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德国埃舍姆 项目名称 德国杜伊斯堡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 ) 建筑性质 工业建筑 设计单位/建筑师 比德•拉茨 规模 230h㎡ 设计手法 在设计手法上彼得•拉茨融合了艺术、建筑和景观的各种创作语言,北杜伊斯堡公园是他运用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设计景观的代表作之一,彼得•拉茨称北杜伊斯堡公园的方案是“句法结构式的设计初衷”(syntaktischen Gestaltungsansatz);已经成为公园标志之一的由废弃铁板铺装而成的“金属广场”(Plazza Metallia)可以看到极简主义(minimalism)艺术风格的影子;而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可以归纳为大地艺术(land art)作品。
后工业景观 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主要类型有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具体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特种车辆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等。
后工业景观公园 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体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后工业景观公园发端于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成熟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德国。其中,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北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公园的代表作。
建设背景 杜伊斯堡公园所在的埃舍姆地区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最落后的地方。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地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其人口大约535万,面积4430km2,是欧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仅次于欧洲的文化密集区巴黎。 鲁尔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也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由于煤炭、钢铁以及后来兴起的化学工业,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波鸿、盖尔森和杜伊斯堡等主要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直到二战结束,鲁尔区一直是德国的工业中心和军事装备中心。60年代,鲁尔地区的发展达到高峰,随后因工业衰退,人口减少了大约10%。 埃舍姆地区包括从杜伊斯堡到贝卡门之间广阔的区域,面积为803km2,有17个城市,居住人口超过200万。它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发动机。50年代,埃舍姆地区人均国民总产值位居西德之首,但是,今天却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地区。平均失业率高达12%。 目前,埃舍姆地区的矿山工业趋于萎缩,留下大量的失业工人,废弃的工矿企业和巨大的空置的工业建筑,以及被铁路、河流所分割的居住区。随着矿区的关闭,原以矿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居民点也逐渐失去了活力。可以说,矿山工业的危机是一种单一文化的危机。 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 年提出“IBA 计划”,运用国际博览会形式,通过工业旅游开发,达到区域复兴。经过长达10 多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
景点开发模式 1.博物馆开发模式。最典型的是将一个建于1854 年的老钢铁厂改建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特色是设计了可供儿童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导游由原工厂志愿者担任,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蒂森公司将1985年停产的一家企业改造为以煤、钢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该公园占地2.3 km2,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青少年活动场所,又可进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 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即在工厂原址兴建大型购物中心,旁边仍保存原有工业设施的博物馆,还配套建有美食文化街、体育中心、游乐园、影视设施,吸引大量旅游和购物的人流。 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1998 年,鲁尔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等,并规划了25 条旅游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工业旅游的开发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 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 20世纪末鲁尔区向科技产业、服务业的转型令世人瞩目。这个转型与致力于改造鲁尔北部废弃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密不可分。从1989年开始,鲁尔区北部莱茵河支流的埃姆舍河流域上,自东部城市贝格卡门(Bergkamen)向西至杜伊斯堡(Duisburg)总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被连成一片,总共涉及17个中小城市以及2个地方行政区的250万人口。承担整体规划任务的是一个大型的规划组织——国际建筑展(IBA-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此工程被称为“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利用经济转型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目标,在1989-1999年的10年间针对六大工作主题共进行了120个改造及建设项目,投资总额高达40亿马克,其中2/3为公共投资(除当地政府投资外还包括了来自欧盟的公共性资金),1/3为私人投资。 