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的生物作“邻居”,这些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奇异本领,吸引着人们去想象去模仿。因此仿生建筑应运而生,仿生设计不是单纯的复刻样式,而是经过审美、功能、材料、关系的结合与沉淀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状态,从功能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有用的,于是设计运用形态、肌理和行为由内而外诠释人类对“仿生”的理解。

想要设计仿生建筑,需要设计师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及敏锐的洞察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观摩“仿生建筑”一些不错的案例吧。


项目一:亚利桑那州的保健科学教研大楼/Co architects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张图片
巨人柱仙人掌  图片来源:Google

巨人柱仙人掌是美国与墨西哥交界处索诺拉沙漠的灵魂植物,身姿高大如树干,且巨掌一柱冲天。高及15米,重达10吨,生存期逾二百年;暴风雨来时可在一日内吸收一吨重的水,而有“骆驼仙人掌”之称。为了适应乾旱的沙漠环境,其叶已退化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其表皮上垂直的褶皱可以使它的茎保持阴凉和干爽。它忍受干旱的能力十分惊人,这是因为它那特殊的贮水本领。厚茎能贮住大量水分,如同小水库,当地过路人常将之砍开取水解渴,喝个痛快。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保健科学教研大楼位于亚利桑那州,其设计灵感来自于亚利桑那州的峡谷,这种又深又窄的峡谷蜿蜒地穿梭在沙漠的岩石之中。狭缝型峡谷阻挡了太阳的直射,峡谷底部比暴露在太阳下的地面更凉快。

为了适应亚利桑那州的沙漠气候,以及对于减少能量消耗的需求,共同决定了该大楼从选址到建筑开窗等大部分设计特征。该大楼分为东西两个翼楼,中央为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项目亦位于校园的东部边界。建筑的形式及其定位都是为了尽量减少亚利桑那州强烈的日照影响。翼楼经过弯曲变形设计,可自行为墙体提供遮阳,并且形成了东西方向的“峡谷”结构。两个翼楼之间的空间很深,并巧妙地设计得很狭窄。没有窗户的东西立面经过切割,形成了南北立面的开窗方式。在“峡谷”位置的低层安装有较多的玻璃窗,而顶层附近窗户较少。自然光线洒满“峡谷”的下部区域。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保健科学教研大楼的外立面设计从巨人柱仙人掌中获取灵感,这些巨大的仙人掌有着垂直的褶皱,类似瓦楞纸板的内部,它们可以产生阴影,从而保护茎不受沙漠阳光的炙烤。大楼的外部覆盖着一层带有褶皱的金属铜板,垂直的翅片控制阳光渗透进北立面,减少阳光对大楼的直射,这和巨人柱仙人掌的褶皱可以保护它不受太阳直射是一个原理。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项目二:NBF大崎大厦/Nikken Sekkei Ltd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5张图片
植物气孔  图片来源:Google

植物的气孔是植物表皮所特有的结构,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通常多存在于植物体的地上部分,尤其在叶表皮上,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的空气中去,当水分从植物上的气孔蒸发时,就可以给植物本身和周围的环境降温。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6张图片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导报

NBF大崎大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其坐落于日本东京,由于其所在的位置,新楼的主立面要面对东北方,因而就不适宜采用植被覆盖的墙体。即使在大楼的周围增加绿化,其空间也十分有限。因此设计师创建了一个系统,在大楼外表面布满水平运行的多孔陶瓷管,屋顶收集的雨水沿着陶瓷管流下。当阳光照射下来时,被加热的雨水会通过管子上的小孔蒸发,使大厦外部温度降低。而室内空气也会变低,从而减少能耗。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7张图片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导报

NBF大崎大厦采用了一种极为原始简单的外装系统--生态表皮(BIOSKIN),在外立面上安装了管状高保水性赤陶百叶,雨水通过太阳能发电循环,利用蒸发冷却原理,在降低建筑物内部热负荷的同时,达到降低周围温度的效果。140m×120m的生态表皮幕墙,晴天时可使表面温度降低10度,多云天气时也能降低4度左右,地表面温度大约能下降2度,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项目三:伦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小黄瓜”/ Foster + Partners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8张图片
偕老同穴海绵  图片来源:Google

