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只建筑精,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张图片

这是一次发生在 2021年年末的对话。当时的两人正处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窗口期”,突发奇想将这次对话记录下来呈现一期,作为建筑学生时代的最终纪念。

到了 2022年,我们才终于整理出这次对话的全部内容,关于两个同在建筑学世界中的好友,在毕业论文时期的激情叙事。


全文分作上、下两篇连载,对话大致跨越 8个主题:

叙事转译 / 叙事方向 / 空间转向 / 叙事本源 / 建筑叙事 / 建筑转译 / 城市叙事 / 天才叙事

在论文其中和论文之外反复异轨,插叙啤酒、英短“派大星”和人生,从建筑聊到结婚...

如果你也对“叙事”议题感兴趣的话,祝阅读愉快!



#1 叙事转译:

如果从纯粹形式主义出发的“转译”有没有意义?




@Unland:“事件”本身还是“事件”的分身?

很难讲到底要聚焦于“叙事”还是“事件”本身,换句话说我们是希望得到一个“结果”还是“结构”。就像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在《雪崩》中创造出的词根——“元宇宙”,表象是以数字生活空间为基础与现实世界交互,本质应该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中重新建构了对世界的认知。叙事时常被冠之为“转译”,说白了就是信息传递,但这件事情是存在终端的。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张图片
《雪崩》封面 图片来源:谷歌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张图片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张图片
《曼哈顿手稿》设计图纸  
图片来源:[Bernard_Tschumi]_The_Manhattan_Transcripts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5张图片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装饰性建筑物
图片来源:《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言西早:终端=原型?

有终端是什么意思?对“转译”我的理解是他得从一个东西到另一个东西,而转译的过程其实是你得先把某个东西抽象成一个原型,然后再转。它是怎么转的?

@Unland:从“基于”到“媒介”。

转译产生于“基础”,比方说60年代AA(英国建筑联盟学院)设计教育试图通过特定电影进行实践,以至于1977年AA出版过《电影剧本》。反观里伯斯金,基于时代背景对历史进行回溯。重看屈老师与里老师,区别落脚在卒姆托所述“氛围感”上,屈老师(屈米)更倾向于对原型的诉说,里老师(里伯斯金)更倾向于信息的传递。

而且现在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如果从纯粹形式主义出发的“转译”有没有意义?

你说,如果说物质存在就是作为“媒介”存在,那么终端除了作者、观者之外会不会存在一种信息循环?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6张图片
重建巴别图书馆—乔纳森·巴斯勒
图片来源 :巴别塔图书馆”的网站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7张图片
B4-柯布自绘配图  图片来源:《直角之诗》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8张图片
西班牙大台阶
图片来源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11/2019/0810/334181.html


言西早:近来?

那最近在看啥文献呢?有没有从中获得什么解答?

@Unland:与“叙事”相关。

叙事与文学/电影/绘画、建筑形式/空间分析、部分哲学…我都在“胡乱看”,或者说福柯?

看到最后突觉科学家最后都变成了神学家,意识流了。哈哈哈(此处很爽朗)

言西早:电影及建筑?

那么有没有“电影与建筑”呢?既然是要去获得一种对“转译”意义的确认。

@Unland:电影建筑学的开展。

国内有类似文献,成书可能就李清志于96年《建筑电影学—电影中空间类型的比较与解读》,国外倒是很多,如斯蒂文斯《电影及艺术:建筑》、爱森斯坦《蒙太奇与建筑艺术》(插一句这老哥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等等以至于《电影建筑: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的装置设计》,无论是剪辑手段还是电影置景终究指向氛围和媒介嘛。

你还记得我上次发你那个“折扇”的项目么?我特别想在论文里用那个(作论述),它的那个“十字形”让我夜不能寐。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9张图片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0张图片
折子戏台:《夜宴图》的建筑学物化
图片来源:乌有园公众号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1张图片
起居案山
图片来源:《如画观法》


