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今年建筑设计整个行业的“运势”似乎特别不好,不少人选择了逃离这个不再辉煌的职业,另谋他就。也有某台湾建筑师站出来说,是建筑设计行业转型的机会……面对来自本科毕业的学校——北京建筑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建筑师窦志说:随着工作经验、阅历的增长,我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也在不断的向远处延伸,而这种延伸最终指向了“建筑设计从何而来”这个关键的起点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探索与回答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如果只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是很难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的。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
                                                                                                                                            采写:张峥荣

我们采访小组非常有幸获得了采访窦志先生的机会。窦志先生今年五月份刚刚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来到远洋地产有限公司(Sino-Ocean),授命组建远洋设计研究院。目前正值设计研究院筹备期,窦志先生事务繁多,在急匆匆开完一个会后,抽出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讲述了他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他独家的北建大校友故事。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

采访者:您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BIAD)工作了二十年,最终选择放弃设计院副院长的职务去远洋地产,新成立远洋设计研究院,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窦志:对于我从BIAD跨到房地产公司,组建远洋设计研究院这件事,我的很多朋友、同事大致有两种猜测:一是说窦志“疯”了,院长当的好好的,都这个年龄了,怎么突然要重新开始了呢?二是说窦志觉得当“乙方”太辛苦,去“甲方”挣大钱了,其实并非如此。从我研究生阶段算起,在BIAD度过了二十年美好的建筑设计时光,也将个人的青春岁月留在了BIAD。对建筑设计的感情不能说不长久,对BIAD的感情不能说不深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今天的一切都是BIAD和建筑设计这份美好的工作赐予的。
二十年间,随着工作经验、阅历的增长,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也在不断的向远处延伸,而这种延伸最终指向了“建筑设计从何而来”这个关键的起点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探索与回答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如果只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是很难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的。中国的房地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市场、金融、客户、设计、建造、营销、物业、研发、建材等相关多行业共同协作的巨大产业。我想如果能够站在这个平台上,以更加宽广、更加长远的视角重新审视、理解建筑设计,一定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也是促成我在不惑之年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建筑设计,很多建筑师谈的是美学层面的问题。但我总是想,建筑设计成“方的”或“园的”形式,那么为什么是“方的”?又为什么是“圆的”?很多建筑师又会从技术层面去分析,但我个人认为建筑设计并不只是技术加艺术这么简单。
再看看开发商对建筑设计是怎么理解的?他们要建造的建筑除了经济层面的考虑外,更多是来自于客户的需求,因为只有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卖得出去。客户的需求是决定设计何去何从的出发点,从这点上讲,一个成熟的开发商需要的建筑设计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一个能很好完成这种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人民的建筑师。
最近断断续续在写一本书,名字叫《适建筑》。着手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做了这么多年设计后,越来越认识到建筑设计从表象看是一种创作行为,但其根本是一种经济行为。我想这或许是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的起点吧,也是这本书要研究和探讨的目的。
用“适”度的方法,完成舒“适”的建筑,与人类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才是建筑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要做到“适建筑”谈何容易,只有拥有更广、更远视角的建筑设计者才有可能完成,这也是我在努力尝试实践的。
我在建筑设计学习和工作之初,也曾追求形式的表达。但随着工作的实践,发现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去解决问题,完成满足他人行为需要的设计,比起强调个性设计是更高层次的设计理念。例如,我们参与设计的援助国外建筑项目,由于援助费是固定的,建设成本受限。同时由于受援国在经济非常落后地区,建造技术、材料水平很低,与国内有很大差距。如果在这些国家,把有限的援助费用浪费在形式上,那么受援国的人民得到的真正援助就不足,就达不到援助的效果。如果在这些国家,模仿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建设标准,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后期使用都会造成浪费,也同样达不到援助的目的。因此,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设计方法,建成当地人使用“舒适”的空间,完成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建筑应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是五维空间的”

采访者:您刚刚说到建筑是以人为本的,是根据人的需要建造的,那么那些建筑大师建造的比较特异的建筑意义何在?
窦志: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分成几个层面去看。
第一,某些“大师”只是名声大,完成的建筑徒有其表,靠怪异吸引眼球,成为标榜自我的谈资,更谈不到以人为本;
第二,对某些大师作品的认可并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讨论的,而是从专业技术、艺术角度去论述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是狭义的建筑设计;第三,大师作品中存在很多优秀的以人为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也体现了与人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点,所以才成为永久的经典。
这就又不得不谈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建筑设计的评判标准。我个人认为,建筑是五维的,除了我们通常的形式、空间这些三维角度来看以外,应加入时间维度和意识维度。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建筑的好与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转换不同的意识语境,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评判。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火柴盒这样的常规建筑如果内部空间做的很好,空间利用率高,建造费用又少,既解决了使用问题,也是低碳的,你能说这个建筑设计不是优秀的吗?“火柴盒”建筑在过去被大家诟病,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碳排放成为人类首要任务后,是不是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呢?我想评判一个建筑应该从多维度考虑其合理性,同样要以不同方式去思考建筑设计的诸多细节问题。现在,很多建筑师在哀叹受到现实条件的“束缚”,无法实现建筑设计的“价值”。我想,只有真正理解建筑设计的“五维观”才能走出困境,发现建筑设计的新出路。

