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在每筑的朋友圈中,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是一位儒雅、知性的建筑师,也是当代中国设计师在城市设计研究领域的翘楚。1999年出版发行的《城市设计》曾轰动一时,成为中国城市设计领域研究的一部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王建国说:我与城市设计的不解之缘,首先是来自于南工建筑学习殿堂的深厚底蕴,特别是研究生期间导师的高瞻远瞩和专业领航,其次是直接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为此,我是幸运的。然“山外青山”,学无止境,必为终身之训。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作者:王建国 今天的城市设计虽然含义还有不同看法,但理解已经没有太多悬念,连许多城市领导也都懂得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但二、三十年前却远非如此。

我1978年经高考进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习。大学本科求学阶段,当时国内的建筑实践和市场还十分有限,课程主要是按照功能设置的建筑单体一类的设计,所关联的周边环境有限,也不是评图的重点。毕竟当时有了改革开放的机缘,所以国家也逐渐开始组织了一些建筑设计竞赛,如全国中小型铁路旅客站站型设计竞赛、影剧院设计竞赛等,建筑系当时也有一些老师经常获奖(如杨文俊、黎志涛等);不久,国际性竞赛也开始进入国内,当时我记得南工建筑系先后组织参加了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和香港顶峰(PEAK)俱乐部的国际竞赛,这些项目都开始涉及到真实城市环境因素,从而就有了城市问题和策略考虑。当时,我片段性地观摩了前辈教授的设计工作,只是觉得有些分析看不太懂。


1982年,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这时全国建筑界开始有建筑环境有了更深刻和更广泛的认识。1980年代初,《世界建筑》和《建筑师》联合在北京举行了大型系列学术讲座,其中,我的硕士导师之一――刘光华教授当时做了关于“建筑·环境·人”的学术讲座,语惊四座。因为他从国外大量的建筑案例感悟到当代的建筑设计已不再是孤立的设计,而是和环境和人的行为互动的产物,必须考虑综合的环境文脉和社会因素,这在当年还是比较先导的设计思想。恰逢其时,导师又安排我们做了几个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建筑设计,其中之一是与顾大庆、徐雷及高我们一班的单踊、丁沃沃、陈欣、范思正、黄平等合作做金陵饭店东南侧面对新街口广场的商场设计,做的过程中调来了金陵饭店原来的设计图纸,发现了场地与饭店主体建筑的格网轴线有少许角度的偏移,并非原先所想象的平行关系,加之建筑位置临街,设计难度不小。于是,设计动了不少脑筋将新的设计有机嵌入到场地环境中去,当时虽然国内还不怎么知道“城市设计”这词,但设计考虑以及着重解决的问题今天想来也就是城市设计的问题。

1985年底,到建筑研究所师从齐康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后来与城市设计结下不解之缘的关键起点。齐老师对城市问题的敏感和高瞻远瞩,使我进一步明晰和充实了对城市的认识。早在1982年,齐老师就在南京工学院学报上发表“城市的形态”一文,指出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性质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而进一步引申的专业技术行为则显然与城市设计有关。1985年底,研究所承接了建设部“七五”重点城镇建筑环境的科研课题,齐老师嘱我负责其中的小城市研究工作,恰江苏常熟正处在老城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关键时刻,于是,我们就以常熟案例研究作为课题攻关的突破点。


我在围绕城镇建筑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的文献研究中发现其在国外主要应对的专业领域就是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于是与导师商定就以此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这在当时基本属于开拓性的工作。虽然1980年代初建设部叶如棠部长已经提出要重视城市设计的引入,但当年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确实是凤毛麟角。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设计研究的视野又逐渐扩大到与城市形态的力系互动和城市设计的方法论层面。由于我先后去常熟现场不下20次,所以对中国如何实施城市设计成果也有了一些切身认识,当然困难遇到的也不少。记得有一次讨论新城区城市设计的实施时,我一个人要应对十多个专业人员的质询,深感力不从心,当时就打电话向齐先生求援,最终在先生的意见反馈和常熟建委孙祖培主任力挽狂澜的支持下还是圆满完成了对城市设计的实施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齐老师支持下,我将博士论文改写后出版《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一书,该书在当时国内是第一本由本国学者撰写的城市设计论著,出版后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学术影响,甚至成为不少学校的考研和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1991年,应著名城市设计学者HamidShirvani教授邀请去美国开展合作科研,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实施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后来出国考察机会就更多,感到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研究和应用理论知识普及,城市设计很难取得实效。于是我有了再写一本城市设计书的想法。1999年《城市设计》最终付梓,出版后受到普遍好评,并成为一些省份的城建市长班和区县长班的教材。城市设计工程实践也在1990年代后期同步开展,一些项目先后在广州、南京、无锡和常州等经专家评审后由城市政府批准实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我与城市设计的不解之缘,首先是来自于南工建筑学习殿堂的深厚底蕴,特别是研究生期间导师的高瞻远瞩和专业领航,其次是直接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为此,我是幸运的。然“山外青山”,学无止境,必为终身之训。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1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2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3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4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5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6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7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8张图片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9张图片

王建国作品:牛首山游客服务中心
注:

1.王建国,男,1957年7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校。1989年至今在东南大学工作,曾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3年起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2015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
2.本文原载于《建筑中国60年·人物卷》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我与城市设计如何结缘/2015新晋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第10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32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城市设计 (90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城市规划 (242 articles)


中国城市 (78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41 articles)


设计原则 (5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