表现的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承受-弹性-再造。具有弹性的城市在遇到外界变化时会表现为以下三阶段:(1)承受。外部出现某些变化时,由于现有城市系统本身已留有余地,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行消化,而不必马上做系统调整;(2)弹性。外部变化加大,但城市系统能进行一定自我调整,适应变化;(2)再造。在变化更大的时候,城市有能力再造新的城市系统,在新的外部条件下继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法。

但美国规划理论届也有对弹性城市的不同看法,规划理论学者Fainstein认为:“城市弹性作为一个新理念,仍无法回避社会公平这个根本问题。因为为了应对外部变化,必须支付代价来获得收益(如建大坝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以及动迁坝区居民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那么,该由谁获得好处呢?”

提升弹性的七个原则

要提升城市的弹性,可以遵循七个原则,其中有几个原则都是不证自明的:(1)实现多元化:促进并保持经济、社会、土地使用及生物系统的多元化;(2)鼓励模块化经济(modularity):为减少和吸收不确定性的危机带来的影响,城市经济应分为若干模块,力求每个模块相对独立运行,这样一来针对特定模块的调整不会影响其他模块运作,也会减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3)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诚信,发展社会网络和社区领导能力,使城市基层具有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及活力。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地震后灾害恢复主要推动力量看出,即个人的抗灾放灾能力;(4)鼓励创新:强调学习、实验哪些适于地方特色的发展规划及内在变化动态;(5)允许复合性(overlap):允许不同机构对公共及私有土地具有符合的开发权,使得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可以有多种可能,允许经济活动的复合性,目的是不会应为某个部门衰退而停止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6)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网络,使系统内部有良好的信息流通,能及时自我调节,尽早纠正错误;(7)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实现地方生态系统的管理及评价体系。

衡量城市弹性的方法

伯克利相关研究机构尝试性地提出了大都会地区弹性指标体系(RCI),包括三个量度,各4个指标。(1)大都会经济指标:包括收入公平程度、经济多元化程度、区域生活成本可负担程度、企业经营环境情况;(2)经济-人口指标:居民教育程度、有工作能力者比例、脱贫程度、健康保险普及率;(3)社区发展指标: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大都会区稳定性、住房拥有率、居民投票率。以上指标用来综合衡量一个大都会地区的稳定性。可以看出,指标没有仅仅考虑经济因素。

他们用这套弹性指标体系,针对美国361个城市的大都会地区进行评估,按照弹性强弱,依次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弱、极弱等五类。弹性得分最高的是明尼苏达州的Rochester,最低的是德克萨斯州的某城市。张老师详细介绍了该指标体系评估下的一些城市的得分,剖析了得分的构成情况。以芝加哥为例,其在多元化、年轻劳动力充足、大都会区稳定性高等几项得分较高,在收入差距、投票率等方面得分较低。这些指标提供了一种将城市弹性量化的方式。

规划对策:情景规划

张老师介绍了情景规划的逻辑,作为一种很早就出现的概念,它不仅仅应对外部条件,而且希望改变外部条件。即并不一味想着去适应情景,也想着如何改变情景,将情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逻辑有几个要点:(1)情景规划最重要的关键是构筑“情景”,即对不同的外部情况做出有根据的预测;(2)不同情景是由不同主要发展动力的合理作用造成的;(3)所以应当了解城市发展动力,然后找出不同组合合力;(4)通过调整发展动力,特别是地方层面动力、影响合理,从而影响外部条件;(5)最后制定政策,应对不同情景。

发展动力分析涉及到的层面包括:世界-全国-区域-城市-本地(社区);内容包括:经济(产业);环境(土地、交通、自然)、政治(政策)和人口变化。发展动力分析主要基于西方的政体理论,进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再来组合不同的发展动力,提出应对政策。

情景规划的芝加哥案例应用

为了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情景规划方法,张老师详细介绍了一个规划实例,是由UIUC的学生们针对芝加哥老工业区Pilsen制定的一个发展规划。这个区域由90%的墨西哥人口,有两个面临衰落的大型发电厂即将关闭。

按照情景规划的分析思路,首先是各个层面的发展动力分析,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都会地区、芝加哥市区、Pilsen工业区四个层次,分别就每个层次近10年各个产业的变化情况、人口变化情况等进行详细说明,找出地方发展的动力所在,探索未来发展的产业类型。

