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只建筑精,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张图片
鹿特丹中心城区鸟瞰
来源:IFLA WLIC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张图片

鹿特丹
Rotterdam

位置 | 荷兰南荷兰省
面积 | 324.14km2
海拔 | 0m
人口 | 644,618人




走进鹿特丹


在辗转了多个西欧的城市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鹿特丹中央火车站。

下火车后,并没有觉得和西欧其它城市的中央火车站有什么区别,甚至,比起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并没有那么特别,没有欧洲火车站传统钢构的工业感或是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的匠人们留下来的精巧感。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张图片
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室内
来源:wikimedia.commons


可能是圣诞的第二天,在火车站内还充满着圣诞的氛围。逐渐向出口走去,才渐渐看见巨大倾斜的天花,和装饰着圣诞彩灯的幕墙。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4张图片

需要走到离火车站广场的尽头,才能看见建筑主立面的全貌。我们不是唯一从鹿特丹中央火车站走出来就驻足不前的人,从火车站一出来就拿起相机拍照的人不在少数。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5张图片

环顾四周,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内部作为城际火车站——一个城市交通节点,在四周无缝联系了各种城内公共交通。在火车站一出来的路口就是地铁,就在地铁站的旁边就是公交。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6张图片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位于鹿特丹市中心,同时也作为欧洲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中的一环,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对鹿特丹本身及对欧洲有双重的含义:游客从这里进入荷兰,而荷兰人则从这里进入欧洲。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7张图片

管中窥豹,窥见一隅,从中央火车站走出来,就好像掉进了archidaily的网站,曾今在网络上浏览的经典案例,都紧锣密鼓的出现在眼前。转身不经意间看见的建筑无不特点鲜明,不禁疑问:这是不是哪个大师的作品?为什么这些建筑能以如此随意的姿态摆放在城市之中?而这些极具个性的建筑又为何能在鹿特丹扎堆一样地出现?

转念一想,这是在洒脱不羁的荷兰,一切仿佛又那么合理。




从“尼德兰”
到荷兰


鹿特丹作为一个荷兰城市的“自由”还需从它的国家风气说起:

荷兰向来以“自由”著称,这样的风气离不开他们经济和国家的发展历史。荷兰旧称“尼德兰”(Nederland),字面意思为低地国家。原始洼地的自然条件,让荷兰不得不以船为主要的交通形式,同时,大海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这个民族更加信奉及时享乐的人生原则,同时也让荷兰各地的建筑更多的去关注人文和解决实际生活的需要。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8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9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0张图片
低地三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来源:wikipedia


15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退位,将西班牙和尼德兰的低地(被称为北方省)分给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将奥地利等其他地区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统分给他的弟弟费迪南德一世。就这样,尼德兰的北方省从属于西班牙王国。

在这一时期,西班牙对尼德兰在经济和宗教两个方面均进行压迫和剥削:尼德兰的海上贸易支持着西班牙一半的国库,同时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以资产阶级为主的新教加尔文派教徒。

1568年,尼德兰以宗教斗争为先导的民众反封建和旧教的斗争逐步高涨,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现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区域)成立了乌得勒支同盟,共同反对西班牙统治。这被认为现代荷兰的开始。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1张图片
奥托·范·维恩《莱顿大捷》(1574)
荷兰军队夺取西班牙的步兵阵地
来源:wikimedia.commons


西班牙对于旧教的推崇迫使许多比利时新教徒移居荷兰,其中不乏大量的资本家,也为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数百年海运事业的发展给了荷兰“自由产业”独特的发展空间。船上设施简陋,缺少娱乐设施,因此船员们每次返航带回的都是金钱和需求。这些产业给荷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营收。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2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3张图片
上:荷兰的海上贸易航路
下:“黄金时代”的荷属殖民地
来源:wikipedia


战争时期形成的“联合省”体制下有城市自治、地方分权、宗教宽容和经济自由。有利的地理条件被积极开发利用,现代教育也得到发展,在造船业、交通、金融等领域不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城乡之间的流动开放。这使得荷兰人职业选择灵活,社会宽容度大,个人享有较多的自由空间。

在加尔文教会的精神引领下,认为国家或地区,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受到重视。宗教宽容政策使得大量人才移民流入,让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城市的迅速壮大成长使各国移民很快混合起来。阿姆斯特丹是宗教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其宽容、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出版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允许各种自由的思想和势力生根发芽。

政治的稳定,高度发展的经济为荷兰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由多元的思想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盘根错节,成长为了今天荷兰的城市形象。




“MIX”多元的
城市基因


鹿特丹作为荷兰第二大城市,与荷兰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有大量的传统建筑所不同的是,鹿特丹在二战中城市几乎被摧毁后,整个城市得以重塑。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4张图片
1940年遭德国空袭后的鹿特丹
来源:wikimedia.commons


作为曾今的世界最大港口,如今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就是建筑的试验田,大量的著名建筑师在鹿特丹留下作品。在重建之处,鹿特丹野心勃勃,目标是建造更多高楼大厦以创造荷兰“真正的心脏“。

