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王澍:寻找适合中国居住模式第1张图片

对于城市中市民的居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很多建筑师一直在探讨。王澍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著名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建议,我国政府应利用这次大批量建设公租房的契机,由政府主导,以公益原则,对过去进行纠偏,重构城市基础形态,重“量”更重“质”,防止贫民窟现象,将中国式“公屋”建设成为“高而不贵”的“国家品牌”。
“睡城模式”是一种“反城市化”

  王澍认为,在过去十多年中,房地产市场在企业的主导下,以逐利为目标,无论色彩,还是建筑型态,都是用商业原则创造出来的。各种小区都是封闭的,保安站岗,把小区中的居民和围墙外的世界完全隔开,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不相往来的堡垒,邻里守望的安全感被互相戒备所代替,传统的和谐、融洽街坊格局被彻底破坏。这种状态正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他介绍说,在欧洲,传统的老城都还在,房子都是临街的,街坊大院是和公共性生活连接在一起的,人走出家门,就直接上了街道。多年来我们搞城市建设的样本,全部是国外郊区建设的模式,封闭式的小区最终成为“睡城”——白天无人,晚上回来睡觉,没邻里生活。“睡城模式”植入到中国的城市化中,实际上是一种“反城市化”,变成了全面“郊区化”。
  他说,即使在欧美郊区,也有公共生活的传统,有读书会、教堂礼拜、聚餐等。上世纪70年代,欧洲曾经专门炸掉一大批现代建筑,就是意识到那样的建筑会导致良好的公共生活无法形成。近20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公共性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政府投入巨大的各种基层建设机制,包括社区建设、“邻居节”等所致力构建的和谐、稳定、文明度都很难真正起作用。
  “建筑,可以改变人的意识和思想。”王澍表示,希望这一轮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公租房建设用“开放式”格局,科学规划,从建筑角度,化解“堡垒”。包括大学、美术馆、音乐厅等也应“打碎”混合穿插在居住区中,为城市的公共性服务,为社区服务。剑桥、牛津等大学就是如此,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是在山坡上和住宅混在一起。学校的美术馆图书馆也是社区设施,互相融合,共建共享。
让不同收入人群实现混居,祸福与共
  商品房价格差距很大,不同收入的人群,居住在不同的小区,很容易形成阶层对立。在原有的住宅开发模式下,这种局面无法改变。王澍认为,政府主导公屋建设,就可通过“贫富混居”,构建“混合型”的城市居住结构,弥合社会矛盾。
  “在我们小时候,班级里的同学,有的是高级干部的子女,有的是知识分子子女,也有不少是普通工农子弟,大家都是同学,互相串门,一起做作业,共同成长,这种结构现在越来越少。”王澍说。两极分化、各有各的圈子、各过各的日子的状态现在越来越严重。应通过公租房在区位上的合理配置,让穷人、富人、艺术家、农民实现混居,形成公共生活的丰富性,避免贫民窟的形成。
  王澍认为,公租房应有足够的量,做到“人人均可租用”,根据收入收取不同标准的租金。他举例说,在欧洲,有不少城市,公租房规模占到全部住房的一半。历史上有不少建筑大师的著名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让不同阶层人群共享蓝天、共享公共设施、和谐混居的思想。如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952年设计建造的马赛公寓,从单身汉到大家庭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住宅,并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公寓的底层架空与地面上的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相融,让居民尽可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增进相互交往。成为建筑史上的名作。

  王澍说,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住有所居,还能在城市化中体现出优秀的价值观和思想,这种对世界的贡献,真正称得上“中国的软实力”。以这么大的公租房建设规模,如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再为世界创造一个社会事业发展的“中国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建筑也会对人产生腐蚀,公房应高端、有文化,但绝不华贵
  王澍认为,“公屋”和商品房只是产权关系的区别,作为公益项目,不仅不应降低品质,反而应体现时代的水平,成为城市品质和品位的“主导者”、“引领者”。
  作为一个经常在国际建筑学界获大奖的建筑师,王澍说,现代建筑学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传统,很多著名建筑师都愿意从公益的角度,为社会创造优秀的作品。公屋定位应是“引领”主流导向的城市“代表作”,是城市品质和文化的代表符号,而商品房则是“追随者”。柏林二战之后至今大量地搞公共住宅建设,很多大师都在那里留下作品。大家的观念普遍是,这是公共住宅,一定要设计好。走到哪里看到个好作品,就知道一定是公屋,而那边那个差的肯定是商品房,“这么差,一定是开发商干的”。
  他举自己考察过的例子说,在德国斯图加特郊区,一批大师共同打造了公租房社区;现代设计的鼻祖包豪斯学派早期的一批大师,就专门为工人社区设计建筑;布鲁塞尔的社会主义社区,也是由大师打造 。 材料很朴素, 但是设计很用心,投入也不大。现代建筑学甚至有一种观念,建筑的造价不应太高,看到高造价的房子应该感到是“不道德”的。很贵的社区就属于“不道德社区”。

  他认为,建筑也会对人产生腐蚀,可以让人“腐败”,建筑的设计思想,应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品德、价值观。要让人们明白,生活品质不等于华贵,高端设计并不等于华贵的住房。韩国在80年代曾兴起“贫寒美学”的运动,提倡“贫寒是高贵的”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主流导向也是如此,白粉墙很廉价,但是代表品格高洁,文澜阁用黑粉墙,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表现。明朝文人看到老地主的雕梁画栋,会报以轻蔑的一笑,认为那是低层次的人才会使用的。公租房的设计思路也应该是高端的、有文化的,但是成本不高、绝不华贵。
让“高而不贵”的公租房成为“国家品牌”
  王澍认为,“高而不贵”的公租房应承担创新使命,不断引入先锋的、有创意色彩的设计理念,为中国的居住文明创造核心竞争力。
  他举例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土建筑研究中心就在里昂附近,是用生土、夯土技术,来创新建设公租房,有十几个先锋设计师的作品,完工后十分受欢迎,“一房难求”。面临世界上前所未有城市化规模的中国,要为那么多人口在城市里提供住宅,最应该高举起“公屋”大旗。
  他建议,可以选择一个城市先搞试点。邀请优秀的国际设计师来为中国公屋设计高品质、低成本的住宅。并集中政府部门人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共同参与,制订行业、产品“标准”,成熟后推行全国。还可以考虑举办“中国公共住宅双年展”,就像闻名世界“威尼斯双年展”一样,成为“国家品牌”,甚至成为“国家名片”,不仅从量的广度,更从质的高度,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居住水平,展示全球公屋中可以分享的价值和模式,在不断创新中,为全世界创造最新最好的公屋发展模式和建筑型态,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享受最先进的居住文明。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王澍 (25 articles)


中国 (3592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