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2017年4月2号是何镜堂院士79岁生日。“一直在路上”是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年过古稀,他却加速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张图片
2016年10月10日何镜堂院士欧洲首次作品展《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开幕。

2017年初,世界知名建筑设计网站Archidaily发布了网友们投票选出的2016年全球10佳建筑设计,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大厂文化中心”作为中国唯一的建筑设计作品入选。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省,“玉树州博物馆”的民族情结同样得到了很多藏族同胞的称赞。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3张图片
2016年全球10佳建筑设计大厂民族宫(第二排右)入选

言归正传……

▼▼2016年5月,每筑建文来到广州,带着新浪微博小伙伴们对建筑设计的诸多疑惑向何院士请教。记得那天何院士的老伴还在医院里,他和远道而来的我们畅谈了一下午,在收获颇丰的同时,每筑也怀着深深的歉疚。

建筑设计应该是个与时代同行的职业,怎样找到一个项目的创新点?建筑师是一生坚持一种风格,还是将设计归因于环境去主动改变?设计到底应该追随艺术的高冷,还是去迎合普世价值与审美?

通过何镜堂工作室近两年完成的大厂民族宫和玉树州博物馆两个项目,我们与项目负责建筑师们展开深入的对谈。其实,赋予建筑生命力的,除了设计的具体方法,更有建筑师的职业价值观。设计的方法论窦志:许多建筑师和扎哈一样,设计生涯的作品基本是一种风格。何院士,您觉得建筑师有没有必要坚持某种自己的风格?

何镜堂:建筑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团队的理念反映在建筑设计的内核之中。评价一个建筑的好坏,要以它能否满足社会、城市和人的需求为评判标准。设计首先要考虑建筑的“定位”,它是根据人们对某个建筑的需要而来。建筑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电影院的共性就是要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而建筑的环境、气候、文化特点则决定了它的个性,我们应当从个性中找到设计的“创新点”。我认为,对建筑物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它的文化性。比如悉尼歌剧院,大多数人到此造访不是为了看表演,而是看它与环境的高度融合,看勇于创新的设计理念。它已成为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它所蕴含的文化性体现了建筑的最高价值。在设计中,我坚持“两观三性”的理念,它是我对建筑的基本观点:由于每个建筑的功能、环境、气候、场所,以及它们对文化表达的诉求不同,它们一定会呈现不同的形式。我既不反对像很多明星建筑师那样坚持某种风格,也不会限定我的团队在设计中必须走哪一条路线,我们最终的设计方案是在团队智慧高度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有些建筑师坚持用曲线表达,也有些建筑师追求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建筑的手法与形式是多元的,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强调自己的个性和张扬的表达。

窦志:这件事说到底,可能是建筑师个人价值取向不同导致的。我们可能也有个人喜好,但我们不认为建筑是艺术品,所以也不会把个人喜好强加给一个建筑。当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有条件让设计摆脱“地域性”的束缚;而且社会财富的积累,也有条件让我们挥霍。这时,社会上就会出现某些艺术性极强的建筑。我感觉开发商对建筑的定位反而更理性,他们做的是“产品”,每一次奔放表达的背后,都有利益的驱动;而不少建筑师只追求“作品”。如果这是人类发展必经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悲哀的,是建筑发展的青春期躁动。扎哈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快速繁荣的地区建成的,以此来表达他们特定时期的心态。

陈思翰:何老师没有试图把他的所有作品贴上强烈的个人标签,源自他对地域和文化的尊重。常年以来何老师的创作“内不化而外化”。内所不化的是他对“两观三性”思想的坚持,而外在变化的是他因应地域、文化和时代的不同而设计出最契合的建筑作品。何老师做建筑这样,做人也是这样,圆融又随和,但内心却有他的坚持。

窦志:有个困惑我多年的问题:在某一特定的建筑用地上,如果我们对周边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分析都很到位,它的设计“答案”会是唯一解吗?

