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展览@上海】ATELIER MUJI 上海竹编展第1张图片

时间:01月05日 ~ 03月08日 每天10:00-23:00
地点:上海 徐汇区 淮海中路999号 iapm环贸广场3楼无印良品店铺

活动详情


    上海本地产的竹子,竹编师傅们称为“本竹”。以前,上海郊县的村前屋后都要种上几排这样的竹子,可以挡风。等它们长了三四年之后,在白露时节砍下来,浸放在附近的小河塘里,农闲时再拿来劈成竹篾,制成日用品。如今,这种本竹也随着竹编师傅的减少而渐渐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这次的展品是由上海本地11位竹编师傅手制的,年龄最大的是在虹口区海伦路开蒸笼店(即将搬迁)的魏师傅(93岁),年纪最小的是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开竹器店的朱师傅(65岁)。每个师傅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过程,无论是祖传、拜师还是自学,他们都继承了先辈的智慧,再将传统的技艺应用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以“做出和我一样的人都能用得上的东西”为信念,而坚守着这项劳作。或许,这些师傅们在家家户户都用竹制品的那个年代里,算不上是手艺最出色、最独到的,但他们是现今上海地区还在做竹编的少数人群中的一员。

【展览@上海】ATELIER MUJI 上海竹编展第2张图片

    郭志高师傅,70岁,崇明县城桥镇马桥村
    我用的都是崇明的土竹,在我家旁边就有个竹林,要用了就砍一点,现在(12月)也可以砍的。我手上这把刀,叫竹刀,用了起码20年有的。一般我都待在家里做,篮子一天可以做三个,篮子便当(容易),筛子(做起来)复杂。做小筛子,眼子小的,功夫大,要卖120元一个,一天还做不完呢,要开夜工才能做好。这个小匾里面有个“喜”字,要做一天人工呢。编其它字也可以,“福”字、“自力更生”都可以编的,字的颜色我自己染的。

【展览@上海】ATELIER MUJI 上海竹编展第3张图片

    黄达明师傅,76岁,崇明县城桥镇友谊村
    做笼格、篮子就是从我太太(祖母)、公公(祖父)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1958年的时候我在崇明竹器厂,主要是做生活日用产品,像笪,晒粮食用的,还有各种农具。现在退休了,平时做道具多,崇明有十多样特色道具,羊头、黄金糕、大白菜、花菜、草莓等等,老年大学里的美工画好样子,我用竹子搭好架子,然后上面还要糊纸或者布,演戏用的。簸箕是用(崇明)本地的的竹子做的;大一点的匾呢我就用毛竹来做,两种竹子不一样的。

    黄金善师傅,75岁,青浦区朱家角镇
    我来上海前么就是在学生意,11岁开始,学了六年,手艺都要学六年。做手艺的东西要靠自己钻的呀,跟唱戏一样的,要排,练,排,练。我们那会儿学的时候都是打篾席,都学细节的东西,篮子不用学的。编席用的是小竹子,细的篾,跟人的皮肤一样,(劈的)薄,有的像纸头一样厚薄呢,一根竹子最多可以劈到12层,这种细节,都是要练出来的。我开始都是劈粗篾(编筛子用的篾),劈了1年多,才劈得出细的,都是手工劈的呀。

    沈友高师傅,70岁,金山区枫经镇新华村
    我13、4岁就开始做了,就这样看着人家做,拿两根蔑自己编编就会了。做完了拿到街上去卖,到附近的镇,枫泾、蒸淀、练塘,骑的总归(一定)是永久的重磅车,把两根竹子插在脚踏车后面,串个三十多只篮子,很高的呀。现在我一般早上4点半就起来了,5点钟到枫经镇上面的茶馆里喝茶,8点回到家里开始干活。我会编箩,抓鱼用的;长箩,钓黄鳝用的;还有食堂里洗菜用的河篮(音),比一般的箩还要大呢。

    王全林师傅,66岁,嘉定区马陆镇众芳村
    我会编四角篮、圆篮、元宝篮、淘米篮,还有小的布篮,家里织布用的。嘉定这里用的最多的还是元宝篮,样子弯弯的像个元宝一样,老早(以前)么就用来买小菜、收收地里种的东西(菜)。马陆不是种葡萄嘛,他们摘葡萄都要用(元宝篮)的。以前我们村(众芳村)里家家户户都编的,每个人会编的都不一样,基本都会三、四样东西。都是自己在乡下做好,然后带到集市上去卖。或者带个4、50只篮子,骑自行车到十六铺,摆渡去浦东、川沙卖。

