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本科学的是经济,研究生毕业于天大建筑学。朱起鹏的作品不多,真正打动我的是一个小小的考古工作站。这个小建筑位于新疆北庭故城遗址旁边,看到他为这个建筑写的一段日记,很有意思:“建筑师的尺度感和材料感觉,来源于他的第一个房子。在这座房子里,我体验了50mm的木拼条,400mm的石面层,1:1.5的卵石放坡,还有—1500mm的地坑院。还记得做完大厅地面后,我就要求工人们光脚进出,结果很明显,只有我遵守了这个规则,袜子全是土~我知道它满是毛病,但依然爱它如初,它比我女儿早一年出生,算是她的小哥哥吧~”


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对遗址建筑的思考                                                  
                                                                                                                                                                  作者:赵敏  

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家喻户晓,《白马啸西风》篇幅虽短,却在最后提出了古今往来无法解答的天问:“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地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这是青年恋爱感情上的“单相思”。如今,一些中国青年建筑师对于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热爱也是这样,每每看到他们一方面对于中国建筑文化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却又热情万丈地追星(特别是盲目崇拜来自外国的建筑“大师”们),心中常常会有些许惆怅和担忧。

朱起鹏生于1980年代,是个热情、健谈的小伙子。然而真正让我对这个青年建筑师产生好感的是他的一个小小的设计项目——北庭故城遗址南门工作站。即将而立之年的他凭借着这个项目,在2013年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后面简称中国院)建筑方案创作优秀设计表彰奖中获得第一名。对设计费有限,又地处偏远……的这个项目来说,低收入和高完成度往往是一个建筑师职业情操的试金石。朱起鹏是个优秀的青年建筑师!

提起北庭故城遗址南门工作站,朱起鹏的话匣子便打开了:“这是一座新疆的房子,匍匐在天山北麓的绿洲里。它北面200米,是曾控制整个北疆的北庭故城的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重要节点,这里正在建设一座考古遗址公园,南门工作站是这里第一座完成的配建项目。工作站离遗址非常近,它既不能干扰遗址环境,又需要与遗存本身可以区别。”

他为我讲述着这个微型建筑的来历:“方案的雏形,从看到基地的第一眼就在脑海中生成了。建筑的主要体量被安置在大道一侧的低地上;道边有许多杨树,正好成为一道绿色屏障;我们将游客服务大厅、卫生间和设备机房拆散,掩藏在土丘中;一条与现状路平行的路径,穿过这组房子,将电瓶车换乘站、工作站庭院和北面的遗址串联起来。这里会形成进入遗址前的一个顿点,通过地面高低和空间宽狭的对比,完成人们进入遗址前的情境转换。”

为这个项目,朱起鹏在工地上整整呆了一个半月。那段日子里,他的建筑观有了很大变化。他说:“在工地上,你能感受到工匠们的施工逻辑,它与建筑师的设计逻辑并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反。但对于一座建筑来说,只有当施工逻辑和设计逻辑充分对接,才能完整地将它实现出来。图纸是建筑师与工匠对接的途径。通过工地实践,你能真切地了解图纸该表达哪些东西。这是一个正确设计表述方式建立的过程。对一个年轻建筑师来说太重要了。”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张图片
这个项目也让朱起鹏重新认识了建筑中的“低技”。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很喜欢把‘低技’作为时髦的设计标签。那时总认为,低技就是和和泥,堆堆土,再招呼上老乡们一起盖房子。现在看下来,远没那么简单。

建造技术,本没有高低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和组织既有的材料和工艺。所谓‘低技’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建造智慧,是人们在材料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达成最佳建造结果的过程。

在我有限的工程实践中,很多时候面对着偏远的乡镇或山区,那里往往既没有成熟的现代施工技术,传统的乡土建造也无人继承。我们只能在既有的建材和工艺中寻找着平衡。这个探索过程很辛苦,尤其与大院的设计方式差异很大。但每前进一步,都会让设计更为理性和适宜。”朱起鹏告诉我:“中国院虽然是个大院,但还是会不断有小而美的作品诞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细节比较舍得花时间吧。”朱起鹏回忆起南门工作站材质选择的过程,“我们最终选用的毛石砌筑墙面,其实是多次试验之后的结果。遗址和周围的乡土建筑都是夯土建造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也曾想用夯土,但是北庭夏季多雨,用夯土砌筑,日后维护困难。此外夯土结构承重不佳,承托覆土屋面也不适合。后来我们想到用砖混结构,表面抹泥,模仿夯土质感,但毕竟构造虚假,实验结果也不理想。最后,我们找到一种颜色与土壤接近的地产石头,请修造护坡的工人砌成不规则的毛石墙,这个意外之举,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既在色彩上与环境融合,又能与遗址本体区分。这些设计过程,可是我们在电脑面前想不出的。”