何镜堂:不可能。建筑设计是没有满分的,最后选择哪一个,与决策人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轰动”的建筑必有“轰动”的争议,我们当年做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时,网上刚刚公布设计方案,就听到不少骂声了。很多朋友劝我不要干了,我说我只能往前走,因为我知道建筑没有100分。就因为这样,我敢于竞争,不然我这样的年纪,怎么敢跟年轻人一起竞赛呢?我的团队和我一样,敢于竞争,不怕输。我们认为输多了总会赢的。我们在设计中坚持的,除了“两观三性”的哲学观,还强调建筑师的思维。我的老师夏昌世先生说,一个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灵感”“律师的口才”和“商人的办法”,我一直铭记在心。此外,我认为还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师要有激情,把设计作为一种爱好,要让生活的灵感融入设计。画完设计图,建筑师的工作其实才完成一半——真正要做好设计,必须跑现场、选材料。材料的规格和质感,一定要亲临现场做实验才能切实把握。凡是重要的项目我们团队必然这样做。这就是“匠人精神”。我的团队在设计中反对抄袭,提倡“创新”,但不是毫无道理的“求怪”。但凡大项目都不是一个设计师能做出来的,我们强调团队精神;而且我们是个教学单位,和一般的设计院不同,产、学、研结合是我们工作室的特色。

两个项目,两种境遇

赵敏:我想就玉树州博物馆和大厂民族宫两个项目和大家探讨设计的思路。这两个项目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都有民族情结又有宗教的意味,项目都是委托设计,一个是政府和建筑学会的委托,一个是房地产商的委托。

丘建发:玉树灾后重建项目的组织方式是这样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为玉树完成了震后城市规划,规划中有10个重点标志建筑,包括博物馆、旅游中心、市民中心等。我们作为中国建筑学会邀请单位之一,负责其中最核心的重点建筑玉树州博物馆的设计工作。而参与建筑设计评审工作的,除了业内专家,还有政府官员、玉树当地的宗教人士。

包莹:玉树博物馆处于结古镇的核心位置。玉树有三条最主要的城市干道,它们在博物馆前斜向相交,因此,这个地方不但是城市的中心,也是城市规划的中轴线尽端的标志性节点。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4张图片
玉树州博物馆-总图分析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5张图片
玉树州博物馆-建筑形制生成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6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7张图片
玉树州博物馆-模型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8张图片
玉树州博物馆-鸟瞰(©姚力)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9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0张图片
玉树州博物馆-实景(©姚力)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1张图片
玉树州博物馆-主入口空间(©姚力)

丘建发:玉树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都有很大的难度,其中一点是造价问题。由于当地没有建材,运输费和施工难度都大大超出我们和业主的预期,在北京定做的大量预制材料,要通过汽车运到当地,仅运费就已非常高昂。而造价必须控制在原来政府定下的5 000~6 000元/m2的范围内,导致设计难度非常高。这个项目从2010年开始直到2014年结束,整整经历五年时间,其间因为资金问题屡次停工,我们也在反复调整设计。其次,恶劣的气候与超高的海拔,也给我们这些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困难。玉树气候寒冷,每年只有半年的施工期。而4 200 m的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都吃不消,最后施工只有修建青藏铁路的那批工人可以胜任。

盘育丹:大厂民族宫的业主是华夏幸福基业有限公司,我们之前已经合作过多个项目。这个地产商的高管很多都是建筑专业出身并且经验丰富,所以眼光独到且对建筑的品质要求很高。相对来讲,大厂项目的设计费用合理,建筑造价相对宽裕,但要求设计和建造的进度非常快。从2013年底开始,35 000 m2的建筑规模,从设计到施工,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完成。为了抢时间,开发商建议我们把建筑分为四个区域,分区设计,分区施工。因而进度非常快,效率相当高!

窦志:大厂民族宫是个非常精美和细腻的建筑;玉树州博物馆则比较粗犷。玉树项目有没有可能再设计得精致一些呢?
盘育丹: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评判不同地方的建筑。很多设计的细节,在有些地区因为工艺上有缺陷或者当地缺少技术工人,有钱也做不到。

窦志:是不是可以更深层次做个分析,如果大厂民族宫没有华夏幸福基业这样的地产商来支持,或者说本来我们开始设计得很细致的一个项目,但到了玉树当地,施工技术方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材料也没有,只能改成粗犷“范儿”。想问问设计师,这种事你们有没有纠结过?

