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老有“所”依第1张图片

随着世界范围内老龄化日趋严重,如何高质量的养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调查显示,老年人丰富的社会参与活动激活高水平的认知功能,促进生命意义的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实现,进一步提升了自我实现的幸福感。[1]

作为建筑师,我们又可以提供哪些方案,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融入社会,让人们即使在退休之后也获得较高的社会参与感呢?

本篇文章将通过三个案例(宾川路502号悦享老年食堂、Goodlife!Makan老年餐饮活动中心、多龄化混居社区(the Future Sølund))来探寻问题的答案。


01
Goodlife!Makan老年餐饮活动中心


建筑设计: DP Architects

在“买菜”后提供社交行为的可能性。

老有“所”依第2张图片

老有“所”依第3张图片

项目开创性地设计了一个以饮食为中心的无边界社区空间原型,旨在将孤寡老人重新带入社会。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失去生趣,这个设计将成为一个催化剂,刺激不同的活动发生,让社会环境更加包容。

老有“所”依第4张图片

项目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蒙福关爱为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提供了有意义的生活消遣方式。

建筑占地360平方米,旨在让孤寡老人融入社会,刺激不同年龄层的人之间的交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建筑师采用了开放平面和中心厨房的设计,将料理和饮食作为体验的重点,老年人可以在买菜的时候参与到社区活动之中。

老有“所”依第5张图片

设计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老年活动中心的形式,将多孔的组屋底层建造成了一个色彩丰富且开放的功能混合体。项目因其开放的设计获得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成为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社区活动空间。

老有“所”依第6张图片

设计师从新加坡丰富的本地饮食文化中获得灵感,并且在传统的买菜行为中探寻新的可能性,希望可以通过食物将老年人以及更多社区成员聚集到一起。

Makan在马来语中的意思是“吃”,它有将不同种族,年龄和宗教的人带到一起的魔力。设计以食物相关的活动为中心设置公共活动区域,让这里成为了社区的核心。

老有“所”依第7张图片

组屋底层本身结构多孔通透,设计师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考虑孤寡老人的精神需求,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功能混合体。建筑与周边的道路相融合,自然地将人们吸引到其中。内部空间延续了外部的开放性,以厨房作为核心,带动周围的买菜和饮食区域。

老有“所”依第8张图片

业主认为老年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因此建筑中采用了鲜活的色彩和纹理以创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的生机勃勃的空间。

建筑中设置了一套综合家具和搁架系统,上面摆满了传统香辛料,各类食材和餐具,成为了室内的肌理,指明并强调了不同颜色区域的功能。建筑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了标识设计上,通过用图像代替文字,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老年人都能无障碍地参与到活动之中。[2]


02
宾川路502号悦享老年食堂


建筑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奥默默工作室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出现,打破接触壁垒。

老有“所”依第9张图片

江川路街道电机片区是一个典型以工薪阶层老年人为主的大型居住区,存在如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荒废、适老化设施不足、老年人的餐饮问题无法解决等问题。

在前期广泛听取周边居民及居委会等管理部门的相关意见后,确定建设老年社区呼声最高的“社区食堂”,为避免单一的餐饮功能产生空间浪费,本项目将提供一个行为交织的多义空间,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老有“所”依第10张图片

路与桥位于项目的南侧,从老年人步行全流程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关键部位设置社区慢行系统、全场地扶手系统、全场地地面导视系统,同时也在小区楼道内部做了无障碍改造试点,满足其日常性外出辅助的需求,保护老年人不受意外伤害。

进行社区食堂的精细化设计阶段,在煤气站的结构限定内重新进行空间梳理与划分,旨在充分回应场地周边景观道路资源。

建筑场地北侧窄边朝向围墙,东侧长边仅面向居住区开放,南侧窄边最公共,路桥正对其南面;最有景观价值与公共性的西面,却又受限于西晒,玻璃窗不宜开过大。

老有“所”依第11张图片

在本项目中设置了三次转折,从一层主入口进入穿过室外连廊;转向进入到西向室外活动区;最终通过嘈杂的城市环境进入温暖的社区食堂内部。

老有“所”依第12张图片

社区食堂不仅可以具有日常性的餐饮功能,也能满足非日常性的唱戏、演讲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进一步弥补周边住区内外空间类别乏善可陈的缺陷。

老有“所”依第13张图片

社区中公共空间的建立,打破老人与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接触壁垒,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在老年人的漫游全过程中,不仅设置了全套的适老化辅助设施,并且对于沿路径过程中的景观也进行了相应设置,旨在丰富沿途的空间体验。[3]


03
多龄化混居社区(the Future Sølund)


建筑设计:C.F. Møller Architects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

多年龄层次混合居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老有“所”依第14张图片

The Future Sølund 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实验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丹麦本土最大的城市疗养中心,届时,老人退休生活不再会和社会脱节。这个项目提高了社会对福利、幸福度、安全性和功能性的认可标准,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将混合居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老有“所”依第15张图片