朱起鹏介绍,除了这座南门工作站,一座博物馆还将在距离北庭故城遗址2公里外的小镇上开建。它被选在市镇与耕地的分界线上,朱起鹏希望这座建筑成为自然的田园与人工化城镇的衔接点。

他说:“这是个遗址博物馆,它需要具备一种遗址的气质。我认为遗址是具有半人工特征的。一座人工修建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被自然剥蚀,变成残墙断壁,人力与自然力的相互作用,让它成为介于二者之间的存在。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的选址,让它有机会具备这样的属性。我们沿着基地内农田的垄沟,一垄一垄将大地抬升起来,所有展厅都安排在这些“田垄”之下。文物在被半埋没的空间中展示,仿佛回到了它出土的地方。博物馆扮演了一个从自然的田野慢慢向城镇过渡的形象,它恰恰符合了遗址的半人工特质。”

在“田垄”展厅之间,由若干景观盒子衔接,在这里参观者能看到室外的田野景象。

“我们会在那些景观盒子外种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植物环境,让参观者能与刚刚看过的历史文物联系起来,一个时期的文化对应那个时期的自然环境,远远地还能看到几千年来连续不断地人类耕作场景,建筑参与到人们的观展体验中,成为可以穿越时空的容器。”讲到这里,朱起鹏脸上似乎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国院是一大批朱起鹏这样年轻建筑师成长的土壤。作为历史最长的大型设计院,这里曾涌现出戴年慈、林乐义、陈登鳌、崔愷、李兴钢等著名建筑师,留下了异常丰富的建筑作品。它内部高效率的专业配合机制和专业培养体系,让中国院的建筑师们的创作如鱼得水。有人说“中国”两个字,为中国院带来了甲方更多的信任和更多接触优秀项目的机会。但朱起鹏却有不同的看法:“‘中国’这个名号是荣誉,更是压力。因为你时刻要以这个行业内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有的时候你的机会很好,能够在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位置或是知名古迹周边留下房子,很多比你优秀得多的建筑师却没这种运气。所以你更要好好干,因为人家正盯着你呢。从崔总、兴钢总建筑师,到我的领导于海为建筑师,再到我的同事们,都在传递着这种观念:珍惜每一次改变大地的机会,珍惜社会对中国院的信任。”

“我一工作就在这里,所以没啥比较。我就是觉得,在这里,大家的关注点是设计本身。”朱起鹏谈到自己的单位如是说。“我工作4年了,只有两个项目竣工,还有一个在建,都是些没啥经济效益的小项目,剩下的时间则一直在画一些可能永远盖不起来的方案。但院里还是给了很多奖项鼓励。因为这里不唯结果论,不看重是否中标,不看重竣工面积。它更重视的是建筑师在设计上的思考深度。这个标准,会让很多问题简单化,让年轻人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谈起80后建筑师,朱起鹏认为:“80后建筑师步入建筑圈,就面对着一套完整的设计运转体系。无论你去了国营大院,个人事务所,还是私营商业公司,都会被嵌入到一个庞大的体系之中。在这个体系中,你做着比较定向且实际的工作。我们很难像70后建筑师一样,面对着近乎空白的职业系统,在入职初期就接触设计工作的全流程。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机会比以往减少了。但80后却经历着建筑的信息爆炸,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容易获得设计咨询。作为一个经验学科,在这个时代做建筑师很幸运。不过事物都有两面,纷繁的建筑资讯反倒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让人把聪明才智溶解到‘万金油’式的流行设计中。对于80后建筑师来说,培养自己在复杂信息中识别与选择的能力很重要,如果藉此可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真算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了。”朱起鹏谈到,

“80后青年是互联网的早期移民,但别骄傲,90后和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应对一个全民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肯定要做一些与传统建筑师不一样的事情。以前的建筑师用建成作品说话,现在不那么绝对了。建筑师作为知识阶层中的一员,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互联网给了每个人话筒,我们需要握紧它。