言西早:“转译”与巫鸿。

“折扇”那个项目其实就是将某一个平面转译成空间,那你得去看巫鸿的东西呀。

@Unland:从巫鸿到“观法”。

对呀,所以我也在看《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等等,另外就是《乌有园》:就传统进行借鉴、转化、实践,讲道理还是先前聊过的《如画观法》对味。或者说鱼山饭宽可能更纯粹一些。

无非惴惴不安,到底能不能写成,喂....你觉得就“叙事”来说需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核心?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2张图片
图像转译  图片来源:《造境记》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3张图片
金瓶梅·丽春院惊走王三官  图片来源:《金瓶梅》


(没有回答,因为想抓住从椅子下露出头的派大星)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4张图片
派大星特写
图片来源:自摄



#2 叙事方向:

叙事盛产场景,一定是来自于过往经验与深层感知。




@Unland:现存研究之方向。

目前“写叙事”有两个方向:一个会写的很具体,比如说就“某种建筑”而言,但这个其实大可不必,甚至是否具备叙事意识都能做的出来;另一个写的很框架,比如历史保护,这种相对比较好写,因为你一定会把这个历史变成一个文本,像是一个可以从中提取元素的文本一样,最终它的指向一定会落在类型、符号,再进一步就是甄别“叙事元素”、评价价值。(个人感觉——图谱化城市设计)

还要补充一下戴天晨(的研究):就公共空间展开、马冶(的研究):就预设事件展开设计。

言西早:何如?

公共空间的研究是怎么和叙事搭上关系的?

@Unland:从“叙事”到“日常”。

开始也觉得挺离谱,回想了一下《日常生活实践》提及过“空间故事”,《城市建筑学》中“城市建筑体”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场所精神》中“精神含义”....确实没毛病。

其中印象很深是“图符式呈现”:是通过模仿和类比的方式指向一种令人联想到的原型,营造出与受众之间的亲近性和密切性。这可不是叙上事儿了。

或者说叙事是为了提高“地方感”(sense of place)。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5张图片
成功场所的关键特征
图片来源:《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6张图片
人类需求的层次结构
图片来源:《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


言西早:“公共空间”何如?

公共空间一定是一个城市议题呀,从叙事展开会一直展开到城市吗,我没有读过他的论文,我还是不太理解他怎么做到的。

@Unland:未到本质。

他是写从“非物质”到“物质”,物质化的记忆、以及对于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转译与拼贴,或者说尚未触及正儿八经的空间,却提及了“事件”的重要性。

其实很少有人真正把“叙事”落在建筑学的实际问题上面,我们都试图通过一些东西去佐证(叙事对建筑设计的意义),像场所,然后指导你去创造一个空间的氛围,就没了。或者说是阐述类似于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注重空间设计与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气候因素与社会背景下的设计能够对人使用空间所开展的活动类型产生影响。(插一句,或者说我们很少关注“非正式”的公共生活,比如驻足在银行门口晒太阳的老人与玩耍的孩童。)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7张图片
非正式的公共生活
图片来源:自摄


言西早:氛围?

空间叙事可以这么简单地创造空间氛围吗?我很怀疑。

@Unland:参与“呈现出的空间”。

大可不必,叙事盛产场景:那场景一定是来自于过往经验与深层感知,其次就是感官的在场,比如说万神庙....

牛顿纪念堂纯粹纪念化震撼,沉溺于洞穿的光线,形成点状的“星云”,感知光怪陆离的宇宙。

最终还是需要进行“参与”。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8张图片
万神庙广角
图片来源:pinterest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19张图片
万神庙剖面及场所位置
图片来源:pinterest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0张图片
牛顿纪念堂
图片来源:
https://archinect.com/news/gallery/49049634/13/editor-s-picks-265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1张图片
威尼斯墓园教堂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21371113_651042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2张图片
圣皮埃尔教堂(星空教堂)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272495512_656721


言西早:从“线索”到“场域”?”?

