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作者朴世禺,将本文授权「专筑网」发布

先说结论:瓦的出现及使用使“长脊短檐”的悬山形式与斜梁承重的构造形式逐渐走向边缘,并可能是导致举折出现的原因之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耳熟能详的句子,相信学过中建史的人应该听过。

瓦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什么?第1张图片

瓦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什么?第2张图片

巢无论架空还是位于竖穴之上,目前复原其结构基本都是两整片茅草顶搭在几个木框架上。这里每片茅草的顶主要靠类似斜梁之物受力,而其上是细密的“檩”或荆条编织而成的承托茅草的构造。这种构造最为直接,易于被理解。而因屋脊最高,位于两山面位置则有一些防雨问题——解决方法如上图,其一为两山加披,以挡风雨;亦或加长屋脊,使最高之处出挑最大,同样完成挡风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种,其整体的构造是靠调整斜梁排布方式完成的。尽管结构层面用后世的椽-檩-梁的构造方式同样能完成,但其几乎只适用于茅草这种性质的屋面材料——若用瓦,标准大小瓦的排布方式将成为大的问题(尽管景颇族一些建筑至今脊长檐短且用瓦,但其边缘处瓦的处理十分草率;而天坛祈年殿同样面临瓦的尺寸问题,但因其皇家属性而使用大量不同规格的瓦得以处理,这两种显然都不适用于宏观状态下建筑史的发展)。

瓦最早出现时极大,仅仅使用于屋脊(正脊斜脊等)处,功能是在屋脊处压住茅草以减少雨水侵入。

瓦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什么?第3张图片

关于周代的一些复原依然以斜梁为主,推测是前世遗留构造逻辑所致;但同时也出土大量的瓦,证明其屋顶全部以瓦覆盖;此时若读其复原剖面,会发现除了斜梁与檩,其上还存在荆条等十分繁复的构造层——因瓦的独立性与方向性,最上层若非板则必为与斜梁同方向的构件(若与檩同方向则瓦处于不平衡或底面不平之状态),这就导致了屋架层出现了重复状态,在逻辑上与用料上不甚合理,将走向简化。

瓦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什么?第4张图片

在汉代明器中已然可以看到大量关于瓦的直接刻画,而对照不同明器甚至同一明器不同部位的复原可知斜梁依然被部分使用,但同时部分汉代明器已出现举折现象,证明檩已经简化成型。

檩尺度增大而作为屋面主要承重带来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简化了屋顶的构造层,使其不必过于繁复;另一方面更在于带来了屋顶弧度的灵活性。众所周知,瓦是要上片压住下片,交接缝朝下,才能保证不漏水的,这也决定了瓦的铺设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铺设。如茅草顶的坡度继续做屋面,瓦会大面积滑落;如做得过于平缓,则不利排水。解决办法便藏在檩带来的灵活性之中——底层瓦比较平缓,较为牢固且能考自身逐渐稳定上层瓦片;而上层瓦屋面则较陡以利排水。

瓦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什么?第5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80 articles)


材料 (255 articles)


瓦片 (19 articles)


中国建筑 (23 articles)


影响 (10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