中国当代文化中,建筑一直游离在主流视野之外。人们认为绘画是艺术、雕塑是艺术、文学音乐都是艺术,但建筑却形象模糊。王澍老师获得普利茨克奖于我们如雷贯耳,但出了建筑圈,王澍的知名度肯定不及王宝强。缺乏关注对一个与社会关系密切的学科来说不是好事。虽然公众对‘大裤衩’或是‘秋裤’的争论车载斗量,但热情全在建筑之外。建筑成了茶余饭后的消遣泡沫,冷静客观的观点反倒被淹没。

对于80后建筑师来说,通过各种可利用的平台,把建筑文化领入主流文化领域,可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当然我们肯定不是刻板的教师,告诉公众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是坏建筑。我们只需要让业内的喧嚣拉进更广大的公众视野。让人们看到我们发现的美,关注我们担忧的问题,在一次次争论中,在主流社会的知识结构中罗织出建筑的文化版图。在这样的努力中,建筑设计行业的面貌会焕然一新,80后建筑师的职业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就在此文即将封笔之时,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昨日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北庭故城遗址是公元7—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镇,它作为“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22个申遗点之一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其中也有中国院建筑师团队的功劳!在我认识的建筑师中,以崔愷、李兴钢、汪恒等人为代表的中国院建筑师们都是以作品说话的实干家,他们传承了中国人勤劳和自强不息的美德,也给中国建筑设计带了一个“好头”!

我为中国院建筑师们的工作感到骄傲!
个人主要作品:

1.北庭故城遗址南门工作站
设计时间: 2013.3
竣工时间: 2013.7
建设地点: 新疆昌吉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南
设计人:于海为、朱起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设计研究中心U10)
建筑面积: 193㎡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4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6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7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8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9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0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2张图片
项目简介: 这是一座新疆的房子,匍匐在天山北麓的绿洲里。它北面200米,是曾控制整个北疆的北庭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重要节点,这里正在建设一座考古遗址公园,它是第一个完成的配建项目。

方案从看见基地的第一眼就形成了。主要体量安置在大道边的一块低地。道边有许多大杨树,正好是道绿色屏障。我们将游客服务大厅、卫生间和设备机房拆散,掩藏在一个土丘中。一条与现状路平行的路径,穿过这组房子,将电瓶车换乘站、工作站庭院和北面的遗址串联起来。这里会形成进入遗址前的一个顿点,通过地坪标高和空间宽狭的对比,完成人们进入遗址前的情境转换。建筑的石质墙面是在多次现场建造实验后确定的。这些与基地粉土色彩近似的破碎毛石,既与基地景观和谐交融,又能与遗址本体进行区别。它们以当地传统的石砌工艺砌筑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界面。主要房间藏它背后,由纤细的防腐木拼接出细腻的木质外表。石材的粗犷与精致的木质墙对比着,宣示着人工力与自然力微妙的平衡。

2. 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
设计时间: 2013.9
建设地点: 新疆昌吉吉木萨尔县北庭镇
设计人:于海为、朱起鹏、魏亚文、穆小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设计研究中心U10)
建筑面积: 5000㎡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4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6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7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8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19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0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4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6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7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8张图片
项目简介: 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在遗址正南约2.47公里处,东南侧是一个普通的西北小镇—北庭镇。西侧和北侧是广袤的农田,处于由耕地向镇区景观转换的过度地带。于是“过渡”成为设计的原点。一道道耕地“被”隆起,用以放置主要的建筑体量,土垅向小镇蔓延,逐渐转化为屋舍。它们形成的中央庭院,在尺度上与高昌回鹘时期的寺院遗迹仿佛。这些隆起的土垅间,西侧的耕地景观渗透进场地。这是一种介于“自然”和“人工”之间的形式,不但暗合了环境,也隐喻了“遗迹”的主题。场地西侧布置展馆和研究区,东侧为社会停车场和游客中心,按照功能需求布置为若干单体,并相互串联。在这样的功能布置下,游客在社会停车场下车,通过历史走廊进入前厅进行分检,游人可选择经过博物馆或是经过游客中心到达前往遗址的电瓶车发车站。这一环形的内部流线,让进入者感受到如电影剪辑般的场景变换,成为进入遗址前的序奏。经过与布展机构的探讨,我们尝试用编年体方式,对不同时代设置相应展厅,在半覆土的展厅中展示文物,让遗存回到其埋藏的情境中与观者对话。每两个展厅之间,正是土垅的间隙,朝向西侧的耕地。我们设置了“景观盒子”作为衔接,每个盒子对应着相应时期北庭的典型植物环境。远处还能依稀见到持续了近两千年的绿洲耕作场景。将整个空间体验与展陈表达组织在一起。

