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LIGHTUP設計資訊

2016年3月31日,知名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美国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脏突发疾病去世。这位近十年来在各大地标性建筑的竞赛中几乎无人可以匹敌的女建筑师,留下了400多人的事务所和上百个未完成的项目,溘然离开。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张图片

生前,她因脾气暴躁被人称为“女魔头”,也因设计华丽酷炫被人诟病“形式大于内容”,然而她的早逝,却仿佛点燃人们长期未得宣泄的一把火,将所有的溢美之词扔向她,女魔头几乎成了神。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张图片

2011 年,在广州大剧院前厅,参加落成庆祝活动的人们,把扎哈包围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正式演讲时,扎哈不停抱怨空调太热、桌上鲜花太丑,丝毫不掩饰长途旅行后疲惫烦躁的坏心情。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3张图片

知道些内情的人猜想,她对广州大剧院外观的完成度不满意;不知情的人会说,这是如日中天的建筑巨星耍大牌。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4张图片

但无论如何,扎哈突破常规的“三维空间”设计第一次真实地出现在中国,人们被这空间包裹着,漫游于其中,像进入未来时空一般,难以按捺新奇与兴奋。大概没有人会注意或记得,那次演讲她是站着完成的。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5张图片

2012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北京颁发,多位普奖得主齐聚清华大学大礼堂。一众大师已在台上久坐,迟迟未见扎哈的身影。主持人最终不得不宣布,扎哈因身体原因无法登台。她带着灰暗的面色,努力从后台慢慢地走到台侧,在观众席前伫立片刻,默默地向观众挥了挥手,似是无声的歉意。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6张图片

清华学生们对这几分钟的现身,报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允诺出席又临时取消,在很多人心里,这多少还是如扎哈这般明星才做得出来,而且这行为本身,甚至进一步扩大了扎哈的明星效应。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7张图片

随后,银河 SOHO、望京 SOHO 的几次活动,扎哈仍如约而至、面对上万名中国观众的围观。“您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她总是懒懒的,把这 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宏大提问,留给能言善辩、对答如流的Patrik;而“一个理科女孩能不能改行做建筑设计”的人生讨论,却能让她饶有兴味、春风拂面。只是这几次大型活动,很少看到她长时间站立,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坐着的。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8张图片

之后,虽然陆续有零星消息传来:扎哈走路已经十分艰难,与客户开会都要预约有电梯的会议室;扎哈身体每况愈下,晚境凄凉,无家人照顾……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9张图片

在媒体对扎哈时尚光鲜的报道声浪中,这些消息微弱得引不起重视。即便如日本奥运主体育场设计这样的“罗生门”,若不是光芒耀人的扎哈来做事件主角,恐怕大家还会觉得这戏码不够烈火烹油,不够摄人心魄。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0张图片

当 2016 年 3 月 31 日,扎哈突然去世的消息传来,很多人以为这是个愚人节的笑话。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在无数考验中幸存下来并蜚声国际的“女魔头”,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无论多少挑战总能过关斩将;即使不能次次克敌制胜,她不世出的天才设计,也总能让这个乏味庸常的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难以逆料的是,巨大的光环背后,她的健康早已一点点消耗殆尽……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1张图片

在扎哈去世后的两到三天里,在中国最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微信”中,几乎每个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群”里,人们在纪念她的同时都伴随着长篇累牍地讨论,甚至在几千条留言后仍争论不休。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2张图片

拥之者众,质疑者也不乏其人:有人觉得,她的“形式主义”助长了中国标志性建筑物“眼球效应”的歪风;有人认为,时尚化后的扎哈的低劣模仿者众多反而遮蔽了她的原创性;有人担心,规模扩大后失去创新的体制化管理将把扎哈事务所变成擅做“曲线”的商业公司;有人直言,扎哈自作聪明,自以为可以在东方市场收得盆满钵满,却陷入资本和政治的陷阱无法自拔……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3张图片

“扎哈不写宣言,她用建筑实现宣言;扎哈拒绝束缚和局限,她没有把这样的意志留在演讲厅,她身体力行。”对敏于言的中国人来说,著述无疑是思想研读的最佳入口,扎哈却几乎没有留下著作。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4张图片

查阅她的采访,除了反复强调“建筑设计这份职业要求极高,除了不断地努力工作别无他法”的言辞,几乎找不到她对建筑学任何定性的结论。她甚至很少为自己的作品辩护。要接近真实的扎哈,基本上只有两条路径:研读她的作品;采访与她人生相关的人们。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5张图片

