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1张图片
做个“超然”建筑师

——从我敬重的两位建筑大师谈起赵敏 亲爱的青年建筑师朋友,最近《云南建筑》徐锋主编约稿,希望我给你们写一点人生体会。我想对你们说——做个“超然”建筑师,你才会获得成功的青睐。 大地上,能和山岳河流共参日月的,莫过于那些不朽的建筑。这样看来,建筑师似乎是个可以距离“名利场”很近的职业。回想我步入建筑人生的2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以后建筑设计风起云涌的20年,无数建设的奇迹伴着一个新生的英雄时代即将破土而出。7年前,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建筑创作》杂志社的邀约下,我开始跨界写作《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让我有机会了解那些中国当代优秀建筑和他们的设计师,也让我对建筑人生有了新的认知。我就先从我敬重的两位建筑大师谈起,他们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

一、何镜堂的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勇敢地面对人生2009年,为了报道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与何镜堂院士相识。“建筑师是个晚熟的职业。”就像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那样,何镜堂的建筑人生,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由于毕业即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何院士近十年的大好青春荒废了。他在45岁以前居然没有机会设计过一栋像样的建筑,而年过七旬,在绝大多数建筑师都早已退隐江湖,安享天伦之乐时,他却昂首步入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1983年,45岁的何镜堂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对夫人说:“如果一味地写文章,写不出一个好作品;如果只埋头画图,不能提高水平。广东刚刚改革开放,我想把设计与研究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夫人李绮霞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在北京的前途,跟随丈夫回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重新创业(图1)。这个决定就像人生的一次博彩,他们共同选择的是一条艰辛的人生道路。在回到华工的第三天,托运的行李还未到,何镜堂就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参加深圳科学馆的投标,要求20天就赶出设计方案。他说:“我和太太全力以赴,把十几年来的热情,还有当时学习吸收的国外先进理念全用上了。方案送到深圳,市政府当晚就决定采用。那是对我的极大鼓舞!”后来该项目1989年被评为建设部和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1988年第7期发表。这个项目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了何镜堂的设计实力,也标志着他在建筑创作事业上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春天!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2张图片
▲图1 何镜堂院士(何镜堂工作室提供)

后来的十多年对何镜堂来说是艰辛的也是一帆风顺的,1994年他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的设计奖项不计其数……。90年代末,建筑设计开始招投标了。何镜堂那时已经功成名就,身兼华工建筑设计院院长和建筑学院院长两职,但他坚持号召大家走“自主创新”和“敢于竞争”的道路,并率先和年轻人一起参与设计竞赛,不怕在竞赛中落榜。他总是微笑着谈论人生的成败:“输了不怕!建筑设计没有常胜将军,只要往前看,提高自己的水平就会最终取得胜利。”在各种大型投标中何镜堂常常这样鼓励他的学生。投标之前不找专家评委,投标以后认真总结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使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在高强度的设计竞赛中不断提高(图2)。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3张图片
▲图2 创作团队2010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何院士最大的成名之作,也是备受世人瞩目的一项建筑作品,我深入了解了这个设计的很多细节。中国馆的大红色是最初方案投标时就定下来的。何镜堂介绍说:“红色我们做设计时一般不敢用。但这个建筑有特别的意义,它外表的中国红是华人社会共同的认可。开始,在一座十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上使用红色,很多人都表示怀疑。我哥哥从事美术研究多年,他警示我说,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很容易刺眼,如处理不当会产生不协调的感受。”2008年8月,在社会各界的争议声中,何镜堂提出成立顾问委员会,共同解决这个“红色的”难题。中国馆还未建成,就看到有人写评论说它是一顶“被染红的官帽”,时至今日,业内仍有不少争议。我常常不解,这个建筑是通过了三轮专家评审,从投标的344个方案中选拔出来的,也是由政府最终拍板,为什么中国建筑师不认可自己人的作品,却要盲目地崇拜外国大师?每每问起何院士,他总是笑着说,大家把这个建筑理解成什么的都有,斗冠、印章、火锅、官帽,只要老百姓认为是中国的东西,这样就好。他继续激情满怀地创作,在中国馆以后,汶川地震纪念园、天津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中国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澳门大学新校区等等系列力作随之诞生。让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何”流。