明确发展动力后,在环境、交通、经济等方面展开利益相关者分析,包括社区-政府-企业各自包含群体、发展目标的分析。以环境方面为例,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政府和企业。(1)社区主体包括租房者、住房所有者、年轻人,其目标是可负担的住房、文化遗产、反对拆迁、健康、教育和工作机会;(2)政府主体包括城市政府、联邦政府、区政府、芝加哥公交公司,其目标是再次当选、更高税收、居民福利、好的影响、未来的捷运交通体系;(3)企业主体包括发电厂、上市公司、铁路、商业、工业等。其目标是更高的利润,更少的税收,高质量的劳动力等。在此背景下,根据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不同组合提出四种情景,以适应和不适应为横轴,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为纵轴,构建四个象限,明确现在所处的位置,并通过讨论确定未来发展的目标。分析认为现状处于第三象限(具备不适应性和经济衰退),而第一象限是理想的未来(具备适应性和经济增长)。进而提出规划对策:增加适应能力,提出家庭-邻里-社区三个层面在土地、水、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并分近期-中期-远期安排各时期的优先关键政策。交通方面探讨公共交通-私有交通和工业再生-工业萧条组合的四个情景,并确定情景发展路径,提出公众行动-公私合作-透明决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经济方面分析社区控制-市场控制和经济发展-经济衰退组合的四个情景,确定情景发展路径,提出家庭-工业走廊-社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对策。情景规划为规划师提供了一种视野更宽阔也更深入的规划决策方法。

讨论

弹性城市理论及7个原则是应对发展条件不确定性的有用工具。情景规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分析,基于整体理论,提出了政府-企业-社区三者博弈的过程。案例带有美国社区规划特色:政府规划为主,而不是物质规划为主,使社区由参与决策的切入点,而不仅仅是投资建设;(2)从下而上,面向社区的价值观取向,而不是代表政府和开发商;(3)适于当代美国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仅有方法论的参考价值。

情景规划也可以用在物质建设规划上。比如分三种情景:经济发展快-经济稳定但没有大发展-经济下降。方法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定项目优先秩序。优先项目需要(1)公众参与;(2)政治平衡;(3)技术可行。张老师提出应该“听百姓的话,做精英的事”,因为百姓往往短视,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注重个体利益,如Not In My Back Yard。以物质建设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维持现状、城市更新、城市复兴。

张老师提到,John Friedmann曾认为有两种城市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经济空间,与全球经济活动相联,CBD解决这种功能,以市场来投资;而生活空间,是社区居民生活活动基地,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主要是社区设施建设,小型,就近公共活动中心。

弹性城市包含多方面内涵:经济上,产业结构多样化而带来各种就业可能性;社会上,鼓励居民参与的社区管理组织;社区服务设施及教育质量,就近的绿化空间,上下班交通便捷等。

综合来看,弹性城市理论关注的内容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改变,但确实是一个不同的切入点。而且不同的地区应该关注自身的特点,找到理论与自身发展的契合点。在这种理论发展背景下,中国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发展理论。

问题

同学们的几个问题不错,应该说直接抓住弹性规划理论的核心问题。

(1)我们说经济发展依赖于产业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产业集群概念尤其注重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弹性理论中所提模块化经济,强调产业之间相对独立,这点是否有些问题?张老师的回答:产业间联系和分离都是需要的,一是为了效率,一是为了弹性,目标不同,结果不同。

(2)情景规划与先前的美国规划方法相比,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提出了规划分析的更多可能性,帮助规划者更全面地认识未来可能的图景,是吗?张老师的回答:你说的没错,情景规划只是一种分析方法,它只是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角,今天引入是想告诉同学们,规划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3)弹性城市与情境规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弹性城市理论摆脱了过去过于关注经济效率的目标,更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发展,其实是一种强调均衡的理论模式。但情景规划是一种提供更多可能的规划方法,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吗?回答:是的。弹性城市的理论似乎更适合今天中央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不再过于注重效率,更关注公平、稳定性等内容。情景规划确实与弹性城市理论没有必然联系。

(4)情景规划中如何权衡取舍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在讲到的芝加哥案例中,情景规划都是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的,而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方面如何综合?回答: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情景规划无法回答。