六大工作主题分别为: 对20世纪20年代就已形成的七个地方性绿化区进行恢复,保护乡土植被,重建生态廊道,统一整体规划,形成了300平方公里完整的绿色景观系统。 对埃姆舍河水系350公里干支流开放式污水收集网进行生态改造,分散式污水净化、科学生态的雨洪管理恢复了埃姆舍河流域优美醉人的河流景观。 在旧工业区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创服务业基地及高技术科研中心,发展“绿色经济”,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符合现代生存理念的“花园式工厂”。 充分发掘和利用工业文化,保留并适当改造工业遗存建筑,赋予它们新功能,为工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对工业化时期的住房改造以及在老工业区内现代化新型住宅区的兴建,达到在密集城市区域享受田园式生活的目的。 注重各部门及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发挥全社会的创造精神和共同协作精神,许多居民参与到项目的运作中,为旧厂区改造献计献策,共同改善生活环境,并增加了青少年职业教育岗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埃舍姆公园计划 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由于结构性危机导致地区主导产业衰落,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其中受影响至深的就是埃姆舍地区(Emscher-Region)。埃姆舍地区在区域空间的意义上是指多特蒙德与杜伊斯堡之间沿埃姆舍河流域的工业都市圈,区域内面积784 km2,沿东西轴向长70 km,包括17个城市,地区总人口约200万。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将地区的工业、历史文化、教育、劳动力、土地资源、区位条件、交通等优势条件转化为发展潜力,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的区域规划联合机构(KVR)于1989年开始启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scher park ,简称IBA)计划的第一个10年(1991年~2000年)规划。埃姆舍公园计划包括七大主题。 主题一:绿色框架——埃姆舍景观公园(The Green Framework-The Emscher Landscape Park)。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曾由“鲁尔煤矿区房屋协会”提出的“区域绿色走廊”计划目标的实现,该主题提出将320 km2区域范围内保护和再生的绿地连接成一个链状的绿地空间结构,构建成完整的区域性公园系统。该项目的理念在于通过开放空间整合、景观恢复和提升环境的生态和美学质量,实现区域内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持续改进。在区域内规划了7条南北轴向的绿色廊道,邀请世界著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参与规划和设计区域内的主题公园,包括北杜伊斯堡公园、城西公园、诺德斯特恩公园等。绿色框架计划在1999年之前全面开始运行。 主题二:埃姆舍河道系统再生(Regeneration of the Emscher River System)。埃姆舍河道系统过去曾是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载体,是开放的“排污系统”。经过生态恢复后将使其转变成为动植物栖息的场所和城镇居民娱乐、休闲的景观区域。 主题三:在公园中工作( W o r k i n g i n t h e park)。对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组织,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及科学园区,并布置大量的绿色开放空间。各种工作场所都建设在优美的高质量的生态和建筑环境中,犹如“在公园中工作”。 主题四:新技术链(A Chain of Technology Centers)。吸引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该区域。 主题五:工业纪念物(Industrial Monuments)。工业化过程在该区域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迹,应作为工业文化的见证和标志以及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和更新利用。 主题六:住宅建设和城市开发( H o u s i n g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通过新建住宅和旧住宅的现代化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Living in the park)和生活方式,并带动城区更新。 主题七:社会创新、就业和培训( S o c i a l Initiatives, Employment and Training)。创新性的活动和项目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结构性自我活化,提供了新的培训机制和就业机会。 可以看出,整个建设计划涵盖了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景观优化、产业转型、文化发掘与重塑、旅游业开发、就业安置与培训以及办公、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等环境、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的目标和措施,是综合性的用地更新改造策略。虽然计划的名称是“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但景观公园建设只是从属于“绿色框架”主题的子目标之一,是基于建构“绿地空间结构”目标前提下对景观文化内涵、美学价值、生态思想的深入发掘和积极推动。在州政府、城市、企业和市民的共同推动下,历经十余年的埃姆舍公园计划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效。截至2001年,共计有300多个项目已完成或正在运行。
经费来源 北杜伊斯堡公园改造的计划案经费来自各级政府的各项投资计划,属于地方政府的计划案则由各地方政府遵循正常制度编列预算支应,私人部门则在“公私伙伴关系”的架构下合作投资各单项计划案。在北杜伊斯堡公园改造经营中,IBA 提供各种顾问的中介服务,并促成各种计划案以竞赛、研讨、组织、协助等方式来实现。IBA 本身也协助地方行动团体或个人,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将他们的计划构想加以包装成为具有生产力的商品,以申请成为政府的正式计划。IBA 更以其专业和统合的能力,以扩大计划案影响效应面的方式,协助各计划案取得各级政府或各有关单位(如邦政府、联邦政府、欧洲共同体或世界银行等)奖励措施的补助。