偕老同穴海绵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其没有内脏和大脑,只有一个中空的圆柱形海绵骨架,海绵骨架上是网状或十字形的图案。这种网状图案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可以帮助它承受水流的压力。大家所喜爱的“海绵宝宝”也是一种海绵动物哦。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9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伦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是伦敦第一座环保摩天楼,其灵感来源则是生活在海底的偕老同穴海绵。大楼坐落于伦敦城市核心区,其独特的外形成为伦敦城市天际线的标志,成为了伦敦这座欧洲金融中心的地标建筑。塔楼体现了最先进的环境设计策略,其空气动力学的外形实现了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的最大化,显著降低了建筑的能耗。与此同时,建筑室内空间也得到了优化——每一个办公空间都获得了更好的室内环境和景观视野。建筑本身是对于城市景观的一种大胆干预,其所在的公共广场宽敞而开放,这里有许多商店、咖啡馆和餐厅,共同倡导着一种活跃而复合的城市生活方式。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0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诺曼·福斯特以偕老同穴海绵为原型,将5500块三角形及菱形平面玻璃放置在钢筋框架中,每一层的玻璃尺寸均不相同。办公区域的玻璃由三个层次构成:外侧为双层玻璃,内侧为单层玻璃,中间为设置阳光控制百叶窗的空腔层,用作减少室内额外供热供冷的缓冲区,室内排入空腔的废气同时又在腔体内部形成了自然通风。盘旋而上的天井外侧表皮由可打开的双层玻璃面板组成,这些面板结合了灰色玻璃和高性能涂层,能有效减少太阳光的吸收。


项目四:纽约哈德逊广场‘Vessel’ / Heatherwick Studio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1张图片
蜂巢结构 图片来源:Google

蜂巢结构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结构美,蜂房的正六棱柱体的巢是最经济的形状,在相同条件下,这种形状容积最大。模仿蜂巢结构建造建筑,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材料,减轻重量,容积又大,强度也高,还具有隔音、隔热的性能。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2张图片

Heatherwick 负责设计一个公共中心,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曼哈顿创造新地标性社交空间。设计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设计一栋不会淹没在周边摩天楼群中且令人难忘有特色的建筑,或者是在原有火车站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带着系列问题和设计目的,Heatherwick 探索多种可能性,鼓励建造人们参与并进行社区交流的平台,施工完成的Vessel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蜂巢。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3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通过思维扩散形成三维点阵(three- dimensional lattice),公共广场向上拉伸,规划超过一英里的行走路线,并在垂直空间中探索多种路径行走的可能性。为了让154个楼梯和台阶相互连接的阶梯井形成连续几何图案,建筑必须是自支撑,这面临巨大的结构挑战,设计一个不用多余的梁柱的自支撑结构。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4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设计最后通过在每对楼梯之间插入一根钢脊来解决,创造一种在“up”和“down”的自然分割。原始钢结构直接裸露让建筑具有透明性和完整性,楼梯下面采用深铜色金属包覆,凸显形状并与周围建筑区分。


项目五:巴塞罗那TIC媒体中心/Enric Ruiz Geli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5张图片
水母 图片来源:Google

一些水母长着长长的触手,它们从水母伞状的身体上垂下。许多水母都可以进行生物性发光,水母的发光系统却不同于其他动物,它是依靠一种叫作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质来发光的。埃奎明遇到钙离子时,就会发出强蓝光来,而钙是生物体运动必需的离子,体液和细胞中都有一定量的贮存,所以只要水母活着,就会一直发光,以适应深不见底的海洋。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6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巴塞罗那TIC媒体中心大楼有许多节约能源的设计,其中一个就是受到了水母的启发。主楼正面的金属部分涂有发光油漆。白天,油漆通过吸收太阳能“充电”;夜晚,太阳能就被释放出来,使大楼散发出环保的光芒。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7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膜技术,以钢架、钢板为建筑主体结构,以充气膜和金属丝网覆盖部分楼体,覆盖面积2500平方米,可节能20%,并以淡绿色体现整座建筑的主色调,从而体现出新媒体旺盛的生命力。

仿生设计:源于回归自然第18张图片
图片来源:ArchDaily

该建筑是巴塞罗那城市新兴运动的一个标志,关注于能源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提供多种类型空间的同时,获得了出色的绿色建筑效果。由此获得了第4届世界建筑节建筑领域年度办公建筑奖。

仿生建筑使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它们自然而纯粹,透出不凡的灵魂,当人们走近时,仿佛沉浸在大自然之中,也同时营造出最舒适的生态环境。生命体以一种最为合理的方式存在于自然之中。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人工制品能超越大自然的造物。

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身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林语堂


由专筑网曹逸希原创,小R修改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79 articles)


仿生设计 (10 articles)


自然 (34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