“我和学校的感情很深。”

采访者:大学期间对您职业生涯影响最深的几位老师是谁?请谈谈您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窦志:我想到了三个老师。
首先是姜中光老师,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姜中光老师是很有眼光的,当时他是系主任,主持了建筑系学习期由四年制改五年制的工作,为学院后来的发展后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当时想念四年制,姜老师逼着我念五年制,天天给我做工作。最后我真的选择了五年制后发现这对我以后的成长很有益处。后来我念研究生的时候是咱们学校第一个与设计院联合培养的硕士,校外导师是BIAD的院总,这种将学习和单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我成长得很快。 第二个是孙克真老师,现在还在教你们制图和阴影透视吧。孙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认真,画图很细。建筑设计很多时候都是慢工出细活,都需要磨出来。孙老师给了我这方面的认知,他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他教会了我踏踏实实认真去做基础的东西。
还有一个是徐怡芳老师。她当时刚毕业不久,没比我们大几岁。徐老师告诉我建筑师要把自己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表达不出来一是因为自己思路本身就是模糊的,二是表达的能力不够。当时我图画的不错,但表达不清。徐老师这方面给我的帮助很大,我自己有意识去改正,去把控自己的思维,去想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这些年来,在项目实践中能够保持清晰的设计理念是受到徐老师的影响。这三个老师在不同的方面给我很多的帮助,对我的职业发展影响重大。

采访者:谈谈校园生活中对您触动最大的事情,它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窦志:对我触动最大的事就是我们那一届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现在看来这是一件好事,首先对以后建筑学院的发展有益,凡事总得有人起头。我们这届在当时是最强的一届,从我们开始也是一种荣耀。但入学时是四年制,忽然改为五年制多出一年,那么该上什么课呢?姜老师很有魄力,让我们自己定课程。我们商量决定五年级上学期进行快题设计训练,五年级下学期做毕业设计,课程节奏安排的很好。五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共练了五个快题,大家快题设计水平提高很快,结果在寒假的北京各大设计院的招聘快题考试中,很多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我到现在还经常在工作中使用那时候学会的快题技巧,受益匪浅。

“这是对学校的一种回馈”

采访者:我们知道您特地回到学校捐赠了奖学金,除了您对北建大的感情之外,您有其他的考虑吗?
窦志:我是代表我们建90向学校捐献奖学金的,应该是第一个给学校捐献奖学金的班级。虽然钱不多,算是给学校做点贡献。我积极参与组织这件事,是出于对学校的感恩。我在学校的时间最长,本科5年,研究生3年,夫人也是大学的同班同学。现在系里很多老师当年都教过我,那时他们还年轻,与我们打成一片。虽然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但与学校的联系一直没断。一方面很多实习生、后来的同事都是咱们学校的,同时学校的很多活动我也参加,包括工作上的接触,前几天还和刘临安院长在一起投标,所以与学校都有联系。我们捐奖学金就是对学校的一种支持、更是一种回馈,相信对学弟学妹也有好处,让整个学校的平台能够更加开放一些。

[align=center]“建筑师仅仅是一个职业”

采访者:您还有什么想跟在校学生说的么?以及您有什么推荐的书籍给建院学子?
窦志:从三个方面说吧!
一是在建筑设计这个圈里,同学们容易把自己的工作过于理想化。我现在正在反思这些事情,也努力走出来。建筑师仅仅是一个职业,敬业地去做好你的工作。不要总想着当大师,这和社会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们都一味的希望当大师,最后只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渐渐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反倒是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儿去做的时候,才能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距离大师的目标不远了。
二是建筑师要站在更公正、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样做的建筑才能获得认可。建筑师们需要更加理性,清晰知道设计是什么。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建筑师仅仅是一个职业,不能建筑设计至上。
三是建筑师应该多去从客观的、职业的角度去看别人的作品,去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对推动建筑设计对健康发展做点贡献。推荐的书应该是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吧,这本书对我有很多启发,是初步必读的。还有建议同学们要多看看行为心理学的书,因为说到底,咱们是为“人”做设计,这也回到了建筑要以人为本这个话题。同时要不断了解时代的需求,做出真正的“适建筑”!

采访人:崔月张峥荣 曹志玮
摄像:张皓铭拍照:刘鹤
整理:崔月张峥荣 张皓铭
窦志建筑设计作品展示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2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3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4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5张图片
1. 北科建嘉兴创新园展示中心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6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7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8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9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0张图片
2. 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改扩建项目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1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2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3张图片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4张图片
3. 中国科技会堂改扩建项目

注:
1.窦志,远洋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建筑学硕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生导师,北大城市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国家综合评标库专家,A+A《建筑知识》杂志编委。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5张图片
2.崔月、张峥荣、曹志玮、张皓铭、刘鹤,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年级学生。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建筑设计从何而来/窦志第16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