本地诗人朱尔斯·迪尔德在一首名为《鹿城魔力》的诗中这样形容:

鹿特丹无法被定格 / 形象总是在变革
鹿特丹没有过去 / 也没有阶形墙体
鹿特丹谈不上浪漫 / 没有时间瞎扯淡
不喜欢听从建议 / 从不听别人逼逼
这城市对镜头无感 / 拍照不会变好看
方正高耸有棱角 / 逆光中似要倾倒
鹿特丹并不是幻觉 / 等待被镜头洗劫
无法摆拍这城市 / 鹿特丹太过诚实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5张图片

在欧洲很多城市的肌理都非常明晰,在由网格划分明晰的老城区很难看见突然出现的现代主义高楼。但是在鹿特丹,古典风貌的城市和多元的建筑相互交织,在传统建筑的缝隙中,能够看见鹿特丹掩藏不住的实验性的建筑,在欧洲众多城市中显得独具一格。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6张图片

作为荷兰最大工业区所在地,鹿特丹不可避免地成为德军的重大战略目标。在1940年的鹿特丹,随着德国空军飞抵上空投弹,整座城市变成焦土。

随后,鹿特丹政府决定清理掉所有废墟,一切从头开始,由城市设计师威勒姆·维特文(Willem Witteveen)重新规划新的鹿特丹。由于工业家认为为特文的设计过于拘谨,不够大胆也不够摩登,里斯·范特拉(Cornelis van Traa)取代维特文,一个“自由流动”的城市由此开始生长。这座城市刚被炸毁没多久,人们就开始商讨重建,并意识到这是一个优化城市规划的契机。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7张图片
2014年鹿特丹城市地图
来源:wikipedia


重建的指导性原则就是要重新设计中心区域,而不是沿用原来的街道网络,恢复被毁的重要建筑。战后,鹿特丹一直没有停下建设的步伐,在此期间与欧洲传统老城的形象渐行渐远,成为了先锋建筑的试验田。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8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19张图片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毁灭,鹿特丹将宜居作为建设城市的标准,不去追求摩登的城市形象,反而给鹿特丹的建筑形象带来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不受风格的限制也不受形态的限制。




鹿特丹的
“自由建筑”


“自由“的方块屋Kubuswoningen

从地铁站出来,首先看见的不是最有名的markthal,而是watch cube,走在这样的建筑群中,看着立面上依墙而布置的圣诞装饰,恍然见好像重力在这里都失效了。在鹿特丹,有很多建筑都让人无法直观感受到建筑的真实年纪,就比如这个方块屋,建于1982年至1984年之间,但是由于其后期的维护和与众不同的设计,在走在当中时,就算写着建于近十年也不足为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0张图片

这样的建筑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吊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体被“悬浮“在上空,在围合而成的庭院内流出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在20世纪70年代,建筑师希望在居民和其他用户的参与下,创造出好客的居住空间。通过可识别的小规模元素构建出以人为尺度的居住空间。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1张图片

但是这样倾斜的空间,人们将如何使用?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2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3张图片
方块屋技术图纸
来源:wikiarquitektura


走进博物馆,在介绍的一角看见这张平面图才恍然。原来就是用最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着空间的划分和使用。

Blom 的立方体房子共有三层:底部是带厨房和客厅的所谓街屋,中间是天堂屋,有学习空间和卧室,顶部是会幕,一个三边形的金字塔温室、阳台或朴素花园的空间。房子所在的六角柱包含入口和楼梯间。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4张图片

这是一个走在其中会让人感到疑惑的建筑群。
他们真的不管使用效率了吗?

是的,不管。在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加友好的建筑空间来说,这里似乎没有那么多建筑规范说一定要满足最佳的使用效率。方块屋的建成离不开政府对于这类“实验房“的资助,这也是最终方块屋得以建成的原因。

方块屋作为建筑是地标性建筑,但是在1976年过半时,人们的兴趣已经消退,而且还没有为所有的高脚屋找到足够的买家。政府和设计师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冒险家,但是过于注重公共空间之后,也只有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买单。

建筑可以是自由的,然而使用者也是自由的。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5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6张图片
方块屋彩色总平面图与立面图
来源:wikiarquitektura


“公共“的鹿特丹大市场Markthal

走完方块屋,在不远处就是由MVRDV设计的大市场。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7张图片

尽管在各种网站中已经浏览过无数次这个建筑,但是面对这样以一个建筑时,还是难免感到震撼。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8张图片

在圣诞的氛围里,室内集市格外热闹。巨大的拱形结构围合形成巨大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如果只沉浸在市集的热闹中,这里与传统的市场区别无二,但是在这里无论风吹日晒,都不会影响市场中的熙熙攘攘。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29张图片

市场中主要以美食为主,是各国的美食合集,各个店铺街区式分布。

走在巨型拱廊中的街道中,有一种将传统街道三维化的错觉。在传统的街道中,便捷的市场最好就在家的附近,在这里能够吃到应有尽有的食物。

由公寓所包裹的市场,以开始会让人有无尽的质疑,这样的住宅采光如何?通风如何?隔声又如何?