设计理念 设计师比德•拉茨等面临的最关键的和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工厂各种遗留物,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机、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能否成为公园改造的基础?设计中是将这些构筑物视为包袱或者垃圾,花费大量金钱去处理,还是将其视为一种可利用的元素,有效应用? 拉茨的设计方案选择了后者。他突破了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不是将“丑陋”的东西藏起来,而是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地段上的工业遗迹。生锈的高炉,废弃的老工业建筑、设备、机械不再是丑陋、肮脏、消极的,相反,这些人类历史遗留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工程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造就的场地肌理,所塑造的结构形式,与如画的风景一样能够打动人。 理性而清晰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公园带来了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树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成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间,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公园的魅力。 景观层次梳理与整合 与德国国内类似公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设计师从未试图去掩饰或篡改历史,建筑及构筑物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或被有效地再利用,而未被任意地改造或歪曲。当然,这并不是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惟一方式。在这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杜伊斯堡分为四个景观层: 1. 以水渠和水池构成的水系(WaterPark)。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2. 铁路公园(RailroadPark)。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高出地面约12m,通过楼梯、台阶等与其他空间层次相联结。该层次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视野,而且作为水平线元素将各个庞大的独立工业设施联结起来,丰富了景观向度。铁路公园层在东西方向上穿越整个园区,并在中部偏西的位置呈编组形式放大,设计者将其命名为“铁路竖琴”(Rail harp )。 3. 公共使用区(Areasof Public Use)。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金属广场(Metallic Plaza)位于厂区中心的位置,在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北侧。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X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些景观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的存在,只在某些特点上用了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考珀活动场地(Cowper Places)位于5号高炉北侧、2号高炉南侧,原来作为堆放废渣的场地,现更新改造为林荫广场,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广场地面利用废渣铺筑,并在广场中均匀栽植桦树。熔渣公园(Sinter Park )位于埃姆舍河渠的西侧,与“料仓花园”隔水渠相望。在利用废弃的熔渣铺砌的地面上种植树木形成小树林;熔渣公园的北端布置了一座半圆形的露天剧场,采用的砌筑材料是将废弃的红砖磨碎后作为骨料制成的红色混凝土。 4. 公园道路系统。包括公园步行道和自行车路。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联结整介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工业景观 杜伊斯堡公园的工业景观是指废弃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被整体保留,将钢铁厂以前的原状,包括工业建筑、构筑物和设备设施及工厂的道路系统和功能分区,全部承袭下来,使人能感知到原工业生产的操作流程。部分构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它们不再是丑陋难堪的废墟,而如同风景区中的景点,供人们欣赏。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区域作了明确的标志: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代表开放区。 原有的高架铁路是联系工厂生产节点的线性系统,被改造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和步行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水渠成为人们垂钓和划船的好去处。水渠两岸的各种花草自由自在地生长。人为的设计只是几个伸向水面的木制平台。 留下来的废弃工业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赋予其使用功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废弃的工厂设施,经过维修改造后重新再利用,主要有以下途径:将工业符号作为艺术创作运用的主题语言,大胆应用鲜明的色彩来强调工业景观,使其突出醒目,将破败的工业场地变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一些工业构件通过扭曲变形、碰撞、突变、隆起、塌陷、断裂、历史场景再现等戏剧性的处理带来了新奇幽默的效果。 公园中原有的材料仓库揭去顶盖,改造成不同主题的小花园和儿童游乐场。材料仓库上是步行道,与远处的风车一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工厂中储煤仓遗留下很多高大的混凝土墙体,如不善加利用,势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清除,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现在这些高墙已经成为儿童活动和登山爱好者的攀岩训练场。 综合其他活动内容,设计师充分利用和挖掘原有条件,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场地特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废料污染物的处理与利用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能源的需求。