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1张图片
© 蓝天组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

意大利,马泰拉 (2021-至今)

位于意大利南部的马泰拉地处独特的巴西利卡塔大区,以其“石窟” 民居而闻名于世。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以方解石采石场为象征,这种材料铸就了马泰拉石窟,而如何更新改造这一区域的采石场正是设计理念所研究的课题。采石场距离马泰拉 2 公里外,现早已停止运营;并计划改造为新功能区域,向公众开放。蓝天组以马泰拉的悠久历史为基础,正在将这一采石场重新设计为为新型的综合体建筑。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2张图片
草图 © 蓝天组

以“绿洲科学中心”为首的试点建筑

马泰拉采石场的“绿洲科学中心”将成为这一地区可持续现代设计的标志。项目意在成为意大利阿尔塔穆尔贾国家公园的自然和可持续设计创新中心。因此,新兴研究和科学中心也将成为该地区的门户,并向外界开放。绿洲科学中心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模范,旨在塑造一种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兴策略。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3张图片
© 蓝天组   

自给自足的建筑,成为当下绿色能源研究的前沿范例

项目将融合传统与本土科学中的新科技,首要设计概念为“自然保护”、“能源自给自足”及“可持续旅游业”。项目不仅旨在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地标,同时也力求将自然与可持续元素融入现有的架构中。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4张图片
© 蓝天组

“绿洲科学中心”的设计将加强阿尔塔穆尔贾国家公园与马泰拉城市间的联系,将三种功能不同的建筑嵌入流动的景观之中。

项目内最大的建筑“采石梯田”为研究室及住宅建筑群,其中包含了嵌于采石场绿色梯田中的实验室、协作空间、宿舍等。第二大建筑“采石高原”中囊括了会议中心、健康中心和日晷塔。第三大建筑则为位于采石场入口的“石之餐厅”,意在为住户和访客打造独特的就餐体验。此外,如露天剧场、太阳能发电厂等建筑架构也嵌入了采石场景观中。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5张图片
© 蓝天组  

采石梯田

采石场的梯田景观由石矿开采形成,建筑师则通过本土植物对这片土地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来恢复自然之景。由此,“自然之伤”采石场可以“愈合”,并通过种植马泰拉地区特有的植物让这片土地重归于自然。


绿洲科学中心

在这一采石场的西南部、与马泰拉旧城朝向同一方向的则是“绿洲科学中心”,其中囊括了为学生、研究员、教授打造的7,700平方米空间。“绿洲科学中心”结合了住宿、工作空间、以及其他如会议中心、讲演厅、用餐区、商业空间、管理与技术支持区域等附加服务区域。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6张图片
© 蓝天组   

“绿洲科学中心”与马泰拉石窟平行而建,其设计旨在满足当代建筑的规范、标准和需求的同时,融入石窟的丰富历史中,与周围达成和谐统一的空间语言、物质性与建造逻辑。

“绿洲科学中心”被两个雕塑般的玻璃垂直中庭划分为三个部分。建筑流线由镶嵌于采石场自然地形中的水平通道网络构成,同时还与中庭相互连接。体量间的开放式通廊则呼应了马泰拉石窟街道的蜿蜒感。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7张图片
© 蓝天组   

实验室与协作空间

实验室与协作空间具有灵活的空间布局,将工作区域与共享设施融为一体。工作空间内还拥有非直射的自然光照,同时也将建筑视野延伸至采石场之外。


集水系统

马泰拉石窟住宅采用传统技术建造,并结合了各种集水、采水、渗滤和冷凝等原理。建筑师受到传统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的启发,利用“绿洲科学中心”的花园表面区域收集雨水,并借由梯田的倾斜将雨水引入两处地下水库,最终收集的雨水则将被用于灌溉采石场花园。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8张图片
© Energy Design Cody   

采石高原

“采石场采石高原”区包含了会议中心、健康中心、和日晷塔。


    会议中心

    会议中心包含了4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礼堂、会议室和附加的服务设施。会议中心各个功能空间之间的“负”空间同等重要:相对封闭的负空间为非正式讨论、会议、交流想法之处。这些区域向天空开放,同时配有遮阴设施。