2012年底,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提交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参赛作品在盲选中从46个设计团队中脱颖而出,战胜了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多位名家的方案。她所设计的新国立竞技场外形如同一顶棒球帽,呈现非常分明的肌理感,整体呈流线型,主体结构两端由棱状外壳组成。场馆有数个椭圆形和水滴形开口,观众置身其内,恍若乘坐宇宙飞船。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6张图片

JSC看中了这个方案的创造力和超未来性,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成为城市地标的建筑物。安藤忠雄当时这样评价:“流线型和未来的设计体现了日本想传达给其他国家的讯息,我相信这个体育场将会成为未来一个世纪的世界体育圣地”。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7张图片

扎哈早年的好友、AA 时期的同窗、事务所的同事、她的学生、她的中国项目业主。这其中,有 Rem Koolhaas、哈佛建筑学院院长 Mohsen Mostafavi、AA 学院院长 Brett Steele、英国艺术家 Nigel Coates 等这样的建筑界设计界巨擎;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8张图片

有多年和她朝 夕相处的工作伙伴 Patrik Schumacher,Satoshi Ohashi,有在 AA Unit9 直接接受过扎哈教学、目睹她事业起航的学生 Nicholas Boyarsky;

有深受她影响的中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李世奇、刘延川、潘岩,还有广州歌剧院、SOHO中国、国家美术馆项目中熟知全过程的甲方代表。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19张图片

话题从扎哈开始,跨越了广泛的认知领域,从“五月革命”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伦敦” ,从“马列维奇”到“德里达” ,从“二战后世界格局”到“互联网时代” ,我们从一个又一个方向走向扎哈,在众多被采访者的脸上,读到了悲伤、思念、愤懑、激赏、困惑、感佩,也抵达了或“无语凝噎”或“怆然泣下”的情感边界。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0张图片

这些采访,是对当代西方建筑历史的回忆絮语,是对世界建筑职业生态的窥探感知,是她与时代一路走来平行又交织的成长痕迹。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1张图片

像拼图一般,努力靠近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扎哈。然而,在这嘈杂的众生相中,在这迷宫般的时代与人生中,我们接近的,也许只是她留在世道人心中被异化的、虚幻的倒影。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2张图片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3张图片

回归到扎哈的作品,翻看从 1980 年代至今的十几个经典项目的图纸,一切喧嚣又似乎归于平静。这是独属于她的世界,一切不言自明。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4张图片

从手绘居多的早期,到逐一建成的晚期,扎哈的创作一以贯之,连续演进,逻辑缜密:她蛰伏了三十年,才等到人们习惯用“三维”的方式感知建筑;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5张图片

“现代主义”发展至此,终于摆脱了笛卡尔坐标所规定的几何范式,国际式“方盒子”的困窘早已被遗忘于历史陈迹之中;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6张图片

未来之门向 “复杂科学”的广阔 纬度打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扎哈并非“横空出世”,而是镶嵌在历史版图中的一座“桥”;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7张图片

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对历史的艰苦挖掘,结束于对历史的巨大推动。在她前面, “现代主义”在困境中全无方向,将历史符号化的“后现代主义”正试图在往昔时代的残渣中榨取最后一丝余温;在她身后,从精神观念到物质工艺,建筑创作的边界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建筑行业的每个方面的潜能都获得了巨大释放,开始发生跨时代的变革。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8张图片

扎哈的“形式”天赋让人印象深刻,而这“形式”的创造力根植于对“历史”的研判,对“城市”和“人”的体悟;她从未背离对城市的初衷、从未辜负对人的承诺。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29张图片

从“层” (layer) 到“景观” (landscape),扎哈的形式关键词都与城市空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她坚信建筑可以激发人在城市中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内容,这些信念从始至终、因地制宜地贯彻在她的设计中;中国广州和北京的人们,也因此仍在享受她心中和笔下的城市美好。

一年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她 | 扎哈·哈迪德第30张图片

愿我们能记住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杰出的才华,以及他奇幻的想象力给大自然带来的馈赠。
2016年3月31日,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带着她的曲线去了天堂。
2016年3月31日,世界失去了扎哈·哈迪德。而我们,注定从此失去了一些想象力。感谢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感谢她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奇迹。

"Your success will not be determined by your gender or your ethnicity,But only on the scope of your dreams and your hard work to achieve them."
“你的成功不取决于你的性别或是种族,而在于你的梦想有多大并努力工作去实现它。”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48 articles)


LIGHTUP設計資訊 (10 articles)


扎哈·哈迪德 (25 articles)


2016 (641 articles)


英国 (679 articles)


女建筑师 (13 articles)


普利兹克建筑奖 (1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