我对叙事的理解是这样——如果说“线性”可能有点狭隘了:叙事不光是“线性”的,但它其中肯定需要一个线索,线索与氛围不是一回事,它是如何做到创造出一种氛围,氛围是一种“场域”的概念。

@Unland:“具体”与“在地”。

说的没错,那就是为什么霍尔急于将建筑锚固在场所之中《锚》,卒母托希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客制建筑”。

或者说,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产生了一种“专属于其空间”的感受。碰巧的是发生了一个围绕某个事件的时空状态,可以具体到一个客厅,也可以上至朝拜。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3张图片
住宅桥(斯蒂芬·霍尔)
图片来源:《锚》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4张图片
场景幻想
图片来源:pinterest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5张图片
故乡的月
图片来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 ... 02_1009895658.shtml


言西早:为何不“具体”实操?

所以我觉得你为什么不从一种更具可操作性的角度来写,转译就是转译,向物质空间的方向上转,落到建筑的设计策略上,别往那种虚头巴脑的地方转。如果你觉得就是一篇硕士论文而已,hold不住那么大的东西,你甚至最后就可以落到某一种类型的建筑空间上,就写展陈空间的叙事可能,为什么不行呢?

@Unland:拒绝“符号”的堆砌。

关键是转译势必会沦为一种符号化拼凑,尽管当下俨然是在历史进程中拼贴出的城市。或者说纯粹的“空间形态”其实就可以带来叙事的感受。

没事,毕竟有些事情认定了还是要坚持一下,可能结果差强人意?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6张图片
伦敦城市环境质量的核心贡献者(1996)
图片来源:《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7张图片
电影《沙丘》一瞥
图片来源:电影《沙丘》(丹尼斯·维伦纽瓦)


或者说叙事最终的核心,还是需要指向产生更多的价值,产生更多的事件,纳入更大的社会关系当中,符号显然还是乏力。正如上图,类比巨构的“城市化建筑”不就是为了产生这样的积极效果。


#3 空间转向:

空间转向的实质是他模糊单向的逻辑。




言西早:题目?

哎你的论文题目到底是啥?你能背诵吗?来,背诵你的论文题目。

@Unland:论题目。

那就:叙事与物—空间、事件、建筑?

最终还是就“事件”本身展开设计论述吧。

言西早:叙事思辨?

我看你发给我的综述列表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从哲学、社会学一直到建筑学、景观学是如何发生“空间转向”的。你是打算从这个来切入“空间叙事”?

(…房间有点冷,一直在调弄空调,回答的漫不经心)

@Unland:重建认知。

也就是所谓的“西方知识论”转向吧,这个聊起来就很繁琐了哈哈哈....

换句话说,叙事的产生不就是为了抵抗现代主义全球化对建筑空间语义的丧失与趋同。但不可否认,之所以这样还是我们不满足于建筑的实际意义。

绝大多数人以建筑可用性、易用性为基准,这没有错。但穴居这些人肯定不会感兴趣,有趣的这些人在很多时候已然呈现出马斯洛高级需求。

或者说,叙事与功能肯定不能完全割裂,应该是具备功能结构前提,然后此消彼长。

哈哈哈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8张图片
王子耕《渔船童话》
图片来源:知乎@vuoto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29张图片
藤本壮介重新思考 21 世纪的“塔”
图片来源:pinterest


言西早:建筑精叙事推文。

之前建筑精其实有一篇关于叙事的文章,很早了,我又扒出来读了一遍,但还是不太明白什么是“空间叙事”?或者更进一步问:什么是“叙事”?