    健康中心

    健康中心位于“采石高原”建筑的深处,并提供了一处清凉之地。中心里光线柔和,为使用者提供了独特的放松体验。  


    日晷塔

    “日晷塔”为从采石场坑底一直延伸至顶部的中心元素,充分展示了经过40多年的地面挖掘、人为干预后的采石场空间。

    “日晷塔”既可以作为日晷所用,也可以作为能源塔使用。“日晷塔”高65米,下坠重物,坐落于混凝土斜墙坑中。在白天,能源花园的太阳能板所生产的能量可以将重物抬升至塔顶。在夜晚,被释放的重物下降至塔底,其产生的动能则成为了中心塔的额外动力。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9张图片
© 蓝天组   

入口区与石之餐厅

“石之餐厅”紧邻采石场主通道,其主要楼层嵌于岩石之中,并将富有这座城市、这个新项目独有的建筑语言融入食客的体验之中。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10张图片
© 蓝天组

采石场下花园

    能源花园

    能源花园位于项目核心、阳光充溢之地则是自给自足的能源系统空间,其中包含了6452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为了不将此区域与访客的使用区域隔开,一个如树般的结构也用于承载太阳能电池板,并将能源花园太阳能场兼用为遮阳树冠,从而将地面层腾出,打造为步行区。


    露天剧场

    建筑师利用与城市的距离、宽敞的停车区、采石场的声学潜质,打造了一个2000座的剧场。剧场是露天的,位于项目东南角,且没有直射阳光干扰,以便在日间表演期时,使观众体验不受到干预。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11张图片
©  蓝天组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12张图片
© 蓝天组   


“绿洲科学中心”项目旨在成为马泰拉东部一个全年开放的研发中心

为了应对气候威胁与环境危机,项目在规划、实践等各个层面从可持续性、可持续自然处理策略等角度开发全新的概念。“绿洲科学中心”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项目,并将处理现有资源、自然环境的必要责任与区域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元化融为一体。

马泰拉绿洲采石场,从开采到再生第13张图片
© 蓝天组   

项目信息

项目团队
业主:马泰拉Inerti采石场,马泰拉
规划设计:蓝天组建筑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Wolf D. Prix & Partner
设计总监:Wolf D. Prix
管理合伙人:Markus Prossnigg (till 04/2022)
项目合伙人:Alexander Ott
设计建筑师:Shir Katz
项目协作:Angelo Stagno
项目团队:Katharina Kraschitz, Nina Shabalina, Irina Sorokina, Albert Sumin, Poltak Pandjaitan, Shahar Abelson, Barbara Schickermueller, Jan Rancke, Constantin Papachristopoulos, Hamid Abolahrar, Sarah Flößholzer, Stephan Sammer

顾问团队
结构工程:B+G Ingenieure Bollinger und Grohmann, 奥地利 维也纳
能源设计:Energy Design Cody, 奥地利 格拉茨
材料科学知识/研究:Johannes Weber教授, Anthony J. Baragona博士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

项目信息

建筑面积:15000 m2
总停车面积:3000 m2
总估计建筑楼面面积:18.000 m2
能源花园太阳能板面积:6452 m2

采石梯田
泸州科学中心:7724 m2
总宿舍面积:2895 m2  包含69个学生宿舍、13个研究者宿舍、4个教授宿舍
公共区域/大堂:1440 m2  包含餐厅、行政、商业空间/办公室
协作办公空间/实验室:2205 m2

采石高原
会议中心总面积:4000 m2
停车面积:1000 m2
健康中心:500 m2  

日晷及能源塔
入口区
石之餐厅:500 m2

采石场下花园
露天剧场:2000个座位
酒吧/景观平台:350 m2

译者:黄菁菲


来源:本文由蓝天组建筑事务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蓝天组建筑事务所所有。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5 articles)


科研建筑 (96 articles)


创新中心 (18 articles)


采石场 (6 articles)


意大利 (546 articles)


蓝天组 (2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