3.北庭高昌回鹘佛寺保护建筑改造提升设计
设计时间:2013.3
施工时间: 2013.7
设计人: 于海为、刘柯、朱起鹏、刘春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设计研究中心U10,北京市辛迪森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新疆昌吉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西
建筑面积: 11927㎡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29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0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1张图片
以上为改造前照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4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6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7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8张图片
以上为改造后照片

项目简介: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保护建筑建造于2007年,但由于当时设计和施工的局限,该建筑对于保护佛寺遗址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建筑体量巨大,材质和色彩与周围环境冲突。其次,室内通风与光环境不佳,影响遗址保存。再次,前厅区装饰粗略,功能混乱,不符合博物馆属性。

我们在资金与工期同样紧张的情况下,针对问题逐一改进。首先去除原有破损立面,通过反复研发比对,采用一种特殊配比的弹性涂料对外墙进行改造,既展现出类似夯土的浑厚质感又可以抵抗北疆强烈冻融造成的侵害。我们对下部两层外窗进行封堵改造,把原先的透明玻璃窗改为通风空洞和封闭遮光板组合。大大改善内部通风状况和光环境,前厅用铝板与透光板组成空间历史走廊的意向,将原有混乱的内部梁板关系给予掩藏。改造完成后,建筑大为改观,内部遗存的各种检测指标也大为好转,在有限的预算内,让这一座保护大棚有了新的生命旅程。

4.西塘古镇祥符荡文化旅游项目

设计时间: 2014.4
设计人: 于海为、朱起鹏、穆小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设计研究中心U10)
设计指导:崔愷
建筑面积: 533645㎡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39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40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4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4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43张图片
项目简介: 祥符荡位于浙江西塘古镇东侧3公里。原本是块湿地,目前填平为一方苗圃。现状很美,但又无法回避开发。西塘已经够热闹了,我们不需要复制一个假古董,但可以探索一个面向未来的江南社区。

整个设计在模拟村落的生成:首先在基地里找一些设村的地点,或襟山或带水,或凭湖或踞冈;再生发每个村子的肌理;然后按照传统合院尺度制作若干单体,嵌入肌理之中。每个村都有公共中心,过去它们是祠堂、庙宇,现在换成图书馆、剧场或是社区服务中心。当然,还会有一两条布满商店的弄堂,面向湿地的码头,或者花木扶苏的小园。每个村子,都有盘桓在林间的小径沟通,也有蜿蜒的水体联络。昔日江南水网密布车船并行的生活场景能在这里复原。荡内多数土地都低于周边水面,我们用外置结构体系把建筑架起来。所有建造都通过单元模块的组装来实现。随着需求的变化,可以自由改变。建筑设备在预制阶段就已复合在一起,现场只需要装配。湿作业的降低,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原有的湿地环境。上面灯红酒绿,下面芳草依依。用着wifi听虫鸣,也许真能实现。目前此方案已进入深化设计阶段,拿一个想法与并不健全的建筑工业体系对接是如此之难。但这种弹性、灵活、低干扰度的建造,也许是中国未来最广大建造的一个选项。

注:1.本文原载于ikuku建筑网《每筑建文》专栏。
2.朱起鹏,生于1984年12月13日,2003-2007湖南大学经济学学士,2008-2010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合设计中心建筑师,中国古迹遗址协会(ICOMOS CHINA)会员、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曾两次获得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 方案设计二等奖、多次获得中国建筑设计集团优秀方案设计一、二等奖、专筑网“建筑乱弹中心”专栏特聘讲师。3.赵敏,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特约副主编、《建筑知识(a+a)》特约评论人、Ikuku建筑网特约评论人,独立撰稿人。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或长按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二/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起鹏第44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32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朱起鹏 (3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41 articles)


博物馆 (699 articles)


博物馆设计 (46 articles)


艺术博物馆 (74 articles)


建筑改造 (64 articles)


旧建筑改造 (3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