丘建发:在玉树州博物馆最初的设计里本想追求一种精致的粗糙感。后来因为投资限制和工期紧迫,只得放弃了很多设计初期的想法。在建筑材料方面,我们没有多大的挑选余地;施工队伍也无可选择,就算是中铁集团的工人,要克服高寒缺氧的高原反应,也都非常不容易。

窦志:回头再看,你们怎么评价原来的设计?

包莹:虽然与设计的初衷有差距,但我们依然觉得它是一个好设计。由于对藏族文化不够了解,我们对这个项目抱着学习的态度。相比我们在其他地区做的设计,玉树的后期施工建设条件非常艰苦。包括当地藏族人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都与其他地区有挺大的差异。院落中高耸的圆台形体量被当地人认为是“转经筒”,这也是当地宗教文化的一种体现。

赵敏:包莹说得太对了!评判一个建筑的好坏,不是建筑师说了算,也不能只听专家的,而是当地人民觉得好才行。

包莹:本来我们设想对旁边的广场也进行改造,到了玉树才知道,广场的改造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虫草交易市场,藏民、回民们有特别的交易习惯,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对项目的不同理解。

赵敏:现在的专业评奖都由业内专家评审。我常常想,一个好建筑,如果得到使用者的欢迎能不能加分?大厂民族宫,它的花格、拱券都采用很抽象的元素示意性地表达伊斯兰建筑的感觉;而对于玉树州博物馆,藏族建筑在色彩、符号匮乏的基础上,设计团队把“转经筒”放大作为功能性空间是很大胆的处理手法,你们团队是怎样考虑的?

何镜堂: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建筑在城市中心,位于两条斜向相对的城市主要街道的交叉点,我们采用圆形来化解这种非中心对称式的街道对景;第二,顺应城市总体规划,让这里成为整个城市的高点,所以“转经筒”要有一定高度。

丘建发:从设计师的角度,我们是希望做得抽象一些,开始的方案中圆柱体量门厅外立面选用的是黄铜色材料,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是做“转经筒”,政府也不希望建筑的形式和宗教扯上关系。后来当地宗教人士觉得这个门厅像“转经筒”,建议颜色更接近转经筒的黄金色,这样更容易被本地百姓接受。这个建筑没建成的时候,我们一直担心金色“转经筒”是不是太高调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金色成为那年时尚设计界的流行色,这个选色还引领了潮流。我去年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很多外国同行觉得这个处理很有个性与地域特色。

窦志:玉树州博物馆的院子里有水池,你们在当地见过这种做法吗?

何镜堂:这个想法是我提出来的。建筑用地周围是很热闹的市场,我希望在建筑周边设置一圈水池,与周遭嘈杂的环境形成一定过渡,相对而言,博物馆毕竟是神圣之地;此外,水有灵气,它给建筑留下的倒影很美。凡是重要工程我都常常会设计一个水池,将它作为主题转化、空间过渡的设计手段。此外,水池一定要浅,周围加上栏杆就不好看了。

赵敏:“转经筒”设计是个大胆的创新点,“水池”在藏族地区也是极少见到,超级棒!

窦志:大厂民族宫是大家都比较理解的,典雅含蓄的美,但为什么会在顶部设计一个穹顶呢?