工厂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砖被收集起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这种对材料的重复利用的构想,设计师拉茨夫妇曾经示范性地应用于位于萨尔布吕肯港口岛公园的建造中。废水的再利用。被称为老埃舍姆的污水渠流经该公园,因而有必要清洁水体。这是由原来净水厂的风力设备来处理的。从凹入1 0 ~50cm 的植被覆盖层到2.5m 深的沉降沙石堤坝,水都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改造项目 1.整体厂区的“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的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开了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作为有关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2.煤气储罐的“体育体闲活动模式” 煤气储罐位于厂区中心,1号、2号高炉东侧。在生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显高炉煤气除一部分用手发电机房的能源外,其余的都储存在该煤气储罐中。工!关闭后煤气储罐废弃。潜水爱好者向气罐内注入丁2万立方米的水,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 3.料仓花园的“体育体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料仓的顶部设计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步行道,与“铁路园”的高架步道系统位于同一标高上;1990年,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德国登山协会的杜伊斯堡分会利用料仓厚重的混凝土墙壁建立了攀岩运动的场所;拉兹在“料仓花园”的北侧设计了专供儿童游戏的滑梯、绳索等设施;串联式的展览空间则是通过在厚达2m ~3m的混凝土墙壁上开凿出洞口形成的。 4.中心动力站、鼓风机房综合体、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 中心动力站是厂内最大的建筑物,长170 m,宽35 m,高约20 m,位于公园中心区南端,北与游客信息中心(原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毗邻。中心动力站建于1906年~1911年,原来具有双重功能:其一,为高炉输送氧气,装设了6台制造高炉氧气的鼓风机;其一,为整个厂区和工人村提供电力,安装了10台利用高炉煤气作为能源的发电机。1965年~1987年中心动力站用作仓库。1997年,经过7个月的改建后建筑于10月重新开放,作为多功能大厅,用于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议、音乐会等大型公共活动。 鼓风机房综合体位于1号、2号高炉和煤气储罐的东北侧,最初包括鼓风机房和泵房两部分,分别用于生产熔化矿石所需的高炉气体和输送高炉冷却水。该建筑建造于20世纪初期,具有“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拱形窗和墙身装饰是当时流行的建筑形式。在20世纪50年代又增建了压缩机房。现该综合体被改造成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包括音乐会、公司庆典、舞会、戏剧表演和产品发布会等。其中的原鼓风机房已转化成为永久性的、作为鲁尔区三年一次节日庆典的500座剧场。 1号高炉的铸造车间局部改造成为1100个活动座位的夏季露天影剧院的舞台,并在露天场地上加建了轻钢支架玻璃棚,也可用于举办其他会议、演出活动。 5.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的“办公与餐饮模式” 该建筑位于靠近公园中部的主入口处。现更新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酒吧餐厅。 6.5号高炉的“观景模式” 5号高炉于1985年4月停产,现更新为游人可以攀爬到顶部的70 m高观景平台上鸟瞰公园全景的观景塔。 7.旧办公楼的“旅馆模式” 旧办公楼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现改建为140床位的青年旅社。 措施 1.政府设立专门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区域总体规划、经济结构调整政策、项目审批、财政资助等事宜。1920年5 月成立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是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这一规划机构的职能和权限随着区域的发展一再扩大,现已成为区域规划的联合机构(KVR)——州联邦的权力部门。针对鲁尔区存在的问题,协会于1960 年提出了鲁尔区总体发展规划,作为法令要求全区严格遵守执行。 2.全面制定地区发展、综合整治与振兴规划。为实现多目标的区域综合整治与振兴,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于1989 年制定了一个为期10 年的国际建筑展计划(简称IBA)。该计划面向北部鲁尔地区800 平方公里,有17 座城市,工业景观最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程度最高的埃姆舍尔(Emscher)地区,因此又称为埃姆舍尔公园模式。它属于一个由区域综合整治计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又称为区域性一体化模式。其内容包括工业结构转型、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及重新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就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等等。 3.资源高度整合,开发模式多元化,推行积极的市场策略。做好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如废弃工厂成为主题性展馆;厂房起重架的高墙及煤渣堆,被改造成阿尔卑斯山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变成潜水训练基地及水底救难训练场;原来废墟中的特殊植物群相,也被保留作为生态教室等。民间自发的组织包括很多的社团,当年的工厂员工、专业和业余的历史研究者、生态爱好者、现在的市民等,给予了许多关注并积极参与。IBA 的设计里,除了给予政府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提出一个持续经营的价值诉求外,还要设计一个让政府的投入可以全力支持民间承载的机制,配合弹性的法令规章,诱发民众共同来创造新的产业前景。
