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我们所追求的远方是否是正确的信仰,是否有美好的景象,是否是我们所期望的地方,需要每一个人花很长时间慢慢思索……《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由70后建筑人赵敏发起,记录下的80后的建筑记忆,里面分享着那些年建筑时代的青春记忆,用文字来激励新一代建筑学子一起找寻昔日的美好和未来的天地。 新闻在线2016年12月3日下午,中国建筑学会“礼拜五沙龙”——设计“青年汇”主题沙龙,暨《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126报告厅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行业内外众多年轻人,包括青年建筑师、建筑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在这里,他们共同聚焦建筑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分享各自对于建筑学科的认知和感悟。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张图片
▲嘉宾合影

嘉宾分享·建筑记忆
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心,对于建筑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学习建筑?什么才是好的建筑?不同年代的建筑者又有哪些不同?他们这样告诉我们……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知名建筑师+评论人赵敏首先发言。她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去中心化、联接、沟通和多元化。《跨越的一代》能够成书,是互联网时代建筑评论走向大众的结果。

2014年开始,《每筑建文》栏目通过ikuku建筑网和新浪微博陆续发布了22篇网络连载的访谈文章《每筑建文:中国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受到广大青年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们的喜爱,才有了这本书出版的机会。希望能够为后人记录一段真实和客观的历史。”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2张图片
▲赵敏介绍新书
之后,嘉宾则以PechaKucha,即一种快闪式的演讲方式分享自己对于建筑的认识和对未来建筑学子的热切期望,并且通过这样快速的节奏向在场的人们传递他们的思想与创意,内容精简扼要,形式趣味横生。

建筑城市性的探讨
首先,对于建筑城市性的探讨,建筑师李成磊以渭南博物馆为例表述自己的认知。他表示,建筑最终是需要使用的,得体很重要,片面追求豪华与新奇不见得是好作品。从使用的角度来讲业主最有发言权,业主对自己项目的感情不一定比建筑师浅。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3张图片
▲李成磊

而建筑师杨文博是对建筑城市性的另一个方面的认识,他用北京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来表现“做有趣的工业建筑设计”,通过对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电厂和北京房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这三个项目设计理念的讲述,表达了他对好建筑的感受。
他认为,好的建筑是体现特色、驾驭科技、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现代主义的手法、工业化的材料、简洁大气的风格。我们应把一些传统不看脸的工业建筑做得有自己的特点,从中找到创作的快乐。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4张图片
▲杨文博

实践中的设计感悟
建筑是一个偏重实践性的学科。张早从自己参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2005年在河北定州绿色建筑工作营的经历开始讲起,从中更深一层次的感受到什么是设计。他分享了自己在建筑工作营做的有关地球屋001号的工作记录,体验了在“建造中学习”的快乐。
他讲述了自己几次参与建造实践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建筑学”这个词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曾在欧洲的建筑旅行慢慢让他发现事物的面貌不需要是自己心里以为的那个样子,总是有很多细节、面向重新刺激和修正自己既有的认知。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5张图片
▲张早
青年建筑师何红才在活动中也对建筑实践感触良多,他提问到:“建筑师只是设计师?”之后他又提出一些问题和大家思考:设计师说,为了理想,所以,古根海姆博物馆1714无标底竞标?百度搜索中,农村房子,出现背景图是这样的,是不是需要设计,还是没有钱?他告诉我们,设计师不是缺少机会,也不是农民没有钱,而是建筑师没有一颗改变世界的心和勇气。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6张图片
▲何红才
相比张早和何红才,女性建筑师张淼则用非常时尚和国际范儿的PPT为大家呈现她追寻“A Good Life”的设计目标和工作状态,以此来表达她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价值观与理想。她表述到,建筑设计是时代发展中变化的因子,由于强调研究型设计的工作方法,让我们对传统的办公空间提出批判,并发起办公空间研究课题“Office 3.0”。她提出未来的办公应是工作与生活的高度融合,建筑师应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更多观察者的角色。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7张图片
▲张淼
建筑设计本质的深入
最后,史磊的“旋转内聚和散发”相比前面的分享人,更具快闪的特色,多是对建筑设计本质的深入探究。五张精致的图片:星系、棒棒糖、陀螺、水滴的溅起、一组方案设计。前四张内聚又发散,塑造出最后方案的理念梳理。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8张图片
▲史磊
最后演讲的是朱起鹏,他所表现的“时间的建筑”是用运动的观点来探讨建筑设计,尤其是改造设计的本质。建筑与时间的“折旧”、“附着”和“转换”,支配着建筑最终的形象。如何基于“了解”而恰当地“改变”?他的思考和实践给出了一种答案,即顺应时间的逻辑,让建筑恢复在场状态,让改造成为建筑自然生长逻辑的延续,同时直面“愿望如此”的未来和“已然如此”的现实的关系。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9张图片
▲朱起鹏
在各位嘉宾的分享过程中,观众席上不断传来掌声和笑声,现场气氛活跃又积极,整个活动都充满着生机、思考和激情。

思维碰撞·圆桌沙龙
80后对建筑记忆的思考和实践,让每一位活动现场的人感受深切,观众席中的学生和青年建筑者十分踊跃的与嘉宾们交流沟通,主持人邵兵和观察员赵敏则通过“代沟问答”的方式,让一些学生代表、观众与由80后高博、张淼、李成磊、史磊、朱起鹏、李利、何红才、时颂八人组成的两组圆桌嘉宾们互动。

活动现场融合着建筑的语言,碰撞着隔代建筑人的思想。同时,主持人还从网络和社交平台随机抽取问题,作为补充问答对参与嘉宾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丰富又多样,而且这种参与交流的形式也表现的活泼生动,让每一个人更加广泛的了解行业内外对建筑的认识和思考。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0张图片
▲台下热情的观众