何镜堂:大厂是回民的聚居地。当地政府在设计任务书中提出,建筑不要过分强调宗教色彩,所以我们的设计强调中国文化的“天圆地方”。在中国文化中“圆”的寓意就是“圆满”“团结”,同时也会使人联想起伊斯兰教建筑内部的拱顶。建筑外围廊用56个拱券来象征56个民族的大团结,圆形的中央大会议厅上面是一座巨大的屋顶花园,采用半封闭的穹顶结构作为外罩。远远看去,又像回民的帽子。

盘育丹:我们工作室给华夏幸福基业一共设计了4个项目,现在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银川考察时,我们发现当地回民的服装和建筑大都是白色的,白色在回族传统文化中代表圣洁,所以这个建筑也将白色作为主色调。我们用整体造型的方法,把大厂民族宫下面56个拱券的母题造型放到了穹顶上,由下到上渐变,并汇集到穹顶处。从内部看整个造型犹如盛开的民族之花。镂空的穹顶实际上是半开敞式的屋顶花园,可以通风采光,较为舒适。虽然民族宫地处大厂郊区,但在夏天,这里非常热闹,水池边上人特别多,大家喜爱来这里乘凉,它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市民活动场所。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2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建筑元素分析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3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4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整体模型何镜堂:我们在做的过程中特别要求结构专业人员设计统一截面的构件尺寸,以塑造室内空间斑驳的光影效果,屋顶采光天棚的结构特别漂亮。开幕那天晚上,在夜景照明的映衬下,民族宫晶莹璀璨,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有这样震撼的视觉效果!

盘育丹:我们在穹顶中央设计了一个采光通风的圆孔,阳光、空气还有飘雪,透过它进入屋顶花园,营造出一种圣洁的氛围;在玻璃幕墙处,设计了金属格栅的表皮,它由1 m×1 m的镂空铝板拼接而成。光影是白色建筑的最佳装饰品。在墙面、外廊、还有穹顶,我们都选用了白色材料,地面上用的是浅灰色,以强调建筑的“圣洁”感。建筑完成后基本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5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鸟瞰(©姚力)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6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7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8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19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实景(©姚力)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0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1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穹顶内景(©郑常波)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2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镂空铝板(©郑常波)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3张图片
大厂民族宫-印花玻璃光影(©郑常波)

师生相互学习

赵敏:我想问问何院士,您从教几十年,学生们从60后一直到90后都有,他们在创作灵感、理解问题的敏锐度以及对设计的思考方式上有变化吗?

何镜堂:学生们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其实我自己对建筑的认识也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我在撰写全国优秀建筑评审意见时说:“一个好建筑应该兼具‘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是我那时对建筑的认识。后来我开始做校园规划,参与建筑的群体设计、城市设计,又认识到“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才完善了“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而且“两观”和“三性”之间必须相互融会贯通。一个好建筑师要扩展自己的外延,更要关注社会、关注城市、关注生活,不能走自我欣赏的路。我们最大的业主是全社会,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这是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时我总结的经验。那时,“全国13亿人民都是我们的甲方,不可能人人都觉得完美,但我们要做到让大多数人满意。”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今年4月份到现场,很多人得知我是这个建筑的设计师找我签名,让我备感欣慰。我想,一个好的作品要关注社会,社会的认可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我始终觉得,中国建筑师要有文化自信,要走“传承”与“创新”结合的路。传承是基础,设计要有自己的“根”;“传承”是为了“创新”,建筑有它特定的时代,我不主张搞复古设计。此外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创造条件,多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赛。所以我们团队的设计始终保持既“本土”又“现代”的风格。

窦志:你们认可何院士的观点吗?

盘育丹:关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有些建筑师主张用个人的建筑符号与风格解决问题,而何老师则是用他“两观三性”的建筑思想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我们跟他学习的不是一种设计手法,而是一种处理建筑问题的思想和理念。何老师在教授给我们解决建筑问题方法的同时,也教导我们要拥有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乐观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大家受益匪浅,他就是我们工作室正能量的源泉。

何镜堂:我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很难说某个作品就是我的,或是他的。我们的思想是相互融合的。当然外面找我做设计的人很多,他们想要我亲自主持,很多项目非要我本人去。现在年纪大了工作繁重,虽然我不可能所有的项目都亲自到现场指导、汇报,但所有我们承担的项目我都会亲自主持,和我的团队一起讨论,竭尽全力,精益求精,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信任与期待。