我的思考

在听讲座前,我思考了一下弹性城市的概念,根据弹性(resilient:a : capable of withstanding shock without permanent deformation or rupture  b : tending to recover from or adjust easily to misfortune or change)概念的推演,弹性城市可以概括为:在遭到外来干扰时能迅速恢复,在承受内在变化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城市。如果从结构和能动者的视角,可以将弹性城市分解成结构的弹性和能动者的弹性:结构适应复杂环境,保持平衡惯性的能力;能动者应对复杂变化的灵活性,保持适应性和改变能力的意识。整个弹性城市采用的是系统观,如何让一个系统更具备适应复杂变化,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对多元性、开放性和复杂型的需要。过去片面强调经济效率的单线程无冗余系统显然不适应于这种复杂的环境,我们更加需要有一定冗余与空间,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弹性,在这种弹性情境下,效率可能并不是最高,但是却是可持续的。这么绕了一圈回来,弹性城市跟可持续发展还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再来看张老师所说的这次理论发展又是“新瓶装旧酒”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认为弹性城市的提出,是外界复杂性增加,内在不确定性增加的一种规划应对理念;也是停留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多时的西方规划理论演进的一种需要。姑且不论能在实践中发挥多大作用,单从这个更加包容与开放的视角,我想是能够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产生一些启示的。理论的辩证、包容、开放是大势所趋,但这也对规划实践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吧。

原文地址:http://citiesheart.com/2013/06/a-new-perspective-of-planning-theory/
作者:袁晓辉THU 微博:http://weibo.com/u/1916447231
清华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生,感冒于城市规划、地理、经济、哲学,博士论文与创新、创业、科技城规划、高技术社会相关,喜欢各种挑战,各种折腾!



以下为大家的探讨:

tsdphilia:我们对于弹性与效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觉着在系统应激反应时,不应分开看待弹性与效率,分清孰先孰后,因为我承认效率与弹性是系统本身的特征。也就是说,承认弹性是外部侵害不可控制下系统自组织转为另个稳态的能力,效率是系统新陈代谢的生长能力,并不与弹性相悖。对于“过去片面强调经济效率的单线程无冗余系统显然不适应于这种复杂的环境,我们更加需要有一定冗余与空间,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弹性,在这种弹性情境下,效率可能并不是最高,但是却是可持续的。”我的理解是,“弹性”强调分蛋糕时,投入经济的份额要有所减少,但这不说明效率的下降,相反更应提高效率,而且大量研究表明初期物质投入可产生高效率;前几天听报告说动态不平衡的灾后恢复时提到,灾后重建要率先保证医院和学校的良好运行,这与需求层次理论相通,灾后的社区重建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所以城市的弹性要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多目标多线程的综合建设。 (作者原博客)

Meiple:同意!你所说的效率是更全局更长期的效率,我所说的效率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运行效率,二者在界定上不太一致。其实,我是想从操作层面来论述弹性和效率的关系,弹性最大化的时候还能保证效率最大化吗?如果真的可以,人岂不是可以达到上帝的位置了?所以,如果从学术发展来看,需要出现能够评估系统综合效率的模型,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效率最大,弹性一般吧。昨天钱老师推荐了一篇文章,你可以瞅瞅呀~ (作者原博客)

Meiple:弹性的意思是遇到不确定的状态能迅速恢复,有回旋的余地和空间,而一般意义上的效率的意思是短期的收益最大化,两者有差异。我觉得隐含两种状态:一种是正常状态,一种是非正常状态,从正常状态来看,效率最大化肯定是好的;而从非正常状态来看,使其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是弹性发挥作用的关键,这依赖的恰恰是先前无效率或低效率的部分功能。我觉得可以类比生态系统的效率和弹性来看这个问题~ (作者原博客)

可爱企鹅与爸爸:美国人讲弹性城市,欧洲人讲智慧城市。都差不多。就像美国人讲新城市主义,欧洲人讲都市村庄。中国人只对硬技术感冒,对软机制无兴趣。故智慧城市在中国就变成信息和物联网城市。弹性城市被引进后又会变成什么?         (新浪微博)

刘朝晖_:好同志!我有一种感觉,可持续发展已经弱化了城市规划的政治性,弹性城市的流行更加让城市规划的关注点回归对象城市本身。当年环境分析进入城市规划的时候,也有人说是接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新瓶装旧酒,Manchester Univ. 的Cecillia Wong一篇文章就叫“新瓶装旧酒?90年代的规划技术与方法”。(新浪微博)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Yanggongping
  • 2013.11.16 22:39

    非常好啊,非常好
    • 0
  • 青云草轩
  • 2013.07.03 17:18
    不懂规划,看看新理念还是挺有用的,对建筑也是一种学习。
    • 0
  • 午夜孤琴
  • 2013.06.27 21:14
    非常好啊,非常好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城市设计&规划 (12 articles)

    城市设计与控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比较

    【转】城市规划是什么,基于规划人员语义关联网络的研究

    城市各种服务设施半径

    控规与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