特色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上。 1.表明了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态度。拉兹认为,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种设施(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应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公园中的主要构成要素。 2.对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而不仅仅是有选择地部分保留。拉兹在对各种由炼钢高炉、煤气储罐、车间厂房、矿石料仓等独立工业设施构成的点要素,铁路、道路、水渠(埃姆舍河道)等构成的线要素以及广场、活动场地、绿地等开放空间构成的面要素等进行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使旧厂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在景观公园构成框架中得以保留和延续。 3.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参观游览、信息咨询、餐饮、体育运动、集会、表演、体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充分彰显了该设计在具体实施上的技术现实性和经济可行性。 优化环境的生态对策 1.水污染净化与雨水收集 彼得•拉兹提出对山东向西穿越公园、原作为开敞的排水渠的埃姆舍河道进行处理,将污水与净水系统分离。埃姆舍河流经公园的长度约3 km,过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垃圾等都排放到河道中,使水体污秽不堪,夏季气味刺鼻。现在经改造后污水由地下直径4m的污水管道排走,经过净化的水则采用水渠的形式以避免与受污染的土壤接触;从场地和建筑屋顶上收集的雨水经过管道进入冷却池和经过清除污泥的沉淀池过滤后,再进入水渠湿地进一步净化,水污染净化的部分主要布置在厂区中部。 2.风能利用 设置在水渠岸边的“风塔”可以利用风力将水渠中经净化的水从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标高层,作为早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节,经过提升的水又回灌到水渠中。通过这一循环过程,一方面营造了富有意趣的水的流动、跌落的视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水体与氧气的接触来提高净化质量。“风塔”装置中的关键组件是“风轮”(wind wheel),它能保证即使在风力较弱时也能产生较高的输出效率。 3.植被保护 彼得•拉兹认为,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顽强地进行生态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态学家难得的试验对象,应加以保护,据统计,这写野生植被有450多种。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原生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4.工业废弃物利用 利用工业生产形成的沉积在厂区内的废渣铺筑道路、广场以及新的净水河渠的河床。
对自然演化进程的尊重 公园的设计和营造包含了生态演化进程,因此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生硬地景观处理,而应是展现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例如金属广场铁板的持续腐蚀、受污染土壤上植被的生长等。其中也包括规划设计工作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十几年来,伴随着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逐步实施,彼得•拉兹先生一直在充满激情地持续地优化他的设计。 生态原则 基地的材料(红砖、焦炭、矿渣、铁板等)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和植物生长的媒介加以循环利用;水的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当地生态系统的改进:园区植被是优良的本地品种(白桦树和柳树)和外来品种的有机混合。 公园夜景照明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绚丽、迷幻的夜景照明是由在欧洲负有盛名的英国艺术家乔纳森•帕克(Jonathan Park)设计完成的。公园夜景与工业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共同构成公园吸引游人的三大亮点。 启示 1.动态规划:更新改造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定位切合实际情况,注重实时监控规划效果,及时发现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机遇,最大的挖掘其潜力,审时度势地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取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融入城市背景之下:工业区的改造,应当融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融入到城市的背景中。我们应该借助更新改造的契机,充分挖掘保护好工业文化遗产,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3.突显区域特色:可将原有工业文化来带动工业旅游。借助工业区更新改造,带动数字娱乐体验区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丰富休闲娱乐种类,也将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 两次规划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至今,杜伊斯堡市在20余年内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市内总体规划,取得了良好的规划效果。对杜伊斯堡两次规划的比较研究,对于工业区更新改造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规划 背景 随着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杜伊斯堡内港也逐渐荒芜,为重新繁荣这个地区,带动整个杜伊斯堡城市的发展复兴,20世纪90年代杜伊斯堡开始对内港进行更新规划,旨在实现旧工业区功能置换、使其城市产业成功转型,同时之力工业污染,以此带动城市整体复兴。定位 对内港的整体调节和规划,整个规划区域89h㎡,其宗旨是为杜伊斯堡这个已经逐渐衰退的重工业城市寻找恰当的出路,是城市成功转型,经济复兴。策略 该规划通过创造性保护再利用废旧厂房与废弃工业用地、整治污染的环境,加强内港与外界的交通灯,以期实现由重工业城市转变为可以再水边工作、居住、文化活动和娱乐休闲的宜居城市。整个建设分若干期,通过单一的项目逐一得以实现。1. 废旧厂房与废弃工业用地的创造性保护与再利用。内港区有大量废弃的、衰败的工业厂房,本次规划将所有原来特征明显的工业建筑都保留,并通过赋予新用途和添加建筑单元来加以保护,许多旧工业建筑被改建成博物馆、办公、文化机构、住宅或是一些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理想的工作室。