包莹:作为何老师的学生,我们都师承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保持着建筑师对社会的责任与态度,这是言传身教的结果。记得去年何老师做完手术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南京工地。他的内心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何镜堂:我们的学生都敢于竞争,尤其是重要项目他们都抢着做。很多国际竞赛,其他国内设计院都找外方合作团队,而我们的学生更希望依靠自己的实力。我们做投标、做竞赛也不会去走后门,就是锻炼自己。现在一般的项目我很少去讲标了;一是年纪大了,多留些机会给年轻人;二是评委都认得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走后门;三是不想给人家增加压力。但一些重要的项目如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我一定会亲力亲为,亲自汇报。

永远在路上

三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了,我带着自己和新浪微博上很多网友的问题向何院士和他的团队一一请教,自然收获颇丰。我想对年轻的建筑师朋友们说,很多看似复杂的技术问题,其实可以用基本的哲学观和价值观来解决。耳畔忽然响起麦田守望者的歌曲《在路上》:……也许应该简单活着,快乐痛苦不说,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只是梦中的麦田,守着一片金黄。想的美,美梦也无常,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在路上和我唱这一首歌,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远方。……何院士,他把名利、输赢、回报都放下了,他轻装上路,快乐而简单地活着,只为做好设计;而且,永远在路上……





结语

与何镜堂院士的相识,缘于2009年一次采访,探讨关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创作。而后,何镜堂工作室的作品便一个接一个地映入我的眼帘:汶川映秀地震纪念馆、长春烈士陵园扩建工程、澳门大学新校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罪证陈列馆、玉树州博物馆,还有去年底刚刚完工的大厂民族宫,个个精彩,掷地有声!何院士是中国至今仍在一线做设计并从事教学的、为数不多的老院士之一,这几年,何院士和他的团队一路走来,他们的作品从不拘泥于建筑的形式,却一直与时代同行。

访谈参与者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 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窦 志    远洋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北大城市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 国家综合评标库专家丘建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工作室副主任/ 博士,硕士生导师/ 高级工程师/ 第九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包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工作室一级注册建筑师/ 博士/ 第十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盘育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工作室工程师陈思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赵 敏    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建筑评论人/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工程档案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4张图片
项目名称:玉树州博物馆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设单位:玉树州三江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何镜堂、郭卫宏、丘建发、包莹、盘育丹、陈浩楠、裴越、吴永榛、夏大为、陈纵、彭舟、陆歆、郑常波、王人玉等
设计时间:2010年
建成时间:2015年
用地面积:9427.5㎡
建设面积:11500.3㎡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5张图片
项目名称:大厂民族宫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设单位:华夏幸福基业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何镜堂、郭卫宏、盘育丹、郑常波、李恺欣、陈纵、王人玉、黄冠南
建设地点: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
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
设计时间:2014年1月
建成时间:2015年6月
用地面积:144011.6㎡
总建筑面积:34972㎡
注:本文原载于《新建筑》杂志2016年第4期,采写:赵敏。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6张图片
每筑建文-90后中国设计人调查报告   盛大开启!
2017,每筑建文平台继续邀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话题讨论。
1.你最初学习设计的梦想来自于哪里?
2.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3.你喜欢怎样的老师或者领导?
4.你希望将来自己的合作伙伴们是什么样?或者希望得到什么样工作氛围?
5.毕业后打算去大公司上班,还是出来自己创业呢?
6.当代中国的设计师创业者,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7.你认为未来的设计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
8.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你认为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9.当代设计师的创作,你认为艺术性和实用性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10.如果大学毕业后就不好找工作,是选择继续读书,还是找设计之外的其他工作呢?为什么?
11.你认为在让设计师成功的各种条件中,是机遇重要还是个人努力重要?或者还有什么比这两点更加重要的呢?
12.在未来,批判一个设计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以选择上面五道问题回答,我们将择优把大家的答案发布在每筑建文各个网站的平台上,入选者还会得到每筑建文亲自送出的奖品。(先暂时保密)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7张图片

关于两个当下“最美”建筑的对谈第28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32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何镜堂 (13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41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博物馆 (699 articles)


博物馆设计 (46 articles)


艺术博物馆 (74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