@Unland:来源。

那篇参考于知乎大学,我给你找找。

(…开了两瓶啤酒,盖子给起飞了,@Unland家里的灰短叫“派大星”冲过去扑盖子,叮铃咣啷的)

言西早:“派大星”危。

它会不会把那瓶盖吃了。

@Unland:派式玩耍。

它不会吃,它如果吃那个就说明它命不久矣,那它也该走了…我找着了,就是这篇。

言西早:(朗读)

什么是建筑的叙事性?怎样的建筑才具有叙事性?叙事的建筑中有多种体现,大致可以分为叙事化建筑和建筑的叙事性。如果是叙事化建筑,最后它要落在建筑的形式和表现上;但是建筑的叙事性不一定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文化社会的,或者是某一空间思想的影片。

@Unland:例如。

插一句,你做文创最容易叙事。

言西早:不明。

就正是因为它定义特别宽泛所以我搞不清楚。

@Unland:解释。
先这么说,(刚刚在聊的)空间转向的实质—他模糊单向逻辑。

言西早:逻辑?

你是想说叙事是没有逻辑的?

@Unland:从“单向”到“并置”。
原本的单向逻辑因为因果关系,是完整的、严密的。在空间转向之后,选择并置,相当于时空复合体,就是在同一个时空之中你会发现不同角度与线索的东西都会在那个地方,就像城市一样的。

空间化的叙事形式,就是文本结构有一种立体化的逻辑,翻译一下:相当于要把多个点(视角/线索)放在一个时间段里边去说。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0张图片
电影《盗梦空间》叙事结构剧本(克里斯托弗·诺兰)
图片来源 :https://www.reddit.com/r/coolguides/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1张图片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2张图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分镜头手稿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65004883_227858


另外批评学的“空间转向”也很重要,对后面的空间叙事影响很大,试图将空间、场所、文化地理一并纳入。

言西早:(似懂非懂)

把多个点放在一个时间段里去说?

@Unland:“分镜”的穿插叙述。
就比方说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顺序逻辑来说,是你爸爸,然后到你,再到你的娃。

或许不太恰当,发生空间转向之后,就可以把你们祖孙三代都放在一块了,并置言说。

(有没有想到一些电影的分镜叙事方式?)

我们再举个例子,那种很简单的电影,特别是那种很老很老的那种中国电影,你会发现它的剧情一环一环的非常的清晰,它不会有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你再看近些年这些电影里面拍的…

(多线索就像海边的卡夫卡一样,终究还是会存在一个最终的指向——战后日本,集体昏睡的精神催眠)

言西早:所谓的?

它叙事越来越乱,所谓的“越来越乱”。

@Unland:共同的“目的”。

这里面就会有很多很多很多东西的转换。其实也和你的“拼贴”是差不多的一个意思。制造虚拟视觉效果,潜在含义的表达。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3张图片
矶崎新:空中城市方案,拼贴
图片来源:《拼贴城市》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4张图片
约翰·蒙哥马利:城市设计提高潜在地方感
图片来源:《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


言西早:“时间”与“空间”?

我觉得你提到空间转向,其实要强调的是它从时间转到了空间,在时间之中(我们理解的时间之中)逻辑是线性的。

@Unland:恰到好处。

哎!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说你理解的,就很到位。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5张图片
绘造社《京师全图》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74363643_260616



#4 叙事本源:

只要有文字,只要有语言,那就存在叙事。




言西早:“叙事”发生之前?

咱们刚刚聊的是叙事的空间转向,在聊空间转向之前,聊聊啥是叙事。

@Unland:肇始于。

那就只能是文学/文字/图像。(严格意义上)

言西早:文学?

在空间转向之前的叙事只存在于文学之中。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6张图片
叙事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故事与话语: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结构》(西摩·查特曼)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7张图片
下楼梯的裸女(杜尚)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Unland:艾森斯坦。

艾森斯坦曾经提到:雅典卫城的空间布局体现了最古老的电影剪辑法,人在这种空间中行走时,因为人与空间关系的变化,视点的变化,电影的蒙太奇片段就诞生了。

这不就叙上事了。

现在再看杜尚,是否存在了一种动态的时空关系?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8张图片
阿蒙神庙
图片来源:《西方建筑的意义》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39张图片
巴黎圣母院
图片来源《建筑的故事》


言西早:被组织过的。

如果说雅典卫城里就有空间叙事,那也就可以说只要某一个建筑或者是建筑群它被组织过,它的空间是被组织过的,那就可以说其中存在叙事。

@Unland:“叙事”为何?