    魏鹏飞师傅,93岁,虹口区海伦路我爷爷老早在丹阳(江苏省)就开了家“顺昌蒸笼店”。我爸爸跟我爷爷学的,我是15岁的时候爸爸教我的,现在家里没有人做蒸笼了,我是末代了。老早是这样的,吃好早饭就开始干活,先把竹子锯开,然后预备今天要做多少个(蒸笼)就把料劈好,上午一定要全部劈好削好,下午开始做,到晚上竹子就变成蒸笼了。现在每天要做2个小时的活,只要对身体没妨碍,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老早上海卖蒸笼的有100多家,蒸笼也有几十种花样。

    吴德华师傅,66岁,浦东新区川沙镇虹桥村
    学这个(竹编)年龄不能超过15岁,不然这个(手)会硬的,手脚不灵活了呀。我10岁学的,手很软,到20岁、30岁没用了,手脚都硬了。竹编这个活儿,只要能想得出来都可以做出来。这些(竹器)都是用本竹做的,本地的竹子,也要去竹行里买,我自己用脚踏车拖回来,一次可以拖6-8根。也没有(劈蔑)机器,都是手工劈的,现在这种手艺都被塑料代替了。有次我拿出去卖,一个人买了5个(篮子),我问他买那么多干嘛,他说送人。

    俞锦仙师傅,73岁,金山区枫经镇新华村
    老早(以前)这里编篮子的人多,现在少了,我算是这里做的(篮子)花样多的。老早村里有人在做,我就边上跟着做,就是看来的,没有师傅教的。毛竹一般都去竹行买,一次10-20根,自己开电瓶车拖回来。我平时做做小的笪,洗菜的用的篮子,还有匾、筛子、竹子扶梯,样样都做的,在镇上开店的都问我订货,还有200来只等着(做)呢,尤其我编的小篮子,来古镇旅游的外国人看到都要买的,好玩呀,每天这种小的篮子可以做20个。

    赵仕德师傅,78岁,嘉定区徐行镇钱桥村我学生意的店叫“朱顺泰竹器行”,老师傅做,只给你看,编竹篱笆、蒸馒头的笼格、煤箩、夏天的凉席。我14岁前还在徐行读书,当时没办法呀,读书读不起呀,想着手艺人总归有饭吃的,所以就去学了。最麻烦的是劈蔑。竹蔑买不到的,都是自己劈,然后要一根根刮,这样篾就不毛了。我们做篮子要做的光生,除了实用,还要讲卖相的,拿出去要像样的呀,考究的不得了。现在刮蔑的刀也买不到了,叫人家做也做不出来,因为他们都没看见过呀。

    周宏梅师傅,80岁,浦东新区大团镇龙潭村
    我是16岁开始学编篮子的。龙潭这边有名气的呀,过去有几百个人(编)呢,现在都不做了,钞票也赚不到,都开出租车或者种瓜去了。我一般都是早上7点开始编,有时候忙起来做到晚上9点多也有的。要卖的快么就挑(担子)到乡下去,一家家的喊“篮要不要”,一大早出门卖到天黑回来。做一只篮呢,就是先把竹子劈成条子,然后再劈蔑,接着搞这个梅花眼(编底),然后是编篮壳子,接着么穿口装篮鋬(提手),最后包角,就完成了。

    朱金林师傅,65岁,青浦区朱家角镇我学编篮子的时候,就在师傅边上看看,和师傅一起编,学了三个下午,就算是出师了。到了卖篮子的时候,大家摊子都搬在一起,再从别人那里讨教些不同的编法。过去我们当地一些人家结婚还有个传统,就是要在篮子里装香烟、一条鱼、一只鸡,放满两个篮子,外面包一层红纸,这样就可以去娶亲了。还有装饭的篮子现在都还有人在用,就是把烧熟的米饭,直接放在篮子里面保存,盖子一盖就好了,这种天气(11月)不放冰箱也不会坏。

    这些竹器虽说不是什么精细的工艺品,但他们把这些即将一去不复返的记忆,又带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虽然因为“实在太辛苦了”几乎没有后辈继承他们的手艺,但师傅们对现在年轻人的未来仍有信心。或许有一天,篮子还会回到菜市场和厨房,竹器还会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而不只是在展厅里。

【展览@上海】ATELIER MUJI 上海竹编展第4张图片

【展览@上海】ATELIER MUJI 上海竹编展第5张图片

【展览@上海】ATELIER MUJI 上海竹编展第6张图片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上海 (666 articles)


展览 (55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