翻开《何镜堂传》,曾经有人问何院士:“您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答:“真诚、善良。”;问:“您对学生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答“创新精神。当然首先是要具有做人的基本品质。”在繁忙的事务中,何院士忙碌而优雅地活着,他的团队管理的像个有血缘关系的建筑师大家庭,就任务重、几个设计单位合作加之连赶工期的中国馆,也干得相当有起色。“他不拿自己当院士,别人也不拿他当院士。”,“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常常听到他的学生们这样说。我想,正是这样的超然,让他敢于放低姿态,输了再来。而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的青睐。 二、崔愷的人生——崔愷和他的平台2007年夏,我采访了崔愷大师(图3)。他43岁便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我在那篇采访的开头写道:“今年50岁的崔愷在中国建筑设计界几乎是知名度最广的人,在大家眼中他是个幸运儿: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及总建筑师,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奖项……在对崔愷的采访中我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支撑他的平台紧密联系着。”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4张图片
▲图3 崔恺院士(陈赫摄影)

成长的平台崔愷说,父亲从事暖通专业,原来在一家工业设计院工作,他得到的建筑教育得从天津大学建筑系算起。天津大学培养了很多中国当代重量级的建筑师,除了崔愷,还有周恺、李兴钢等等,天大勤奋和严谨的学风后来转化为工作后建筑师的职业素质,让他们在建筑实践中受益匪浅。在很多场合,谦虚平和的崔愷一再表示自己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很认真,从上学时当个好学生到后来当个好建筑师,他一直不懈努力,力争每个作品都有所提高。建筑作品越来越多,崔愷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总结和学习。他自觉修正了一些过去浅显的认识,对建筑的领悟也逐渐加深,设计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使他迅速地成长起来。发展的平台在谈及自己获得成功的原因时,崔愷把它一分为二:内因和外因各占一半。他说,“你看,我现在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建筑学会都有任职,这本身就是一个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的平台。”崔愷是“超然”的,平和的心态是他发展的又一有利平台。1984年从天大毕业后就来到一家国营大设计院,一干就是30年,乐此不疲。这期间虽然外界的诱惑和机会很多(比如一些人出国深造,或者下海挣钱都得到了实惠),但崔愷出于对建筑的情感和责任而一个个地放弃了它们。反过来说,崔愷的心可以更多地放在设计上,他的工作是连贯的,设计成功的机会也就自然多一些。设计的平台2007年,那时崔愷有一个24人的个人工作室。2014年伊始,成立已有十年的“崔愷工作室”决定正式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团队的规模明显扩大了很多。崔愷说更名的意义在于:“立足理性、明确本土”,这是该团队今后奋斗的方向。“本土设计”,是崔愷院士对自己后半生提出的要求。他放弃了设计院提拔他当院长的机会,潜心专业技术,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还记得2009年崔愷因长期超负荷埋头工作,积劳成疾,颈椎必须开刀做手术。当时听说他手术风险很大,多少人为他揪心。好在他将强地挺了过来,并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了中国建筑文化推动的事业。不久前在我写的80后中国建筑师调查报告中,中国院的朱起鹏建筑师说:“崔院士常常教育院里的年轻人,要多用心创作:珍惜每一次改变大地的机会,珍惜社会对中国院的信任。”搭建中国本土设计的平台作为文革以后第一代建筑师,崔愷不仅是当代青年建筑师的领军人物,他更像一位“大哥”,让很多人追随。他没有为挣名利去做国家级超大项目,崔愷的“超然”,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担当,承托起“本土设计”的平台,也承托起当代与未来中国设计发展沟通的桥梁。这样的建筑师才能被我们寄予厚望(图4)。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5张图片
▲图4 1984年研究生毕业时与老师、同学合影

讲到这里,青年朋友们,也许你们会说,两位大师的人生不过是偶然,不是每个人生都会见到彩虹。是的,做个“超然”建筑师,目光放远大,才能取得成功。而这个成功,并不仅仅是用世俗的名利观就可以衡量。我相信,淡泊为大,宁静致远。

作者信息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6张图片
赵敏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硕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特约副主编,《建筑知识(a+a)》特约编辑,ikuku建筑网特约评论人,新浪微博#每筑建文#话题主持人。跨界建筑师,建筑评论人,独立撰稿人。

本文刊于《云南建筑》2014年第五期(建筑版),第164~166页。欢迎阅读!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7张图片

立足本土,发扬地域
YN|建筑师随笔:女神篇|做个“超然”建筑师第8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7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何镜堂 (13 articles)


上海世博会 (6 articles)


暖通 (3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9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