在拱形的内部,也就是市场的天花和墙面上布置了2mm厚的吸音板,为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声学环境。从剖面看来,这个造型新奇的公寓似乎与普通的住宅也并无区别。公寓中有102个出租单元和126个出售单元。得益于拱形造型,顶部单元有着更宽大的屋顶露台。公寓住户分别通过地面上6个入口进入公寓。公寓中窗户都是三层玻璃,隔音又隔绝味道。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0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1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2张图片
鹿特丹大市场建筑概念推演
来源:MVRDV


工程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也是MVRDV引人注目的设计架构及其理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MVRDV在鹿特丹市场大楼项目中也怀有相同的希冀,力图创造某些前所未见的新事物。

当我们谈到这样的巨构时,往往用它的形状一言以盖之。但但它落到市场和公寓这样的功能时,又不得不回到人的尺度去体验和感受。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形式结合中,解决了鹿特丹再允许室外开放市场的问题,而这样一种结合,又让人感受到了久违的邻里感,尽管再空间上是竖向的。这样的设计营造了一种新型的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关系。


“流动”的屋顶步道Rotterdam Rooftop Walk

在这次旅途中很遗憾没有能够走上屋顶步道,当我们到达时,原来步道的位置已经没有任何步道的痕迹。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3张图片
鹿特丹屋顶步道
来源:Archdaily


这是由MVRDV和鹿特丹屋顶日官方合作打造的屋顶漫步的街道,试图让城市变得更宜居、健康和可持续,试图给登上步道的人带来不同的城市观感。

通过屋顶步道的方式,连接了不同的公共建筑,打破了单栋建筑之间的独立性,让建筑与建筑之间链接,也为热衷享乐的荷兰人有了一种新的漫步方式。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4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5张图片
鹿特丹屋顶步道
来源:Archdaily


从屋顶步道的工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时刻都能够被迅速拆解的建筑。但是它为走过的人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未及时到来的人留下了遗憾。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6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7张图片
鹿特丹屋顶观景台The Podium
来源:MVRDV©Ossip van Duivenbode


这与鹿特丹城市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永远“自由且流动”的城市。就在一次次建造和拆解中新生。




回望鹿特丹


在众多的欧洲城市中,走在鹿特丹的感受其实是最“中国”的。

尽管历史的成因不太一样,但是和绝大多数中国的城市一样,没有太多的传统建筑。还有就是,在这里和许多欧洲城市不太一样的是,有众多很不“欧洲“的错落高楼。

但是在这里的建筑又和中国是很不一样的。在中国的城市中尽管有很多高楼,但是限制于各种规范和经济因素,大多是规整而“没有立面“的,因此,尽管从一个大城市走到另外一个大城市,也不会带来太多的陌生感。”有性格“的建筑,往往是作为城市坐标的存在。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8张图片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39张图片
鹿特丹城市的日与夜
来源:Tripadvisor/G Adventure


如果将中国的标准放在鹿特丹,就好像是在一小块地图上,插满了坐标。尽管城市尺度和中国有些许的相似,但是对于建筑的想象和实践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二战后的鹿特丹为建筑的实践提供了全新的白板供建筑师描绘;另一方面,在荷兰多元化的风气下同时还有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撑,对于建筑的讨论也是十分的活跃,尽管有分化和批判,但他们仍对建筑进行着实验。

但是这样的生长环境中,整个社会对于建筑的实验都抱有极大的容忍度,因此有年纪越大越不循规蹈矩的Rem Koolhaas,也有呼喊“Yes is more”的Bjarke Ingels,还有用创意一次又一次挑起人们质疑的MVRDV。尽管质疑和批判,但仍然能够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才能有百花齐放的鹿特丹。

作为建筑的试验田,鹿特丹的建筑也不完全是被赞誉的。就如同中国“进口“的大师们的作品,也不是人人称赞的。对比同样的人在鹿特丹和中国的建筑作品,尽管应为”大师“的名头在诸多实践上都进行了边界的探索,最终呈现出来对的结果也不免受到多种约束,那么对于普通的建筑师呢?

实践的镣铐不一定是束缚,但希望更多的人不会应为舆论、规则和其他诸多限制就停止畅想。鹿特丹因为重生所以有活跃的思考,建立在千年历史上的中国或许能够有沉淀的精彩。


图片说明:本文插图除标注外为作者自摄,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期原创 / 九十
# 华南理工虚假硕士研究生,试图通过上学游遍北上广的游客,一直在路上

编辑 / 白雎  审核 / 言西早


鹿特丹,如何从废城走向叛逆之城第40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66 articles)


一只建筑精 (63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41 articles)


城市设计 (90 articles)


荷兰 (470 articles)


鹿特丹 (5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