也可以这样说。不过另外还有一个根源问题,他们为什么要提叙事?第一个原因是表现主义的手法穷尽了,他没有办法再去用建筑的某种表现形式去表达了,于是提出了(叙事)这样一个概念。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出于对现代主义的反思,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功能中心论的东西,然后那两个词就来了:“批判性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要求要回归到历史叙事当中,这一时期那一大帮人就都出来了。所以上个世纪60年代很秀,百家争鸣,列斐伏尔也来了,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也来了。或者说开始思考了?或者说不满足于基本需求了?

还是说海德格尔《筑·居·思》,同样在思考建筑背后的意义。当然,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绝对实用主义的人还是会满足“我思故我在”?

言西早:危机。

他们其实都是在某种危机转向的一个时期之中,前前后后出现的。

@Unland:螺旋上升。

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带动,我倒觉得这个好像就有点那种螺旋上升的感觉。他们追求的共同目的就是“有意义的空间”。不过现在写着写着我开始有点怀疑,“有意义”要看你怎么定义,其实你说功能它其实也很有意义。

哈哈哈,社会主义大法好,真的!!!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0张图片
螺旋前进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74363643_260616


言西早:从“集体”转向“个人”。

我们或许可以先不聊“叙事”在建筑里面的引入。因为你刚刚说那一个时期,从哲学到美学到文学,其实都有那样一种大的转向,可能你说不清楚具体是转向哪里,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总之他们就都变了,开始一起反对什么东西。举个从现代到后现代转向的例子,我是这么理解的:从现代到后现代,如果要放在一个大的环境里,就是以前那种所谓理性的、很宏大的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呈现出一种要么是反人类的,要么是单调的状态,它开始越来越远离社会的真实,开始与人的需求无关,因为他把人的需求想的太过简单,弄的完全成了用功能来限制人、来引导人,就把人的一些自发创造性锁死了。

@Unland:现代主义本不止“功能”。

或者说用一句话来说,僵化的现代主义它不是个人化的。

或者说你真以为柯布仅仅是现代主义?那是需要建立关系,感触之情。

“但,突然间,你打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1张图片
柯布西耶
图片来源:Willy Rizzo


言西早:单一。

功能主义,它是单一的。

@Unland:个体的塑造。

对,基本上没有任何个人属性的东西,他不具备应对多种需求的储备,它不具有特殊性而只有一般性,因为它就是要经济适用,它就是要迎合那个时代的一个动向(指战后欧洲大量的恢复性建设)。而后现代,你会发现他有一点在强调“人”,有个体属性的意思在里边,其实这就是真正的矛盾。

言西早:破除。

就开始破除那种宏大的价值,不管是解构它还是消解它还是怎么样。

@Unland:“个体”突出重围。

不管提“场所”也好,或者说像什么日常生活实践也好,其实提的都是个人化的东西,要真正落实到“人”上面。

比如《日常生活的革命》(鲁尔·瓦纳格姆):即个体的炼丹程序不为其他目的,正是为了完成非人性的历史向人性的实现的转变。就很有意思,哈哈哈。当下你会发现什么都会扯到“个体IP”包括卖房子也是一样哈哈哈,好巧不巧原来被否定的都成真了。

总是有人反对,埃菲尔铁塔还不是被强烈反对过?