2. 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整体结构保护与综合再利用。内港工业区的搬迁与关闭,保留下了大量的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这些工业场地和设施承载着真实的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壮丽的工业景观,记录了劳动人民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本次规划把部分工业废弃地改造成了公园及绿地,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保留并延续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保留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作为主要景观构成要素,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多种活动,将室内变为城市新的高科技经济中心与高品质的文化娱乐区,并且发展了工业旅游,带动了文化遗产。3. 环境的整治。杜伊斯堡原有水体污染严重,本次规划对水体进行了系统的净化,使其能够满足鱼类生存的条件而重新富有生机,在滨水区安排休闲与娱乐空间,使其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4. 基础设施的完善。杜伊斯堡内港离市中心仅有数百米,但因交通状况不佳联系不畅,为了加强内港与城市中心的联系,本次规划在港口一侧建成了一座跨水公路大坝。同时在保留原有主要交通道路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将临水货物通道改建为环内港的步行散步道路,成为休闲之处。这样,使滨水区与城市中心成为了有机整体。5. 以高质量的住宅为主的建筑开发。港口原先多为工业建筑和一些工人居住的宿舍等,缺乏高质量的住宅及休闲消费性建筑。为了吸引人来居住,本次规划开发了大量的公寓、办公、商店、餐馆和旅馆等。在内港难免开辟三条人工运河,在人工运河的边上建立高质量的住宅,直接临水,形成一道诱人的运河风光,建设中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为杜伊斯堡市人口的迁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作出了贡献。为了维护社会平衡,也专门设计了供出租用的低造价住宅,促进了不同收入阶层、多元文化的融合。6. 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保护原有的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在港区整治过程中还清理出许多建筑用地,并逐步在其上建设了新建筑,一次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效果 带动了旅游业的开发,改善了城市的居住质量,使内港逐渐成为了集居住、工作、文化和休闲为一体的高质量居住区域,使这个旧工业城市转型成功。
第二次规划
背景 90年代的杜伊斯堡内港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之有重工业城市成功转型。十余年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周边地区各自的独立经济中心的出现,周边地区呈现购买力低、竞争力逐渐减弱的趋势、出现了新的衰退,人口流失严重,出现了平均每平方公里2140居民的低人口密度。为了吸引居住、提高购买力、提升城市品质,杜伊斯堡于2007年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市内总体规划。定位 对市内进行大规模的主题规划,规划面积2.7k㎡,其目标是使杜伊斯堡成为一座富有活力、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吸引人居住,使之成为魅力的购物场所,更具综合竞争力。策略 建立在第一次规划改造的成功经验之上,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和品质吸引人们居住,改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和增设办公商业来增强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大对市中心的利用程度,带动城市活力,对水系进行调整优化来凸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增进其吸引力和竞争力。1. 提高居住质量,塑造城市品牌。为了提高居住品质,本次规划利用杜伊斯堡114m的滨水长度提出“水上杜伊斯堡”的城市设计理念,在短时间进行城市花园和绿地配置,在提高建筑密度的同事增加原有一倍的绿化面积。增加公园和广场,构成休闲、娱乐网络。发展城市的休闲和文化形象,塑造住宅、办公室和服务机构的城市形象。市内新开发的居住建筑沿着滨水地区和围着大片的景观地区而建,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塑造了“水上城市”的品牌特色。2. 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为了吸引投资和就业,本次规划利用城市闲散地建筑住宅和公共空间,增加城市密度,在开发住宅的同事,重点增加商业和办公面积以供出租,通过零售、服务和办公引进投资机会,增加就业。3. 本次规划有重点地进行改造,优先发展内港、中央车站、皇家大道等重点发展地区,城市的一部分地区改变其原有功能以强化市中心。4.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了增加杜伊斯堡市中心的影响力,本次调整了交通规划,通过在城市之间发展交通组织的联系网络加强城市交往,使中心零售区向外延伸,通过改造中央火车站,完善私人和公共运输系统的交换,在城市内部减少交通,增加步行街。效果 明显增加了商业活力,零售业在15个月的时间内出租了月50000㎡的商业面积,这些发展,催生了更多的商业开发。此次规划给杜伊斯堡商业、服务及办公带来了新的发展潜力,提高了居住平直,凸显了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旧工业区的旅游发展,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
资料来源 http://down6.zhulong.com/tech/detailprof485747YL.htm http://down6.zhulong.com/tech/detailprof43038YL.htm http://down6.zhulong.com/tech/detailprof236705YL.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b128f17a31b765ce05081439.html http://video.zhulong.com/play208616.html http://video.zhulong.com/play208617.html http://video.zhulong.com/play237407.html http://video.zhulong.com/play2374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