基地位于哥本哈根市诺瑞布罗区,毗邻Sortedam湖。现状的疗养中心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世代混合居住社区。

社区将提供360间疗养公寓,150间青年公寓(20间由自闭症青年居住),20间长者公寓,一个日常护理中心,三间小商店以及诸如咖啡店、手工作坊、私人及公共停车场地等服务设施。

老有“所”依第16张图片

多样的户型带来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客人,其复杂程度将是丹麦前所未有的。社区会成为诺瑞布罗区发展的重心,人数众多的居民、员工和访客让这里成为各色城市活动的起源地,为地区注入了生命和活力。

社区前拥诺瑞布罗区繁华的都市生活,背靠湖泊秀美的水岸,如何将社区的复杂性融入场地成为了设计师关注的重点。三个宽敞的中庭把一层各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来,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带来足以抵挡风雨的舒适环境。

老有“所”依第17张图片

日常护理中心位于社区南端安静且阳光充足的角落,正对着新建的滨湖小公园。长者公寓全部位于一层,为带有私家花园的小公寓。青年公寓则位于一栋单独的建筑内,其与主体建筑之间形成了一条内部步行通道,保证社区入口的安宁和平静。

老有“所”依第18张图片

多层的疗养公寓建筑围合出一个主庭院-“世代广场”,供居民和客人交往和休憩。其四周的一层空间内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内街,串联起各式公共服务设施。

面向城市的一侧是理发店、小商店、网吧和其它公共空间,对着内院的一侧是手工作坊和一些康复设施,临湖一侧则设有一个咖啡店以及多功能厅。

就这样,孩子、年轻人、长者和老人一同生活着,他们可以在手工作坊或公共厨房里交流心得,或者是绿意盎然的小花园中简单的交谈几句。在这里,需要得到医疗照顾的老人不再被排挤到城市生活的边缘,而是和其它社会成员一样生活。

老有“所”依第19张图片

项目中的治愈性景观设计,也体现了设计师满满的人文关怀。围绕建筑的绿地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空间品质。与城市相连的景观带向城市开放,欢迎各处的人前来。“世代广场”作为一个半开放的城市空间,与旁边的私密性主题中庭-小树林和果菜园相连。

南侧面向湖景的屋顶天台上,砖砌的拱形长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人们遮风避雨。藤架上爬满了茂盛的蔬果,到了收获的季节将硕果累累。

老有“所”依第20张图片

项目最核心的部分是360间疗养公寓,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首要的关注点。工程设计、后勤保障、建造和室内温度调节系统都使用了最新的技术。每一间疗养公寓都保证有良好的采光,从窗户望出去美丽的景色和城市尽收眼底。

入户空间的壁龛则可随各自的需求改变位置和形状。公寓以组团为模式,中间设有公用的厨房和客厅,带来家庭的氛围。在这里居住的老人无论社交圈和活动范围的大小,都能随时找到一个供他们安静休息的公共空间,橘子园或是遇见其它居民。

老有“所”依第21张图片

为了和周边的城市肌理相协调,建筑沿用了砖砌的外墙,但预制的表面肌理为其立面带来了竖向上极富韵律的变化。整座建筑满足了丹麦2020级低耗能建筑的严格要求,包括对室内温度和被动式措施的关注,在提案中,整座青年公寓将采用全木的结构。[4]


结语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老龄化加剧。三个案例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徘徊在社会社交边缘的老人,重新获得正常的社交生活。

养老社区≠老年社区。对于已有的老年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公共场所的建立,增加整个社区的社会行为,吸引更多年龄阶段人来活化社区。

运用常见、简单的社交行为作为出发点,通过建筑,为老人提供一条完整丰富的行为过程,帮助其融入社会活动。对于新建社区,在规划时,即可将针对不同年龄的房屋通过设计有机的联系起来,使老人与多年龄层次的人群交流娱乐,减少老人对于与社会脱节的担忧。

当然,养老建筑的形式有很多。位于在幽静、风景秀美的风景区的养老建筑,是喜欢安静的老人的心灵港湾。


资料引述:

[1]陈红艳.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生命意义和家庭关怀的作用 [J/OL].
[2]https://www.gooood.cn/《Goodlife!Makan老年餐饮活动中心 / DP Architects》
[3]https://www.gooood.cn/《宾川路502号悦享老年食堂,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奥默默工作室》
[4]https://www.gooood.cn/《多龄化混居社区,哥本哈根 / C.F. Møller and Tredje Natur》      

编辑:一只福袋
责编:莉莉安


老有“所”依第22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6 articles)


匠山行记 (60 articles)


建筑 (13417 articles)


老年建筑 (2 articles)


食堂 (19 articles)


活动中心 (47 articles)


社区 (59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33 articles)