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NDARCH,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燃烧的TOD第1张图片

要问这两年建筑圈的节目单上,最火爆的节目是什么?
我觉得,是TOD。

TOD,如同一颗划亮天际的明星,照亮了开发业主愉快的脸庞,照亮了政府领导演讲的稿单,照亮了设计院财务开出的发票联。

各级政府,看到了可以多印出去多少的地票;
开发商,看到了楼盘涨价的又一大卖热点;
设计院,总算等到了向基建靠拢的良机。

大小论坛不断,各色专辑层出;上至耄耋名宿,下到还没开题的学士硕士;从沿海一线大城市,到十八线小县城。

开篇不谈TOD,汇报就会踢屁屁(TPP)。

在国家基建的投资热潮下,在实践型学术的大力推动之下,地产界不甘示弱紧跟而上,进而做到了放眼望去举国TOD。

现在,所有修铁路的,都不说自己在造火车站,都说自己在做TOD;
所有挖地铁的,都不说自己在造地铁站,都说自己在做TOD;
所有车站旁边卖商铺的,都不说自己是在卖商铺,都说自己在做TOD物业;
所有底下有轨道线的住宅,都说自己就是TOD本D。
在没有地铁的偏远小镇,公交公司都开始琢磨TOD的可能性了。

许多售楼处的小姐姐,已经做到可以熟练地背诵TOD的定义:

TOD,全称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最早于1992年由美国著名新城市主义学者PeterCalthorpe提出,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

这和许多学术论坛上的开场白高度吻合。但小姐姐做到了精准背诵、中英镶嵌、脱口而出。

有人把地铁站点周边1公里内都圈进了TOD的大筐。按照上海市的地铁站密度,基本上外环以内就是一大坨TOD。
除了距最近地铁站仅20公里的交大闵行校区,想找到个不是TOD的净土,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燃烧的TOD第2张图片

TOD的初衷,是以中心城市的复兴,对抗郊区化的蔓延。
但在我们这里,相当一批标榜自己是TOD的项目,都是在郊区;荒无人烟的新城,要多野有多野的地铁站。
从政府、开发商到百姓,都盼着靠TOD拉动郊区的房价,把人从中心老城,拉到新开发的郊区。

TOD的另一个初衷,是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提高公共交通占比。
但在我们这里,不管怎么鼓励公交、停车配建的指标分毫不少,许多TOD的核心是“P+R”。
都P了还能算T?

燃烧的TOD第3张图片

我们在TOD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厚望,仿佛这是中国城市必须的未来。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味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如果有,我觉得可能是鸿茅药酒。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也曾经有一个风靡全行业的概念,叫做“城市综合体”。
概念一出来,什么都好,感觉扬眉吐气的中国建筑师们,总算找到了一条能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良方。
我们不看欧美看东亚,动辄涩谷梅田六本木、外加香港新加坡。
但实际上,中国幅员辽阔,纵深广袤,和弹丸之地、没有退路的香港新加坡不一样,没有几个城市的人口密度能达到东京、新加坡的密度,即便北上广深,也不可能遍地六本木。
从现在的城市发展趋势,几个一线超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已经见顶,人口发展规划已经确定并正在强力执行。没有人口的进一步聚集,哪来的密度提升?没有高人口密度,哪来的高强度开发?

到后面,“城市综合体”便像是注水猪肉,沦为地产噱头,带点底商的郊区住宅都大言不惭地把自己定位作“城市综合体”。

再后面,连地产商都对“城市综合体”审美疲劳了。
如果谁再声称自己是“城市综合体”,同行基本会投以一种看待傻逼的目光。
这策划是谁请的?

策划们也不容易,几年后,都洗心革面做TOD了。

案例依然还是涩谷梅田六本木、外加香港新加坡,论述主题都由“城市综合体”变成了TOD。
也好,图片都不用费劲另找了。

燃烧的TOD第4张图片

在辩证法上,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核越小。
当一个概念放大到可以装得下所有事物的时候,这个概念已经没什么内涵了。
毁掉一个概念,最好的办法不是批判它,而是“撑死它”。

城市也好、建筑也好,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尤其面对广阔的国土上、数以千计的城市,不可能用一种公理性的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TOD的确为许多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过度滥用一样会产生副作用。

1、概念明晰

如果不能够清楚地判断什么“不是”TOD,那么说什么“是”TOD也就没有意义,TOD会变得苍白而谄媚。

TOD如果作为学术性的表述,要严谨,要有明确的概念边界,不能稀释。

经常和TOD一起出现的几个名词,也该区分清楚:站城一体是站城一体,上盖是上盖,它们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也可以圈定各自不同的问题。

燃烧的TOD第5张图片

2、研究深层化

市面上喊了这么多的TOD,但似乎一句话就能把所有事情说完了,引来引起都是那张万年不变的圈层图。本来还期待有更多可供指导的建议。
作为“经验主义”的学科,似乎只能“描述”,拿不出可验证的数据。

比如,多大流量的公共交通,能支撑多少规模的商业设施,似乎存有某种正比关系,又似乎受到类型、聚集度、甚至文化的影响。有没有综合各种参数的公式?这实际上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搜集大量一手数据、大量算法分析,但如果做好了确实很有意义。

如果实在没有数据支撑,那就尽量做好每一个案子吧,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3、要警惕地产化炒作

多少建筑概念股,成也地产,败也地产。最后沦落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尤其是在解决城市问题的时候,大家往往容易高估了资本的力量。
  
现在,TOD依然还在加速燃烧。
燃烧是好事,燃烧才能散发光和热。
但不要坍塌,坍塌之后,有可能就是黑洞。
  
燃烧的TOD第6张图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燃烧的TOD第7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8 articles)


MINDARCH (5 articles)


城市设计 (90 articles)


社区 (66 articles)


公共交通 (11 articles)


地铁 (1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