有人问:“80后如何看待市场竞争?”来自北京市设计院的高博说,“在当下所谓行业转型期的背景下看,越发激烈的竞争客观上无疑带给我们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改变的动力。首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因为同质化带来竞争,只有充分发挥自己长板效应,不断积累,精进,升级,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和特定客群的对位关系。

另外竞争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时代,关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转变。静态单一的建筑体验某种意义已经被片段化的场景体验所取代。是续命模式还是发现新生?成为我们每个建筑师的选择。这个高速变迁时代至少为我们创造出更大的可能性。探寻未知的勇气和创造未来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促使我们创作体现这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建筑。”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1张图片
▲圆桌论坛一(左起:邵兵、高博、何红才、时颂、李成磊、赵敏)

时颂作为《跨越的一代》一书的编辑告诉大家,每个时代的人都印着自己时代的烙印,60后严谨,70后活跃,而80后,被不太友善地定义成“垮掉的一代”。60、70后的建筑师已经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有了独树一帜的设计思想。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最星辉熠熠的时代,出现了很多大师,很多明星设计师。

而对于80后建筑师来说,他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80后建筑师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登上舞台,他们面临多元、变革、开放的环境,他们有先天的设计市场观念、不中庸,喜欢先锋性和实验性建筑设计。站在巨人的肩膀,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相较于60、70,更多的80后建筑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更开阔的视野。80后是创业最多的一代人,最有激情。

然而80后由于资源的开放,教育背景的相似,设计手法提升的瓶颈,越来越不可能出现大师。就是这样复杂的时代,在建筑行业正在遭遇寒冬的时候,他们身负重任,正在跨越。他们快速汲取先进的设计手法和思想,他们更会努力的营销自己,他们热衷玩跨界,他们随着社会的变革加快脚步适应,他们是当真无愧跨越的一代。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2张图片

当主持人问道:“80后想对90后说些什么?”北建大青年骨干教师李利说,以前我在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半开玩笑地说,要想让自己的建筑具有大师的气质,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第一,整体造型一定要尽可能的简单,简单的几何体给人谦卑、节制的应对城市周边环境,这样至少不容易犯错;第二,不能开窗,一旦开窗,就太俗了……想通过捷径而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就是一种幻觉。

其实建筑设计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招致胜的方法。好的作品是要能够解决场地所面临的的实际问题,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建筑师来说,我认为少谈一些哲学、少谈一些理论,设计的本质并不是为了理论而设计,而是解决具体地块上的问题,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盖房子就是盖房子,别扯那么多“创作”、“哲学”、“大师”。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3张图片
▲圆桌论坛二(左起:史磊、张淼、李利、朱起鹏、赵敏)

他还告诉大家,专业素养是迈不过去的坎,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会。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自己的一些兴趣,人们的兴趣往往专注于很多看似没什么用的事物上。而当前教育功利心非常强,学生交几万块学费,花5年时间,就是要从中拿走一些未来工作中能用得着的本领。

其实毕业以后发现很多东西到工作岗位都用不上,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就至关重要,这些主动性都来源于兴趣。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能培养自己对建筑或相关方面的兴趣爱好,有了兴趣,就能持续激发你的创造力,作品自然而然就脱颖而出。 提问环节中,各位嘉宾不仅说出自己的看法,还带动周围人一起参与回答和思考。在场之人,都能从他们的言语和动作中看到“隔代”建筑人不变的激情和对建筑的热爱。

《跨越的一代》新书首发见面会
激烈的互动沙龙过后,由70后知名建筑评论人赵敏等编著的《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正式和大家见面了。 2014年,赵敏老师开始着手线上建筑评论,在ikuku建筑网上开设的建筑评论专栏《每筑建文》深受广大网友喜爱,成为年度专栏,同时也就此让一批当代中国最年轻的设计力量——80后青年建筑师和建筑教师呈现在社会各界面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工作者进行采访,总共获悉22位青年建筑师工作和学习的内容,相比60、70前辈,他们呈现出更加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工作方式,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她与22位中国80后青年建筑师和建筑教师,进行了22次紧扣一线实践的真情对话,图文并茂的答疑解惑,成就了今天的分享礼物——《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4张图片
▲季也清(中国建筑图书馆原馆长)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5张图片
▲徐艳杰(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部项目主管)

《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被中国建筑图书馆收藏,季也清前馆长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和赵敏老师等作者颁发收藏证书。她认为,这本书中几位80后的设计实践无疑是对一些80后、90后建筑师的最好关照。然后中国建筑学会也在发布会上发布招募青年会员和学生会员。
之后,活动现场很多人都开始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赵敏和80后青年建筑师亲自签字售书,这样的场面触动每一个人,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新一代建筑学子对于思想交流的渴望和探求。

试想,当《哈利·波特》中的女主人公扮演者赫敏在地铁里丢下书时,有人捡到她的书写下这样的话:“我真的要谢谢你,工作之后我就很少读书了,是你让我找回了读书的乐趣和激情,让我明白分享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时下】《跨越的一代》新书发布会│分享建筑年代的青春记忆第16张图片
▲新书签售

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是一场来自70后的讲述,80后的记录,对于90后和更新一代的分享会堂,让我们收下这份跨越时代的礼物,再把它分享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在“跨越的一代”里,记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讲座 (356 articles)


建筑讲座 (225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建筑学 (90 articles)


建筑学专业 (18 articles)


建筑学院 (49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9 articles)


中国城市 (78 articles)


城市规划 (242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