言西早:回归“真实”。

他把“什么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从一个很抽象、很宏大的虚空设想转回到真实发生的、真实存在的现象上。

@Unland:个体的“渴望”。

或者说就像我们说的,他一定要从社会价值回归到个人价值,以及将“碎片化”的事件组织起来。

我倒是觉得这就是人性,哈哈哈。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2张图片
公共空间使用者(每个用户都有他们对公共空间的渴望)
图片来源:谢菲尔德三月工作室


言西早:叙事起源?

但是从现代向后现代整体的转向为啥会让“叙事”从里面出现?“叙事”是怎么在这一时期突然被提出来的?是哪个学科或者是谁,在主导这件事?

@Unland:缘起。

首先是文学,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小说空间形式》就是小说——完全的文学,但是却引起了巨大的反省。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narratology)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在法国诞生。而后西方城市相继产生由“公众诉求与公众参与”方式的城市空间探讨,引起了城市地理学的共鸣,进而形成了向“城市故事”、“历史文化”、“情感认知”等方面倾斜的局面,为此后关联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以至于建筑学提供了基础,并为相关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产生提供了孕育土壤。

言西早:空间转向之前?

但这个是文学发生空间转向之后。我想知道在此之前存不存在“叙事”?

@Unland:叙事=讲故事?

存在。叙事嘛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噻,哈哈哈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认为是发端。

我觉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申》(马歇尔·麦克卢汉)值得一读,启发一下思考。

最早你都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这种类似的作品,虽然它是描述性的,或者说最直观的是绘画?哈哈哈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3张图片
巴别塔
图片来源:谷歌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4张图片
一座方尖碑上的浮雕
图片来源:《西方建筑的意义》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5张图片
巴尔米拉鸟瞰图(叙利亚)
图片来源:《鸟瞰古文明》


言西早:从语言到叙事。

这么说只要有文字,只要有语言,那就存在叙事。

@Unland:叙事=交流。

对,或者说只要有事件(就存在叙事),毕竟是一个交流的属性。

前段时间我在看两本书《凝固的历史:世界建筑故事》&《凝固的历史:中国建筑故事》(李明彦),加上我之前在TED上看来的:里边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说其实从结绳记事开始,你会发现就已经具备叙事的属性了。

言西早:属性?

那啥是叙事的属性?或者说叙事的属性可能就是语言的属性。

@Unland:所指。

对,本意其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言西早:“叙事学”的开始?

那么叙事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Unland:“经典”与“后经典”。

严格来说,20世纪60年代后期“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诞生(经典叙事理论)。1980年,建筑方向的话诞生了“NATO”。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新叙事学(后现代叙事理论)....

言西早:

聊聊。

@Unland:语言的“结构语义"。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6张图片
托多罗夫
图片来源:百度


“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被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以《〈十日谈〉的语法》最为代表性,其实讲道理就是受到结构主义的启发,然后才有的叙事学派,再在结构主义之前就是我跟你说的,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中提出小说中的形式空间化,大概1945年左右,“并置”的概念一度引发热议。

巧的是,热奈特、罗兰·巴特等也就语言的结构语义展开过论述。

言西早:消解逻辑。

以我对结构主义的理解,它确实是包括了你前面讲的叙事,它开始出现一种并置,而不是一种线性,是在用一种叙事来反对或者说来消解逻辑。如果逻辑对应的就是理性,叙事可能对应的就是后现代的诸多状况。

@Unland:打脑壳!

说得没错,其实这个东西写起来还是打脑壳,毕竟论文还是需要结论的嘛!(抓耳挠腮)

(未完待续...)



本期原创 /UNland@
#重庆大学建筑学研究生,兰州制造,浓烈的姜文爱好者

本期原创 / 言西早 :)
# 重庆大学建筑学学硕研究生,建筑插班生,原来的职业规划是包工头,热爱文艺而未果,热爱科学而未果,遂日渐好吃(不懒作)。

编辑 / 白雎   审核 / 言西早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第47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0 articles)


一只建筑精 (62 articles)


毕业论文 (2 articles)


空间 (9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